西安南郊潘家庄169号东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南郊潘家庄169号东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08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3年3~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南郊潘家庄为配合基建工程,清理战国秦汉墓葬300多座。其中第169号东汉墓保存较好,出土器物丰富,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69开口于扰土层之下,距地表深0.2米。为长斜坡墓道砖砌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坐西朝东,方向97。(图一)。
墓道位于墓室东侧,平面呈长方形,底为斜坡状,近封门处有两级0.1米高的台阶。斜坡残长4.4、宽1.08、残深1.2米,坡度25。。墓道内填五花土,土质疏松,未经夯打。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横长方形,拱顶土洞,顶已坍塌。甬道长0.66、宽1.08、残高0.6米。
墓室由前室、后室、耳室三部分組成。前室的平面略呈横长方形,顶已塌,东西长2.44、南北宽2.8、壁残高0.6米。后室位于前室酉侧,平面呈长方形,长2.4、宽1.92、残高0.6米,底部高于前室底6厘米。前、后室的墓壁均用条砖错缝平砌,墓底条砖呈“人”字形平铺。
耳室位于前室南侧,平面呈“凸”字形,拱顶土洞,砖券门。前半部铺底砖与前室相同,底与前室底平齐。长2.8、北宽1.32、南宽1.04、壁残高0.6米。墓葬已遭盗扰,随葬器物散乱,主要出土于前室、后室及耳室内。
封门位于甬道内,两重封门。第一重封门位于甬道内,紧贴墓室口,用砖封门。第二重封门位于第一重封门外侧,用木板封门,木板宽1.08、厚0.06米。底部两侧各横向平铺一排条砖,形成板槽。砖长34、宽15、厚6厘米。
墓内发现木棺2具,其中1具东西向置于后室南侧,另1具略呈西北一东南向置于前室中部。木棺已朽,仅存薄薄一层棺痕,棒卯结构和棺板厚度不详。后室棺长2.4、宽0.8米,前室棺长2.1、宽0.74米。
后室棺内人骨已无存。前室棺内有人骨架1具,已经朽成粉末状。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朝东。
在后室中部偏北发现盗洞1处,自上而下打破生土和后室券顶,直接进入墓室。盗洞平面呈椭圆形,长径0.62、短径0.44米。
二 出土器物
该墓共出土器物60件,质地有陶、铜、铁、玉石、铅、琉璃6种,另有铜钱24枚。分述如下。
1.陶器50件,分为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两种,器类主要有壶、罐、奁、灶、甑、井、案、盘、碗、耳杯、灯、俑、马、独角兽、牛、车、猪、狗、鸡、印章等。
壶2件(M169:13、14)。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泥质红陶,器表施绿釉。盘口稍内敛,方唇凍颈,扁圆腹,高假圈足外撇,平底内凹。肩、腹各饰一组2周凹弦纹,之间模印对称的铺首衔环。标本M169:13,口径16.5、腹径30、底径16、高41厘米(图二:3)。
罐13件(M169:1、5、11、12、17、19、42、54~56、59、60、64)。均为泥质灰陶,其中标本M169:5、42、54~56、59仅存底部残片,已经无法复原。
标本M169:1、12、17,形制相同。侈口呈喇叭形或浅盘口,宽平沿,方唇,束颈,圆肩,鼓腹,大平底内凹。标本M169:12,侈口呈喇叭形,体较瘦高,肩、腹饰数周暗弦纹。口径9.8、腹径19.6、底径12.4、高20.8厘米(图二:1)。标本M169:17,体略低矮,盘口外侈,宽平沿外斜,方唇,束颈,圆肩,圆鼓腹,大平底内凹。肩饰2周凹弦纹。口径9.8、腹径20.8、底径13.2、高18.4厘米(图二:4)。
