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运不济的精品——捷克达娜轮式自行火炮

2021-12-09 11:27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自从二战将大炮和机动底盘结合成为自行火炮之后,自行火炮便成了一国装甲集群突击支援火力的重中之重。由于大部分自行火炮是伴随装甲军团推进的,因此理所应当都是采用和装甲车和坦克接近的底盘和发动机设计,以降低后勤保养难度。

苏联早期履带式输送车MT-LB后来构成了多款武器的运载平台
1970年代大量服役的苏联2S1 122榴弹炮就是用MT-LB的车底改装
T-72底盘也构成了多种俄罗斯武器的平台
2S19的底盘和引擎是基于T-72和T-80的组件改装而成,降低了维护难度

但是就在各国选择将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结合的时候,捷克斯洛伐克却走向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使用全地形卡车装载一个全自动炮塔。这就是今天的主角:捷克斯洛伐克DANA轮式自行火炮。

达娜自行火炮

“固执”的捷克人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古老的地区,但并非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时也带走了苏台德区的原奥匈帝国工业地区,所以也继承了如斯柯达铁工所(和斯柯达汽车同名但并非同一企业)、太拖拉汽车和布罗德枪械厂等著名军事工厂。在间战期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火大行于世,如同当代的乌克兰军火一样因物美价廉行销全球,如38T坦克甚至得以出口南美市场。在我们中国,也有为人所知的ZB26轻机枪(即捷克造)。正因为捷克斯洛伐克如此强悍的军火工业能力,慕尼黑会议期间德国人才不惜余力将苏台德区并入纳粹德国,并在二战爆发前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使得二战中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了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地区,布拉格更是在柏林投降后才获得解放。

虽然身为西斯拉夫人,捷克人却因为长期被德意志人统治,倒是在宗教和文化方面都深受德意志人的影响。因此,虽然在二战中被同为斯拉夫人的苏联解放,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内心一直并不认同苏联的统治,并在1968年导致了苏联的武装干涉行动。在苏联解体前,捷克斯洛伐克也是最早参与东欧剧变的国家,并在1993年和平分手为两个国家,如今仍然在价值观方面持有坚决反俄的主张。正因如此,二战后的捷克斯洛伐克虽然被吸纳进入华约集团,但是其武器装备一直保持自己的特色,并未如同其他苏联卫星国一样全盘采用苏制武器系统。

OT-810搭载VZ 59无后座炮
VZ 58突击步枪是7.62*39枪械中仅有的3款非AK设计之一(其他两款分别是中国63式和81式自动步枪)
太拖拉815 8*8军用卡车,注意它空载状态特有的“内八字”轮胎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1970年代苏联开始推广新一代2S1,2S3系列自行火炮的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仍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只采用M1973式(2S3的)39倍152mm加榴炮,并结合自己太拖拉815军用卡车,造出了创造了世界多个第一的DANA自行火炮。

大仰角开火的达娜自行火炮

捷克是一个多山多植被的国家,因此十分要求它的机动武力具有良好的越野能力。同时,鉴于1970年代后炮兵侦校定位雷达一类的反炮兵武器推广很快,现代自行火炮必须具备良好的进出阵地开火的能力。因此,捷克人认为,火炮的机动性,射击界和射击速度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为了实现第一个机动性指标,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使用坦克底盘作为自行火炮的载具。但是,在197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尚未承接苏联183厂退役的T-62坦克生产线,更甭提后来的T-72M坦克生产能力。而使用T-55平台搭载152重炮,又显然是无法满足机动性的。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发挥了自己太拖拉全地形车的优势,以太拖拉815 8*8平台为基础开发出了一款新的30吨级全地形底盘,满足了机动性需求。在发射时,通过放下液压支腿,和凭借自己高达28吨的车重来稳定炮的后坐力。

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火炮的高射速和射击界需求。由于榴弹炮需要进行大面积火力支援,榴弹炮必须要具备高仰角发射能力;同时,为了应对敌方坦克部队突袭,榴弹炮也必须保留平射能力;最后,为了尽可能减少被敌人反制,要求火炮具备较高的发射效率,实现快进快出,打了就撤,应该采用自动装弹机。而在1970年,国际主流的自行火炮如M109.2S3都未配备自动装弹机,那么要在新的机动火炮方面设计自动装弹机,显然是很大的压力。不过,在精巧的捷克工程师努力下,这些难题都被一一克服。

