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2022-07-20 12:13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1.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著作《法言》《太玄》《方言》

    文学思想核心:原道、征圣、宗经:文学创作必须合乎儒家之道,以圣人为榜样,以六经为楷模。

    将道、圣、经作为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要求把文学完全纳入其礼教轨道的要求。

    儒家“五经”为正道,复古、模拟。

  2. 扬雄对屈原:

    批评:1)为人:缺乏儒家明哲保身的态度,不应对朝廷采取弃绝的态度,自沉汨罗。扬雄 从儒家君臣之道出发,认为自恃才高而以死抗议不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标准。

    2)作品:浪漫主义内容不符合儒家经典。“过以浮”:文辞华丽,不像儒家经典那样质朴;“蹈云天”:上天入地的夸张描写和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不符合“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

    赞扬:1)同情屈原的遭遇。: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2)总的方面肯定:丽而有则,文质并茂。

    3)肯定其品德的高洁。

  3. 扬雄对汉赋:早年喜爱,并给予较高评价。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

    扬雄早年充分肯定汉赋的讽谏作用,在其自己创作的辞赋序中,都说明是有具体的讽劝目的的。

    后来他发现,辞赋这种讽谏的尾巴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辞赋本身的铺张华丽描写影响反倒很大,结果是欲讽反劝,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扬雄晚年对辞赋的批评很尖锐,认为辞赋片面上追求形式上靡丽,而背离了儒家传统 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扬雄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事与辞相称,文与质相符。

  4.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是东汉前期封建帝国在思想文化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主持编纂《白虎通义》,把儒学的神学化正式确定下来,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属于今文经学,是汉代谶纬神学化的儒学的拥护者和宣传者。《汉书》严格贯彻儒学思想原则,融合阴阳五行说,具有神学迷信色彩。

  5. 班固对屈原:激烈的批评,是作为正统儒学思想家在文学批评方面的典型表现。

    屈原的作品超越了“不伤”“不乱”的界限,其对上层统治者的批评违背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是“明智之器”,违背了三纲五常的礼教原则。

    班固与刘安的分歧既是儒家维护现状与道家愤世嫉俗的分歧,也是汉代文艺发展中保守与进步之争,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离骚》中神话传说等浪漫主义内容既不见经传,又不合法度。

    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中对屈原作品给予赞扬和肯定。“离馋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6. 班固对辞赋:给予较高评价。

    班固着重强调汉赋在反映封建帝国大一统的繁荣昌盛以及维护礼教、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所起的作用。“雅颂之亚”“润色鸿业”,具有“抒下情而通讽喻”及“宣上德而尽忠孝”的讽谏作用和教化作用。

    批评汉赋形式过于淫靡华丽,但与其积极意义和讽谏作用相比,属于次要方面。

    “赋者,古诗之流也。”

  7. 班固对《诗经》、汉乐府诗:着重论述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强调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儒家的传统观点作了新的发展。

    1)“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发挥了《乐记》和《毛诗大序》关于文艺和现实关系的论述,指出了诗歌可以反映社会风俗之盛衰、政治之得失。

    2)“周道有缺,怨刺之诗起”:怨刺之诗的创作源于王道之衰落。

    3)“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下层百姓有感于现实生活的遭遇而发生的歌唱。

    4)《汉书·地理志》:认识到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民情风俗对诗歌的风格特色也有很大的影响。十五国风各有其特点。

    5)“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概括地揭示了乐府诗创作的现实主义特征。文学上提倡“实录”。


(十)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