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

“现在的孩子,太懒,目无尊长,只爱玩手机,使唤半天也不动,跟我们年轻时没法比”,邻座的两位老人边吃边聊着,把年轻人狠狠的批判一通,体无完肤,想必真的气愤,估计自家的孩子忤逆了他们,而心生愤怒,把年轻人都捎带上一起批评了才解心头火。
这并非特例,相似的评价很多,“如今的孩子如何如何”,这是老人常挂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好吃懒做,简直一无是处;即使年轻人也如此,70后瞧不上80后,80后瞧不上90后,00后,非常有趣,一代接一代,批判未曾间断过。果真如负面评论所述,如此不堪吗?事实可以说明一切,社会没有倒退,依然保持着高速前进,尤其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人才辈出,80后有扎克伯格,90后有埃文.斯皮格尔,而前者是今年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毕业典礼致辞者。
为什么相同情况一直上演着?道理很简单,也有点戏剧性,老年人拥有的只有过去,年轻人拥有的只有未来,这落差导致羡慕之心,再生狭隘之心,最终爆发出这些偏激的言论。有的老人估计今生有太多遗憾,于是把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全押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太渴望孩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而期望甚高。这样的想法太过自私,你的人生别人无法弥补,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孩子,如果把孩子当自身的替代品,从出生就背负沉重的、他的年代所不能理解的负担,我想如果孩子能预知,他会选择拒绝来到人世的。如果爱,那就放手,尊重他人的人生。不仅老人,我们年轻人也一样,我也曾粗鲁的背后评价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真懒散,工作缺乏积极性”,说出口即后悔,未必如此吧?其实眼睛所见皆心中所想,我明白,这是嫉妒心理在作祟,负面言论是嫉妒的另一种表现,他们有着你的过去,你也曾这样阳光朝气,初生牛犊,只是被生活折磨的失去了从前的锐气和张扬,把目前的不尽如人意转嫁他人,羡慕罢了。
借鉴他人的现在审视你的将来。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停止追逐的脚步,活出每个阶段应有的精彩,让年龄变成最宝贵的财富。这样才不会渴望回到青葱岁月,重新选择那条未走的路;享受以及过好当下每一天,避免以后的我们活在悔恨与不满中,变成一个吹毛求疵、面目可憎的长者。西方盛行的说法,“优雅地老去(growing old gracefully)” 。期望每个人都可以像韩寒一样霸气的说:“真要回到那时候,也只是yesterday once more,再做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