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潘克利翁笔记》(二)

2022-01-25 23:29 作者:Kubrum  | 我要投稿

注意事项:本笔记仅供皇帝陛下本人、元老院、枢密院及三大学院相关教职者内部研究使用。任何内容不得向三学院教授级别以下人员透露。

    本笔记来源:由荣誉元老、主母妮克茜塔按《塞普提乌姆》协定的要求,于第三纪2年5月18日亲自转交给皇帝提图斯·雷切斯文托一世陛下。后奉陛下指令,分两部分封存于帝国图书馆地下室。两部均属b类书籍,未经馆长允许禁止翻看。本部分更须在馆长本人陪同下才可阅读。

 

    相关人物及专有词汇注释:

    地上人:深渊精灵对地面上的文明种族的称呼。其适用范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及神职人员认为它只用来称呼地面上的精灵族群,另一些则认为它是对所有地上文明种族的统称。

    普特尔:深渊精灵的长度单位。该词源于先祖精灵时期的“普特拉”,其表示的长度也相同。1普特尔大致相当于1.8米。

    厄喀托:深渊精灵的长度单位。该词源于先祖精灵时期的“埃刻塔”,其表示的长度也相同。1厄喀托相当于100普特尔,即约180米。

    黑光地2:潘克利翁所命名的第二个被记录的角兽人部落。从本笔记对其的描述可得知,角兽人部落具有迁徙的习性。

 

正文:

 

灾惑星之年,烛火季35日

    经过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我已经摸清了黑光地1的行动模式和其中各种类型成员的习性。这些都是只待在实验室里解剖个体绝对得不到的信息。现在,我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了:荷达拉集群的构成是真正的“集群式”,不枉其集群之名。

    也就是说,我可以将一个集群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各部分互相配合的装置。因为至少目前,我暂时还看不出荷达拉个体的行动中有改善自身生存状况的动机,但其行动必定会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集群的存续和壮大。并且,它们的行动模式有相当多有价值的地方。

一个荷达拉个体的所有行动中,唯一能保证它们自身生存的行动便是进食与睡眠。为了让每个个体有足够精力,一个集群的所有个体在平时会像矿工一般分成三组,保证至少有一组在休息、有一组在集群内劳作、有一组在集群外探查情报。如果个体或特定团队遇到突发情况,它们会自行分析判断该采取何种行为应对。而集群内的其它成员并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表现出对情报的初步应对。这种传递情报的隐形手段是我见过的其它“集群式”生物所没有的。而荷达拉在集群内的分工上也表现出与个体的愚笨截然相反的高度智慧。在语言交流匮乏的情况下,荷达拉集群能够胜任建造房屋、建立防御工事、制作衣物防具、制造武器、栽培植物等各种工作。尽管它们的作品与地上人的同类事物相比十分简陋,但相对于荷达拉的个体智力来说,已经算得上奇迹。因此,我断定荷达拉个体之间必定有某种不可视、不可闻的交流手段,而且这种交流手段还能克服它们不同个体之间天差地别的智力程度。但目前我暂时还不知道这种手段的真相。如果我继续这种不加干涉的观察,恐怕永远也无法知道。

但是,对于荷达拉的几种不同个体的特点,我既有了能印证我在解剖时各种猜想的结果,也有了对解剖所得信息之外的了解。

首先是黑光地1中数量最多的鹿型个体。这种个体的数量维持在一百五十只左右,身高与我和地上人的身高相差无几,体型也相仿。鹿型荷达拉很少离开集群内部,即使外出,常常也是负责食物与其它材料的采集,冗余成员则会去辅助野牛型个体的工作。在留在集群内时,它们会承担各种制造与维护工作,并会照顾集群内的山羊型成员。而当遇到突发情况时,鹿型个体因为数量众多,也经常去辅助其它个体的工作。甚至在遇到敌袭时,鹿型个体还会用它们制造的原始远程武器协同作战。鹿型个体的习性与工作经常让我联想到蜜蜂群中的生产与采集单元(地上人管这类单元叫工蜂)。它们的相似程度比起各自集群内的其它个体来说要更高。