标本M169:11、59,形制相同。直口微侈,方唇,唇面外斜,束颈,圆肩,鼓腹,平底内凹。内壁有拉坯形成的凸棱。标本M169:11,颈下和肩部各饰一周凹弦纹,腹部模印带状短竖线纹、小方格纹和三角纹。口径17.5、腹径30.8、底径13.5、高26.3厘米(图三:3)。
标本M169:19.60,64,形制相同。侈口,方唇,唇面外斜,束颈,圆肩上耸,鼓腹,下腹较斜直,平底或平底内凹。肩、腹模印带状短竖线纹、小方格纹和菱形纹等。标本M169:19,平底。口径16.5、腹径29.5、底径13.5、高23.8厘米(图三:2)。标本M169:60,平底内凹。口径17、腹径29、底径13、高22.5厘米(图二:2)。
奁1件(M169:20)。泥质红陶。直口,尖圆唇,筒形腹较浅,平底。口沿下饰2周凹弦纹。口径22、底径22.8、高10.8厘米(图二:5)。
灶1件(M169:9)。泥质灰陶。分体模制,而后粘接,小陶釜下半部残。灶体前方后圆,平面呈马蹄形,前端出檐,前壁切割出方形落地灶门。灶面中部有一釜,釜周围模印鱼、饼、盘、碗、方盒、火钩等,灶面边缘饰一周波折纹。灶门上方饰连续三角纹。门左侧模印一跟坐妇人,旁侧有一瓶;右侧模印一人跟坐,双手前伸。长23.5、宽23.3、灶台高10、通高11.5厘米(图二:10)。
甑1件(M169:10)。泥质灰陶。敞口,宽平沿,方唇,腹较深,腹壁斜直,小平底。底部由外向内戳刺6个圆形算孔。口径13.6、底径5.6、高7.2厘米(图二:8)。
井3件(M169:7、8、16)。其中两件为泥质红陶,另一件是泥质灰陶。
标本M169:7、8,泥质红陶,器表施绿釉。合模制,残存井亭,器形相同,大小不同。井架残存上方横梁,断面长方形。之上粘附井亭,有长方形四面坡屋顶,顶部模印屋脊和瓦棱。井亭两侧壁有对称的小穿孔。标本M169:7,亭顶长9.36、宽5.5、残高8.5厘米(图三:5)。
标本M169:16,泥质灰陶。井身轮制,井架手制,井亭合模制,而后粘接在一起。井身敛口,宽平沿内敛,方唇,筒形腹,下腹稍粗,平底内凹。拱形井架,断面呈圆形。井亭有两面坡顶,模印岀屋脊、瓦垄,下部模印一个亚腰形辘轿。上腹饰2周凹弦纹,下腹饰一周凹弦纹。口径11.5、底径16、腹深17.5、通高33厘米(图二:9)。
案4件(M169:29、40、41、50)。其中两件是泥质灰陶,两件是泥质红陶,模制,形制相同。长方形,边缘有一周台棱,之下有4个蹄形足,足面模印兽面纹。标本M169:29,泥质灰陶。案面有红彩印迹。长56、宽36、通高12厘米(图三:6)。
盘6件(M169:27、28、38、39、48、58)。均为泥质灰陶。
标本M169:27、28、48,形制相同。敞口,窄平沿,方唇,浅折腹,平底内凹。内壁下腹饰一周环状圈带。标本M169:48,口径20.3、沿宽0.8、底径12、高3.3厘米(图二:6)。
标本M169:38、39、58,形制基本相同。敞口,平沿,方唇,浅折腹,低矮假圈足,平底。标本M169:58,内壁下腹及底边缘均饰一周环状圈带。口径21、沿宽1.2、底径12.6、足高0.3、通高3.3厘米(图二:7)。
碗1件(M169:51)。泥质红陶。敞口,方唇,深弧腹,平底,矮圈足。碗内底边有一周台棱,内壁残存红彩印迹。口径18、底径10.8、通高7.6厘米(图三:l)。
耳杯4件(M169:15、22、43、47)。除标本M169:47为泥质红陶外,其余均为泥质灰陶。形制、大小相同,杯体均呈椭圆形,敞口,方唇,孤腹,假圈足,平底,口沿两侧对称有月牙形耳,耳面低于杯口。内壁施白彩,多已脱落。标本M169:15,口径9~14.4、底径4.2~8.4、高4.5厘米(图三:4)。
百枝灯1件(M169:2)。泥质红陶。灯座、灯柱为轮制,灯盘上动物为捏塑,而后粘贴。整体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覆豆形底座,座表面模印岀山川峰峦,峰峦间粘贴人物、走兽和飞鸟。人物有三位,或站或坐;走兽主要有虎、狮、鹿、羊、狼、野猪、熊、犬等,或静卧,或站立,或奔跑;飞禽主要有长尾鸟、鹰等,圆柱柄上粘贴有蝉。
中部为一灯盘及龙、羽人、灯盏。灯盘置于底座之上,敞口,方唇,浅腹,平底。盘底中心有一孔,周围有4个小孔,孔内各插一龙,龙首上弯,头顶着方形平顶灯台。4个灯盏之间分别捏塑一乘龙羽人,羽人坐在龙背之上,龙爬于灯盘边缘,龙首外伸。灯盏边缘前部粘附一鸟。
