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一博”都逃不掉的催婚,也不会放过当代青年 |最强反催婚指南

2021-12-09 11:26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催婚,似乎是当代青年逃不过的命运。只要逢年过节,回到家乡的我们必被亲戚朋友轮番拷问:


“有对象了吗?”“年龄不小了,该找一个了”“眼光不要太高,过了30岁就得被别人挑了”“什么时候结婚?”……


就连架空历史的热播电视剧《风起洛阳》中,王一博饰演的百里弘毅都没扛过爹爹苦口婆心地劝说,为了父亲和家族,被迫娶亲。


难道帅气如王一博都逃不过催婚的命运吗?








在《风起洛阳》中,逼婚最大主力便是百里弘毅的父亲百里延,面对不愿成婚的儿子,糖衣炮弹、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对要悔婚的百里弘毅训斥道:「百里家自我往上,哪怕你祖父、曾祖父也做不出这种下作之举!」


在人物杂志收集的催婚故事里,一位名叫@肖宇 的婚恋研究者也分享了类似的见闻,他遇见一位来自农村的爸爸,他的儿子35岁还未婚,他曾对儿子说:「你再不结婚,我在村里比当小偷还难看!」


对很多儿女来说,父母给的压力也让自己非常痛苦,他们完全不理解,为什么爸妈如此固执,难以说服。



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三十岁前,人对很多事物的态度都发生过明显且持续的变化,而进入三十岁之后,很多对事物的认知就开始固化。这可能和易感年龄(impressionable year)有关,也就是观念更容易改变的年龄段有关。


我们父母这代人生活的三十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普遍的婚恋共识。成家立业、安家立业,将婚姻与事业置于同等高度,是人生大事,是关乎个人及家庭社会地位和声誉的大问题,所以父母们极为重视,不得不为子女操心。


但年轻一辈受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影响,价值观多元化,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更加追求在婚姻中的自我价值,传统婚姻观被颠覆。比如在择偶观上更注重感情和人品,在生育观念对孩子性别更淡化,在婚姻观念上更强调自由平等。


基于不同文化背景成长下的两代人,面对「家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难免会出现分歧。而过了易感年龄的父母一辈,也更难被我们所认为的“常识”打动。






逢年过节回家,身边的亲友总是会催促,女孩子28岁还不结婚就会嫁不出去了,如果到了30岁还没结婚生子,就会变成街坊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亲戚口中的“反面教材”。


在《风起洛阳》中,百里延正要离开未婚妻柳七家中时,被柳七的侍女喊住,责怪百里延耽误了她小姐,「早已过了婚嫁的年龄。」



可究竟什么时候是应该结婚的年龄呢?


社会心理学家Bernice Neugarten曾提出过一个社会时钟(social clock)的概念,其定义为“社会对与年龄相适应的行为的共同预期”。


就像《论语》中写的那样: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社会时钟”给人们设置了一条又一条的时间线,对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都提出了具体严肃的标准和要求。


在所谓的社会标准的审视之下,我们因为“年龄到了”而产生的婚姻焦虑自然就越来越多。


考研名师张雪峰就曾在节目中分享过自己的结婚经历:婚期前40天时,未婚妻跑了。于是,他立刻又找了个女朋友,闪婚。原因是,张老师认为“百善孝为先”,答应父母让他们抱孙子,所以自己30岁之前必须结婚。


这样迫于年龄而结婚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想强调的是:不要被父母的着急影响了判断,决定你是否能进入一段美好婚姻关系的前提从来不是年龄。



克里南伯格的《单身社会》一书,提到这样的观点:如果单身时就不能自得其乐,找不到独自生活的意义,那多半也无法与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段良好的婚姻前提是,我们能充分地认识自己,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这样的我们具备经营婚姻的成熟能力,同时关系也才会更有质量。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存在所谓应该结婚的年龄,而是一个个准备好结婚的个体。





催婚所体现的婚姻焦虑源于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反催婚的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点,观点的冲突只能说明我们不同,不代表这段关系是有问题的,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和父母尝试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


非暴力沟通的实施方法并不复杂,只包含了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步骤。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步,尽量客观地描述自己不急着结婚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第三人称的描述视角,不要夸大,也不要扭曲,并提供能支持观点的客观证据。


例如:我现在一个月赚两万块,去掉生活开支还剩一万五,完全能独立生活。


第二步是表达自己对催婚的感受,而不是判断。当父母能够体会到我们被催婚时的压力和焦虑时,也能更容易让彼此产生同理心,有利于之后展开沟通。在表达感受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负面的评价和批评。



第三步是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比如被催婚时,我没有感到被尊重,更像是一个有待交易的物品。


很多时候感受不被理解,并不是因为这个感受不合理,而是基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对方无法百分百体会到我们的情绪。可以试着通过“我(感到).... 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帮助对方来认识你的感受与自身需求的关系。


最后一步,尽可能具体地提出自己的请求。告诉父母我们希望他们做些什么,而且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或过于抽象,哪怕是父母都会很难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例如:我会去参加相亲局,但希望不要隔三岔五就来询问我的情感状况,这会让我很尴尬。



这样留有余地的沟通方式,让双方都不至于闹得很僵,关系也有机会在对话中变得和谐。


在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歧,这时我们需要从试图说服、改变父母的状态切换成谈判、协商,也让父母按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提出他们自己的需求,求同存异。


这样的过程并不容易,但长大成人的我们也可以试着承担起亲子关系中主动方的角色,帮助父母学习如何与我们更加融洽地交流相处了,正如我们呀呀学语时,父母具备的耐心和细心。



当下婚姻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婚恋已经不像过去一样被赋予了传宗接代的“崇高”目的,它逐渐成为一项私人事务。


作为父母,也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婚姻也越来越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子女拥有自己人生的决定权。



“王一博”都逃不掉的催婚,也不会放过当代青年 |最强反催婚指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