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周予同《群经概论》 读书笔记

2022-01-25 23:31 作者:龍門公  | 我要投稿

《易经》今文学派分为四家:施、孟、梁丘、京,西汉时皆立为学官。东汉时,虞光世传孟氏易,五传至三国吴虞翻,有《周易注》等书。永嘉之乱,施、梁丘史亡,孟、京有书无师,遂中衰。

古文有费氏易一家,未立学官,来源不可靠。郑玄、王弼皆因费氏易做注。北朝仍用郑注,南朝则梁陈学官兼列郑、王。隋唐以后,王弼注盛行,郑注衰败。与费氏易同为民间易学的还有高氏易,不知今文古文。

易学到宋代大变。易宋学非两汉象数面目,也非魏晋玄理立场。经学权威者两派:一派图书,一派义理。

图书派起源于宋初道士陈抟。陈抟本方士炼丹术的理论,造作后天图,撰有《易龙图》一书。其学分两派,一派邵雍,一派刘牧。这两派都附会河图、洛书,以黑白点子谈易。后来邵易盛行,刘易遂衰。南宋时,朱熹作《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意欲整合义理与图书两派,遂杂用邵说。结果这道士式的易学竟在宋元明三代成了易学正统。到了清代,怀疑“图书”的学者辈出,于是宋易图书派在经学史上成了毫无价值的一派。

义理派起源于胡瑗。胡瑗作《易传》,胡瑗弟子倪天隐作《周易口义》,更倡师说。其学扫除西汉灾异之说、东汉谶纬之说、魏晋老庄之说而一归于性命道德之理的探究。程颐为周敦颐弟子、邵雍姻娅,不取周氏《太极图说》与邵雍图书说,而一衷于义理。到了清代,研究汉易成了风气,义理派也渐衰落。

宋代以事说易:司马光、张载为代表

以心说易:杨简为代表

仍言象数:朱震为代表

专辑古注:方审权为代表

考正古本:吕祖谦为代表


《尚书》今文学分为三家:欧阳、大小夏侯,皆立学官。两晋永嘉之乱,三家皆亡。

古文学仅孔氏一家。自东汉末年至北朝,书学都以郑玄为宗。到孔颖达《五经正义》,以伪孔传为宗,于是郑学亦亡。

《书》宋学派善于怀疑,首开攻击伪孔的端绪。其流弊在全凭臆说,好以主观妄论古代的史实。宋儒治《尚书》开始于苏轼的《书传》。苏书废弃古注,以议论见长,一变以前治经的方法。吕祖谦作《书说》,又以史事说《书》。

朱陆两家门人亦治《尚书》。蔡沈作《书经集传》,祖述朱义,在元明两代成标准经典。总之,以主观妄测古史,几为《书》宋学的通病。


今文三家《诗》齐、鲁、韩,西汉皆立学官。《齐诗》亡于三国魏,《鲁诗》亡于晋,《韩诗》亡于南宋之后。

《诗》古文学仅毛公一家。

郑玄复为《毛诗传》作《笺》,兼采今文三家《诗》说,自成其混淆家法的“通学”派。北朝兼崇毛、郑,南朝崇毛《传》,但对郑玄、王肃异同,互相申驳。宋学崛起,毛、郑学渐衰。

《诗》宋学派特点在于能就经典本身加以讨究,流弊在于好以主观意见淆乱古意。宋儒治《诗》开始于欧阳修《毛诗本义》,辩诘毛、郑,断以己意,一反东汉以来治《诗》的旧习。苏辙继起,作《诗集传》,开始攻击《毛诗序》,仅存录首句。南宋时,郑樵作《诗传辨妄》,直斥《毛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朱熹受其影响,弃《序》不用,杂采毛、郑,兼论三家,以己意为取舍。又以为《诗》中男女淫佚之诗凡二十四,一反从前“思无邪”的传统经说。后来朱说大行,取代《毛》为正统。清代汉学复兴,始渐不为世所重。

古文学家中,首先主张《周礼》为周公所作的,是刘歆。王莽时,刘歆为《周官》立为博士。后继承其说的是郑玄。

今文学家中,与郑玄先后的今文学家如林孝存、何休皆以为非是。清代今文学复兴,康有为采桐城派方苞的主张,认为《周礼》属刘歆伪造。

宋学派对《周礼》的态度是或疑或信,以主见而定。最初怀疑的是欧阳修、苏轼、苏辙。

《仪礼》又称《礼经》、《士礼》,今文学家以为孔子所作。鲁哀公使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由是乎书。而古文学家认为《仪礼》、《周礼》皆为周公所作。

今文学家主张《仪礼》十七篇已包举一切礼仪,故其为完整的经典;古文学家主张《逸礼》三十九篇为可信,现存《仪礼》十七篇为秦火余烬。《逸礼》没有流传下来,亡失时间也无考证。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为西汉礼学今文学家戴圣所编纂,凡四十九篇。《礼记》中有很多古文经的内容,是最早混淆今古文学的书籍。