上部为一龟座高柄陶灯,柄中部戳有四孔,孔内各插一个灯枝,灯枝平伸,上置一鸟形灯盏。柄顶端为小平顶,上置一较大灯盏。灯盏的一端粘附鸡首,两侧粘附双翅,后端粘附鸡尾。底径39、盘径24、通高82.8厘米(封二;图四、五)。
疏坐俑2件(M169:37、57)。均为泥质红陶。
标本M169:37,俑头、身、手分体模制,而后插接,体宽扁。头戴黑色平顶冠,内着衫,外穿左襟右衽交领宽袖袍。踞坐于地,双手屈举腹前。右手拇指残缺,余四指握曲;左手伸开,原应持物。面施白彩,嘴唇、上衣和帽沿施红彩,多已脱落。宽21.6、高30厘米(图六:1、九)。
标本M169:57,前后合模制成,眉目不清,制作比较粗糙。头发垂于脑后,身着交领宽袖长袍,双手拱于胸前。表面涂白彩。高13厘米(图六:3、一0)。
劳作俑1件(M169:18)。泥质红陶,前后合模制成。头戴冠,眉目不清。身着右衽交领宽袖袍,下着长裤,足尖外露。双手执长柄超,站立于地。表面施白彩,冠、领边、袖边涂黑彩,袍涂灰黑彩。高27.6厘米(图六:2、一一、一二)。
马1件(M169:33)。泥质红陶。头、身、腿、尾分体模制,而后插接。垂首,张嘴,弓颈,颈部鬃毛高竖。身体略向后倾,前右腿抬起,后腿蹬地,作行走状。马尾后扬,马背上有鞍轄。长68.8、高59.6厘米(图七:1、一三)。
独角兽1件(M169:35)。泥质红陶。兽身、腿、尾、角分体模制,而后插接。前额中部的孔中插有一角,肩生双翼,牛蹄,长尾上扬,末端上卷,低头弓背作攻击状。表面原本施有红彩和黑彩装饰,多已脱落。长54.9、高36.9厘米(图七:2、一四)。
牛车1套2件(M169:3、6)。泥质红陶。车为分体模制,而后组装;牛身为左右合模制,腿、角、耳分体模制,而后粘接(图八)。牛(M169:3)呈站立状,头前伸,四肢短粗。臀部有一孔,原应插有尾。牛头用红彩绘岀辔头。长33、高22.2厘米(图一六)。
车(M169:6)由车箱、双轮组成,车箱为长方体仿木结构,前宽后窄,平面呈梯形。两侧栏板前低后高,且呗部呈弧形。后侧栏板呈圆拱形,高于两侧栏板。箱底两侧有纵向仿木构件,内空,原应插有木辕。两侧车轮有8根辐条,中部有一穿孔,原应有木质车轴将轮与车箱连接起来。长32.4、宽18~20.4、高20.4、轮径25.5厘米(图一五)。
猪2件(M169:4、52)。均为泥质红陶,左右合模制成。呈站立状,长吻前伸,腹腰略下垂,四肢短粗。标本M169:4,颈部鬃毛较低,体略后倾。长21.6、高11.6厘米(图一七:4)。标本M169:52,阔耳下翻,颈部鬃毛高竖,腹下有一小圆孔。长17.4、高9.9厘米。
狗1件(M169:53)。泥质灰陶。左右合模制成,制作粗糙,尾已残缺。作蹲踞状,尖耳竖立,弓背,前腿直立,后腿弯屈。长13.5、高14.7厘米(图一七:3)。
公鸡1件(M169:49)。泥质红陶,左右合模制成。呈站立状,腹下有圆形底座。昂首,冠略残,尖喙,长尾上翘,末端下弯。腹侧和尾部模印岀双翅和尾羽。长15.3、高14.7厘米(图一七:1)。
母鸡1件(M169:23)。泥质红陶,左右合模制成。器形与公鸡相似,但短尾上翘,末端较齐平。长12.6、高11.3厘米(图一七:2)。
印章1件(M169:30)。泥质灰陶,用粗绳纹板瓦残片模制而成。方形,背面有粗绳纹,正面和侧面磨光。正面阴刻“黄神之印”四字。边长2.6、高1-1.2厘米(图一八:3)。
2.铜器3件,器类有带钩、镜等,另有铜钱24枚。
带钩2件(M169:32、34)。标本M169:32,曲棒形,横断面呈半圆形,龙首形钩首,钩背中部有圆柱状帽形纽。长9.8、宽1.6厘米(图一八:7)。标本M169:34,禽鸟形钩首,体宽扁,腹下有圆柱状帽形纽。长4、宽1.8厘米(图一八:4)。
镜1件(M169:61)。仅存边缘残片。边缘较厚,赂外斜。缘内侧饰一周锯齿纹,之内饰一周短斜线纹(图一八:8)。
铜钱24枚(M169:21、44、45、63)。有货泉和五铢钱两种。
货泉1枚(M169:45)。残损严重。
五铢钱23枚,其中2枚锈蚀残损严重。圆形,方穿,,有边郭,背面有穿郭。“铢”字的“朱”旁上划或者方折,或者圆折,或者圆折外敞。直径2.51~2.69、穿宽0.82~1厘米(图一九)。
3.铁器
铁剑I件(M169:26)。锈蚀残碎严重,残存一小节。双面刃。
4.玉石器3件,器类有玉玲、石肛塞、石弹丸等。
