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破解了秦汉汉字的多音节规律
来个惊悚的题目吧,方便让更多人看到。
河南有很多土语,很难写成汉字,我一直觉得词土,但近来觉得这恰恰是商周至秦汉汉语的多音节读音。
众所周知,汉字最初是多音节的,并不是单音节。这个转变大概在南北朝时代完成,唐宋时期的书面文文言文都已经是单音节读音了,大概这时候多音节的正统读音就被打成乡野哩语,一直到现在。
所幸,我国的文盲率一直很高,乡野之民自己读自己的音,不必上学堂被老师“纠正”读音,否则这些多音节的读音,大概唐朝就被洗掉了。
建国后我们兴起了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文盲率大大减少,文读音得以深入到最底层偏僻的农村,很多河南农村人都开始抛弃这些多音节读法了,所以我现在记录下来,否则以后就没了。
先说一个字,大家都知道的,孔kong,他的多音节读音大家都知道,窟窿kulong。这个多音节是靠嵌入ul完成的,或者说,唐宋单音节汉字,是靠去掉窟窿里的ul完成的。这是否是一个普遍规律呢?
我们找一个汉字,可以试试靠此方法得出其多音节读音。退tui,嵌入后为tulvei,而河南土语有tulv(音就是秃驴)跟tulvei很接近。
例句如,我成绩又下滑了,我分数又秃驴了,或者干脆我的学习秃驴下来了。
这个例句里的秃驴下来,其实就是退下来了,意思是一样的。
或许还可以找更多例子,我初中寄宿,很多河南土语词汇已经忘记了,各位相亲可以找找,看能不能验证这个规律。
假设这个规律正确,按词规律,可以还原出很多词。只是唐宋时单音节就成了正统,河南多音节土语词汇受到一千五百多年的打压,已经剩余不多了,所以很多汉字还原出来,或许河南话里已经没有这种说法了。
另外一个嵌入词是ulv,这多用在跟圆或圆的变形有关的动词上,如环丸卷蜷,根据现有单音节读音嵌入后如下:
环hulvan(huan嵌入后是hulvuan,hulvuan读音跟hulvan读音是一样的)
丸wulvan
卷julvan
蜷qulvan或kulvan
这是这些词的动词用法的读音。比如一张平直的长纸条,点燃后就会卷一起来,河南话是纸条一烧就julvan起来了(很多河南的小伙伴是不是立刻惊呼确实如此呢)。
丸的动词用法为把某东西做成丸子状,比如你把面wulvan一下。
环的动词用法为把某物体揉成一团,比如两只手形成一个圆球体,把一大堆长纸条放手心,慢慢团它,把他捏成一体。
蜷的多音节读音是qulvan,但我也听人说国kulvan。kq是很容易转化的的。
此外其实还有北方人想必很熟悉的gurong(山东东北部分地区音guyong),表示像虫子一样拱来拱去的样子。gurong去掉ur,就是gong,这是它的单音节读音,它的汉字我认为就是拱。词语拱来拱去表示的就是gurong。
我们探索上述几个多音节字,大概也有个规律,那就是多音节结构是 %ul* ,l可以换成r或t或者其他声母。这是我的一些感悟和总结,很业余。
其实还有大家很熟悉的胡同hutong,也可以拿这个规律,只是减掉的部分不是ul或者ulv,而是ut。形成的读音就是hong。胡同就是巷子。巷现在是多音字,hang和xiang,其实只是它发生音变的过程被我们捕捉到了罢了。唐宋至今,官话区发生了h到x的音变,很著名的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其实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鞋子从hai(四川话鞋hai)到xiai(河南话xiai)到xie(这是北京音)。巷原本是从hang到xiang的,但中途被我们逮到,没有鞋速度快而已(其实官话区也的鞋也没有变身完,西南官话依旧是hai)。所以巷的唐宋音就是hang。hang跟hong读音其实很接近,所以我认为,胡同按照嵌入规律,就是巷hang。
当然也可能是胡同hutong的原始读音就是hutang,后来发生了讹变。胡同这个读音,在各地还有很多变体,比如gudong等(gudong这个音是我老家的读音,别的我不知道)。
我没有受过语言学训练,这些都是我自己想到的,如有疏漏和错误,还请宽待。
我觉得可以暂时叫ul定律,毕竟ul是一个大族,也方便随口说。
希望大家整理本地的多音节土语,记录这些有用的材料,以补充多音节转单音节的规律
抛砖引玉,以待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