达娜火炮三视图

达娜火炮装备了一个巨型的炮塔,内部配备了36发待发弹药和自动装弹机,并且还可额外携带24发炮弹,合计60发。达娜的炮塔具备-4度到70度的大仰角能力和任意角装填能力,适合从平射到大仰角射击的各项需求。车辆乘员为5人,驾驶员兼任液压设备操作员,车长坐在副驾驶位置,炮塔操作员、引信装订员和瞄准手坐在炮塔中,不过21世纪最新版本已经改为无人炮塔,省去了3名操作人员。

捷克加入北约后的155版本

达娜自行火炮在冷战时期约生产了750辆,在当时算是一个较高的水平(放到如今,也超过了中国05式自行火炮的500门)。苏联解体后,捷克斯洛伐克分家,捷克继承了86辆,斯洛伐克继承了135辆,其余的大多出口,如波兰陆军,俄格战争的格鲁吉亚,利比亚内战的利比亚军队和乌克兰内战的乌克兰政府军(战争爆发后从东欧引进)。进入21世纪后,DANA也更换了北约标准的155mm榴弹炮,并推出了自动化更高的版本——全自动炮塔和2人驾驶室的版本。

达娜的现代化型号155mm祖娜

但是,十分讽刺的是,这款全地形全自动自行火炮,在出现30多年后,居然在捷克本国被来自法国的“凯撒”155mm车载炮替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捷克购买的凯撒火炮,对比祖娜可谓是“以小博大”

这就不得不提如今的作战理念相比冷战有了极大的变化。在冷战时期,自行火炮主要是跟随坦克部队机动,在坦克集群突击前对敌方预设阵地实施密集炮轰清理战区,在坦克发起突击后根据坦克和步兵的指示对准敌方运动路径进行火力遮蔽和火力阻断,及参加对敌方火炮的反火炮压制需求。这就要求火炮具备快速的行进间转换和快速的爆发射速的需求。但是时至今日,如今的大口径火炮越来越依托于信息化条件作战,根据战场士兵、无人机和侦察机的数据对敌方区域进行精确打击,根据乌克兰内战统计,70%的坦克是被东乌武装和俄罗斯的远程精确火力从坦克上方杀伤,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精确的炮火打击。同时,在2020年爆发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战争中,阿塞拜疆也大量运用TB-2无人机侦查并引导自己重型火炮支援的战术,在亚军神不知鬼不觉情况下送上致命的大炮弹,炸的阿塞拜疆人仰马翻。因此在这个时代,更加轻便灵活,又有良好信息化能力的火炮,就压倒了过去笨重的自行火炮成为如今的主流武器,凯撒,PCL-181之类的信息化轮式火炮大卖,而传统自行火炮发展停滞甚至遭到了替代,而达娜这种名为轮式火炮实际上为28吨的重型自行火炮的产品,也自然被归入到了和老旧自行火炮一样被淘汰的命运。

同时,如今的陆军空中机动化需求也大幅提高,达娜和祖娜火炮虽然自重没有主战坦克高,但是由于车身过长(达娜全长11.92米,祖娜高达14.2米),车辆过高(祖娜高达3.52米),1辆祖娜甚至比2辆T-72式坦克错开炮管面对面停放占用空间都大。相比之下,凯撒自行火炮只有17.7吨,满载弹药和人员情况下可以轻松以C-130运输机运输,中国的PCL-181也可以方便使用坦克平板车跨区机动,而超长的达娜、祖娜自行火炮的运输难度堪比战术导弹发射车转场难度。

实际上,达娜的尺寸和飞毛腿导弹发射车旗鼓相当

综上所述,达娜和后继者祖娜确实是性能出色的自行火炮,只不过过于另类的底盘设计限制了它的被接受程度,且由于底盘过大,过长的问题而不适合当代信息化高机动炮兵的需求,在如今的军火市场提现十分鸡肋,只能说是一款生不逢时的武器了。在达娜落寞背后,也是如今捷克军火产业江河日下的写照,仅有轻武器还能够继续传承当年的荣耀。

时运不济的精品——捷克达娜轮式自行火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