山羊型是整个集群中唯一拥有生育能力的类型,它们的体型是鹿型的1.5到2倍大,数量有二十只。包括山羊型在内的所有个体都由它们生出,类似于蜂群中的生育单元(地上人常常套用他们华而不实的体系,将其称为蜂王或者蜂后)。而所有个体在成年(如果按它们的生物形态可以叫做成年的话)之前也主要由山羊型个体负责贴身养护,并且会有鹿型成员来保护和照顾它们。十分神奇的是,我注意到一些山羊型个体明明没有交配过,但也出现了腹部膨大的现象。不过目前的观察时间还太短,尚不知晓这是真的怀孕,还是仅仅是类似的其它现象。对于荷达拉族群的生育方式,还需要长期的观察。

野牛型的体型大约为鹿型的4倍,身高下限达到了三普特尔,即鹿型的3倍。野牛型个体无论是身体素质、头脑构造还是数量,都是荷达拉当中最适合负责战斗的。在面对凶猛的野兽或其它敌人时,野牛型个体往往负责正面作战,并且会得到其它个体的协助,成为荷达拉集群那简单的作战体系的中心。野牛型个体在平时一般负责带领其它个体或者单独结成团队外出巡逻,当外出的队伍足够多时,余下的野牛型个体会用自己庞大的身躯协助鹿型工作,或担任集群的警卫。如果此时仍然还有个体未被分配工作,它们会进食或者干脆进入睡眠。黑光地1当中野牛型个体的数量有大约四十头,在作战时,它们一般以一头野牛型与三到五只鹿型个体配合。目前不确定这种比例是否为荷达拉集群所共有,还是黑光地1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

黑光地1中目前仅有一头幼年犀型个体,但就在我观察它们的这段时间里,这头犀型的体型就从羊羔大小长到了与成年鹿型个体不相上下的程度。在这头犀型出生后,黑光地1的野牛型个体就杀死了集群内另一头犀型个体,并将其撕碎后埋入栽培植物的土壤中。拜这种“废物利用”的行为所赐,我只能通过回忆当时目击的场景来推测那头成年(也可能是老年)犀型的身高大约为五到六普特尔之间,接近野牛型个体平均体型的1.5倍。如今,这头幼年犀型个体正受到集群全体的保护,但它已经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我注意到,黑光地1成员自发的工作分配偶尔会出现冲突。在幼年犀型个体发育到一定程度前,各个成员对这种冲突的自行调整总会有滞后。它们的脑部限制使得它们缺乏应对这种情况的能力,只有头脑成长到足以胜任集群头领工作的犀型个体才能比其它所有个体都要快速地调整各成员工作计划。而这头幼年犀型个体在出生大约十天后,就已经开始进行集群成员分工的调整了。但这种调整只是补充性质的,各成员无需交流便能做到的自发安排依然支撑起了黑光地1集群的日常运作。

黑光地1所展示的荷达拉集群结构,表面上就像主母无法代替织网者议会、地上人的王无法脱离贵族和官僚一样,是一种低于文明的初阶等级制集群形式。只不过荷达拉集群的结构缺少了目前各个文明种族所共通的一个特点——对地位差别的宣示。织网者议会只需要讨论如何治理一盘散沙的我族。尽管减小了地位高低的影响,依然存在一些欲壑难填的个体,用唯我的目光睥睨一切。地上的王公贵族们要统治臣民,还要依靠臣民的渺小来衬托他们无聊的伟大。而荷达拉集群,至少黑光地1这个集群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这使得荷达拉的集群结构更显合理。尽管荷达拉野蛮的外表经常让人误以为它们很原始,但在集群形态上,它们走在了我所知道的所有文明种族前面。