《周礼》为古文学

《仪礼》为今文学

《礼记》作者属今文,但实今古文混搭。

晋代朝廷礼学虽以王肃为主,但郑玄《周礼注》仍然为学者所宗。

清代汉学以考据为主,《礼记》研究不如另外二礼之盛。及今文学崛起,《礼记》各篇中的微言大义开始为学者所重,对孔子托古改制的深意以及儒家大同的理想作大胆的宣扬。


《左传》有续经、续传。续经至本经后二年,续传至本经后十七年。

何休: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此二科六旨也

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远近大小若一,此三科九旨也

宋氏:三科一为张三世,二为存三统,三为异外内

九旨者:时、月、日;王、天王、天子;讥、讽、绝。时与日月,详略之旨也;王与天王、天子,远近亲疏之旨也;讥与贬、绝,则轻重之旨也。

七缺:

妃匹不正,为夫之道缺也

淫而害夫,为妇之道缺也

大夫无罪而致戮,为君之道缺也

臣而害上,为臣之道缺也

残虐妄杀其子,为父之道缺也

以子弑父,为子之道缺也

郊祀不修,周公之礼缺也

《左传》的传授,刘歆之前不足信,刘歆之后始为可信。

三国时,《公羊》、《谷梁》二学渐衰微。北朝仅徐遵明兼通《公羊》,南朝则《公羊》、《谷梁》皆未立学官。孔颖达《五经正义》,《左传》专用杜注,服、贾传注遂亡。

其后,陆淳继赵匡、啖助的学说,撰《春秋集传纂例》及《春秋微旨》,抨击三传,以臆说解经,自成一派,已开宋学之端绪。

宋学的春秋学以弃传谈经为特色,这种风气开始于赵匡、啖助、陆淳,而更可以推源到以注驳传的范宁。宋儒说《春秋》的开始于孙复,撰《春秋尊王发微》,废弃传注,专谈书法。刘敞继之,撰《春秋权衡》,以主见评论三传得失。此外,叶梦得、高闶、陈傅良等人,不是排斥三传,就是杂糅三传,全非汉儒家法。胡安国撰《春秋传》,借经文议论时政,更不顾经传的原意。永乐间,胡广等撰《五经大全》,遂直以胡《春秋传》颁为功令。

《论语》名称的确定,在汉以后。两汉时代,《论语》一书,或简称《论》、《语》,或别称《传》、《记》、或详称《论语说》。但《论语》一称,也早已出现。

韩愈、李翱撰《论语笔解》,以空说解经,渐开宋学端绪。宋儒治《论语》的,始为邢昺所撰《论语正义》。邢昺根据皇侃《论语疏》,剪其枝蔓,傅以义理,为汉、宋学转变期的作品。自从程颐表章《论语》,于是开义理说经之风。及南宋朱熹出,辑集宋儒十一家的学说,既撰《论语集注》。又撰《论语或问》以及《论语精义》。元明以降,《论语》学大抵以朱熹注为中心。


《孝经》是诸经中字数最少的一经,仅一千九百三字。有多种说法:

1.孔子所作

2.孔子弟子曾参所作

3.曾参弟子所作

4.曾参弟子子思所作

5.七十子之徒所作

6.后人附会而成

7.汉儒伪作

《孝经》应该为七十子后学的作品。

关于《孝经》的著作,最早是魏文侯《孝经传》。但不见《汉书艺文志》,也不见《隋书经籍志》。

隋代,王孝逸得《伪古文孝经》以及伪孔《传》,由王劭示刘炫。刘炫信以为真,撰《孝经述义》。

宋儒《孝经》学以篡改经文为特色,自具有宋学的面目。朱熹信《古文孝经》,因胡寅、汪应辰的话,撰《孝经刊误》,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改旧文二百二十三字。

《四库总目提要》:汉儒说经以师传,师所不言,则一字不敢更;宋儒说经以理断,理有可据,则六经亦可改。


总之,汉代古文字学的书大概不出三类:一位小学学童的教科书,大抵为四言或三期言的韵语,以便记忆。如《史籀》、《仓颉》等,性质与《三字经》、《千字文》同。二为依据字形分部,加以解释,如《说文解字》;三为依据词类分篇,《尔雅》类似于当今词典。

《尔雅》的性质属于古文学,故无派别可言。宋元明三代为文字学衰落时期,《尔雅》学也因此衰落。清朝朴学重兴,《尔雅》学又突然发达。


根据赵岐《孟子题辞》,以为汉文帝时《孟子》曾设置博士。后博士的废罢,或因董仲舒对策专崇六艺。

《孟子》升经部的运动,开始于唐而完成于宋。自二程表章《孟子》之后,其成为儒家哲学的重镇。

清代,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就孟子旧说,提倡理欲一元论,以反抗宋儒的理欲二元论,已由经部的考证而跃入哲学的辩诘。康有为撰《孟子微》,更就孟子赞述的话语,竭力发挥儒家的托古改制说。

汉代治《孟子》的,开始于扬雄。


周予同《群经概论》 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