玉玲1件(M169:36)。青白色。蝉形,头呈三角形,两眼突出。平腹,弧背,中部有一道棱脊,刻出双翼。长4.5、宽2.7、厚0.5厘米(图一八:2)。 -
石肛塞1件(M169:46)。白色,质地疏松。长条形,一端略粗,另一端稍细,横断面近半圆形。直面有锯齿痕,弧面有刀修痕。长3.3厘米(图一八:5)。
石弹丸1件(M169:62)。青白色天然石料,表面磨光。椭圆形,体积很小。长径1.5、短径1.2厘米。
5.铅器
铅条1件(M169:31)。断成数节,四棱长条形。最长的约5厘米,最短的约2厘米(图一八:1)。
6.琉璃器
琉璃耳瑣2件(M169:24,25)。深蓝色,形制大小相同。亚腰形,一端稍大,另一端略小。两端略内凹,中心有一小穿孔。标本M169:24,长1.8、直径1.4-1.6、孔径0.18厘米(图一八:6)。
三 结语
1.墓葬年代
M169没出土有明确纪年的随葬器物,所以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来推测其年代。该墓为斜坡墓道穹隆顶砖砌多室墓,在西安地区,这种形制的墓葬最早出现于西汉晚期,流行于东汉中期以后。随葬器物组合有案、耳杯、勺、碟、碗等墓内祭奠器,以及猪、鸡、狗'等家畜家禽模型,这两组陶器在洛阳地区分别岀现于东汉早期和中期,流行于东汉中期和晚期叫在西安地区,这种组合也流行于东汉中期和晚期,例如,长安县三里村东汉墓是一座合葬墓,其下葬年代分别是永元十六年(104年)、建和元年(147年),均陪葬有陶质祭奠器和家禽家畜叫M169也是一座合葬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也有时间早晚之分。该墓出土的陶壶、灶、圆肩罐、奁、井等,与《白鹿原汉墓》中的BI式壶、DI式灶、Dall式罐、C型奁、AI式井相似。后者的BI式壶、DI式灶均岀现于四期,即东汉早期。DI式灶、Dall式罐、A1式井在五期(东汉中期)仍然流行。C型奁岀现于五期(东汉中期),流行于六期(东汉晚期)|3|.,M169岀土的五铢钱中,“五铢”二字宽大,“铢”字“朱”旁上划有圆折外敞者,其重量大多在3~4克之间。但也有减重五铢钱,其中有3枚五铢钱的重量不到2.5克。蒋若是认为,减重五铢钱岀现于东汉中期,“朱”字上划圆折外敞者也出现于东汉中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M169的始建年代可能是东汉中期早段,最后一次下葬的年代为东汉中期晚段或晚期早段。
2.随葬器物
该墓虽遭盗扰,但出土的百枝灯、镇墓兽、“黄神”印章、鞍马、牛车等陶器,对研究汉代的丧葬文化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关于百枝灯,目前在西安地区的东汉墓中尚不多见。96电信M67出土1件,仅残存灯柱、灯盘及底座上的装饰构件叫宝鸡官务村出土的1件保存完整,题材也相当丰富盐
M169出土的百枝灯分为3层,下层为灯座,展现的是人间生活,中间一层表现升仙场景,上层表现的是天界。最上方的灯盘做成一只雄鸡形状,象征着天鸡,与济源桐花沟东汉墓的陶都树上的天鸡卩性质相同。
镇墓兽在西安地区东汉墓中并不多见,主要发现于陕南地区。例如,勉县老道寺的4座东汉墓出土独角镇墓兽6件,其中一座岀土3件叫汉中铺镇砖厂2座东汉墓中,各出土独角镇墓兽1件叫南郑龙岗寺有两座东汉墓岀±3件的。关中地区亦有少量发现,在潼关杨氏家族墓出土1件",凤翔岀土1件叮。东汉关中地区随葬镇墓兽,目前还是首次发现,可能是受陕南地区的影响。
“黄神之印”陶印也是西安地区汉墓首次出土,是东汉时期道家使用的压胜辟邪物。宝鸡县阳平镇曾出土一枚“天帝使者”铜印厕,这些印章是东汉时期道教在丧葬习俗中的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出现了陶牛车。东汉时期,地位较高的官吏、贵族开始乘坐牛车,用牛车模型随葬正是这种风尚的表现,这也开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牛车随葬的先河。
领 队: 程林泉
发 掘: 王久刚 张小丽
摄 影: 王磊
绘 图: 寇小石 呼安林
执 笔: 张小丽 王久刚 张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