唯一可惜的就是,荷达拉过于特化与总体低下的智力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等我观察记录完黑光地1的所有生态,下一步我就要开始思考在更高智力水平的族群中建立类似集群结构的可能性。

 

(缺页)

 

烛火季61日

    今天,黑光地1的巡逻队伍发现了十厄喀托之外的另一个荷达拉集群,我将之命名为黑光地2。该集群之前并未定居在那里。当它们被发现时,正在搭建简易房屋,可以确定是从别处迁徙而来的。

    令我惊喜的是,黑光地1的这次发现让我得以目睹荷达拉集群间的交流,并了解了荷达拉的生育方式。

    荷达拉的生育和常见的动物以及文明种族非常相似,都会经历交配、妊娠、分娩这些过程。但出乎意料的一点在于,荷达拉的交配是发生在一个集群的犀型个体与另一个集群的山羊型个体之间的。黑光地2的规模比黑光地1更大,而且同时拥有两头犀型个体。因此黑光地2的一头成年犀型个体来到了黑光地1所在地,总共与四只没有受孕的山羊型个体进行了交配。根据我之前的观察与解剖结果,一只山羊型在一次交配后,理论上总共可以有六到十个胎儿,而这些幼体可以分两次出生。这样就减少了荷达拉集群需要同时照顾的幼体数量,又保证一次交配可以维持较长的生育周期。

    至于为何黑光地1的犀型个体没有去黑光地2进行同样的行动,我推测是因为它还处于亚成体阶段,还没有生育能力。而黑光地2的犀型个体在这种对比下进行的行为明显对自己的集群并没有可见的、至少是短期的利益。鉴于荷达拉的头脑很难进行长远考虑,那么两个集群之间的交流,要么是出于无私帮助,要么就是某种超越荷达拉个体思维的因素在发挥作用了。就像我之前的猜想一样,荷达拉集群与昆虫中的蜂类集群惊人的相似。而且荷达拉集群的表现更进一步。蜂群之间还会有争端,而荷达拉的内部统合却是跨越集群的。

    黑光地2的规模让我对它们的兴趣超过了黑光地1。虽然离计划中对黑光地1的观察结束还有一段时间,但我已经想要转移观察目标了。从我的经验来判断,黑光地1应该会在当地继续停留一段时间,至少要停留到最新交配的这四只山羊型产下的幼体能够自主走动为止。但黑光地2很有可能会继续迁徙,寻找其它集群。我需要跟踪它们。我想,对黑光地1的观察就先交给哈夫艾尔吧。他虽然不懂多少知识,但只要集群出现异动,他会第一时间通知我。

 

(缺页)

 

灶火季15日

    总结:荷达拉集群的结构略显简单粗糙,但它们的集群间关系非常理想。蜂群如果从整体来看,依然是唯我的、排他的,但它们的内部结构精妙无比,并显现出了智力高于它们的荷达拉也没有的效率。愚蠢的地上人拿他们落后低效的等级制眼光来看待蜂群,还给其中的不同种类取名叫蜂王、工蜂、雄蜂云云。这明显是对“集群式”结构幼稚而荒谬的理解。

    地上人的王公和祭司不会在年老体衰时由臣民杀死或抛弃自己、拥立新王,而蜜蜂的生产单元会在生育单元的产卵能力衰退时自行培育新的生育单元,抛弃老化的生育单元。生性凶猛的胡蜂甚至在临近灰风季、生育单元衰老时会咬死生育单元,任由集群破灭,只留下新生育单元的卵在来年孵化。相比之下,地上人的集群方式有太多不必要的因素掺杂其中。那些用以炫耀地位的贵金属和矿物有它们更好的用武之地,那些尸位素餐的唯我独尊者有意无意地制造了本无意义的对立和空耗。改变刻不容缓。

    就让变化从我族内部开始吧。先是深渊之民,然后是地上人。短耳族也不例外。曾经孤僻的光芒将冲破地底,惠及所有文明种族。


《潘克利翁笔记》(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