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伤寒论3 脉论2
接上篇,再继续抽象。把皮肉骨都去掉,只留下能影响血管的部分,那么就是五脏和动脉静脉,心脏负责提供动力,然后由肺输布到全身。

血液系统到底是不是一个闭环的系统这个还有待于讨论,我更倾向于肺与皮毛蒸发水汽,肝脾将吸收的物质混入血液,肾与膀胱将水混入血液。这个模型,我后面会展开描述。经典不能抠字眼,文字所描述的都是画面,人就是将图像转化为文字,再将文字转播,然后还原为图像,这个其实就是文字对世间万物的抽象过程,中国的文字就是象与象的运算,而英文就像微积分。
那么脉搏的张力大部分来自心脏,液体的密度主要来源于肝肾,沉紧主要来源于肺与皮毛。这都是用常理去推断,至于是不是正确,就需要用现象去观察计算。比如脉经说三粟之重,这就用现象类比,如果学习中医一直用西医的标准去尝试标准化,永远也学不会。
我们现在假设心脏跳动的频率增加,那么首先影响的脉搏跳动的频率,这里有个问题,心跳跟脉搏是不是同步的?是不是同时的?稍微推理一下就知道不会同步,也不会同时,滞后多少?参看《内经》《脉要精微论》。
如果从肝脏和肾脏混合进来的水与物质的比例发生变化,会改变血液的密度,滑脉,孔脉,就是此类。
如果肺与皮毛的机能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浮脉,大脉。
以上都需要自己类推。如果几个地方分别都不是常态,那么脉像便会叠加在一起。
举例,太阳病的浮大速,体表毛孔闭塞,水分不能蒸腾出体外,血液中的水分含量会快速增加,心脏负荷加大,就会出现以上的脉证。当肝脏出现问题,脂肪较多的进入血液,脉便会出现滑脉。
还有个隐含的问题,人吃下药物以后,这些药物对人体做了什么?很多有经验的医生会凭借脉相有没有改变去判断药物的用量是否到位,也会判断是否对症。这又是什么原理?
以上就是我对脉象的一些思考,其他的可以参考原文,都是逻辑判断问题,不要尝试通过死记硬背去理解,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