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失眠复盘

2020-04-18 19:05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只是因为失眠而写


  一个人陷入混乱,往往是因为不能自证。如果感到失力,是因为新的行动法则和新的要素被塞进自己已经习惯的Routine 内;而如果感到愤怒,是感觉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价值观受到挑战,会觉得那些人无知愚蠢,自己受到了孤立和迫害,觉得自己被卷入了战争。前者往往来自现实,后者往往来自网络,两者如果一起施压在一个人身上,那么一个人就无法认识自己的价值,无法看清自己应该在世上使用的策略,他会无助,乏力,哭泣,愤怒,不愿说话,然后,如果他还有一张床铺可以躺下,他估计会翻来覆去睡不着。以上说得很繁杂文艺,实际上就是我昨天失眠了。

  陷入这样的情况,虚拟无法拯救。因为你收到的新任务都是来自于某些聊天APP,以至于你看到那些APP就犯恶心,下意识不会想去点开他们;你也不能靠看一些无内容的搞笑视频来让自己开心,因为让你感觉被鼓励的信息与视频就来自于它们。因为虚拟和现实互相绑架,因为生活和任务界限不再清晰,虚拟就成了第二个牢笼。就像一个受伤的人拿小刀戳自己的大腿,口渴的人看着空空如也的水壶的底部,或许这个场景有荒谬的美感,但是并无法改变画中心那个可怜人的处境。

  陷入这样的窘境,现实也不会给你支持。因为你既然感觉无力乃至孤立,首先就是一个感性的人,总是和他人处在不同的次元中。大多数人应对这种失力感,有两种办法:一是让自己变成工具,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目标,或者下决心学习一门技术,重复没有意义的反复运动,这样子确实会让人好受;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你只是把自己变成了工具,所以不再在乎人间的苦难。第二种是选择愤怒,给自己的处境定一个名字,把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想象成一个阴谋论式的小团体,而自己的问题自然在于那个小群体迫害自己,自己就能正当得继续走自己的路,还可以对反对自己的人施加线上与线下的暴力而不受道德谴责,很多人因此也很开学;但是问题依旧是没有解决,因为这只是把自己的苦痛施加给他人,而选择这样做的人一朵,苦痛便是互相伤害,推走了一个苦痛,又会受到无妄之灾。夹在这两类之间的,是一种很特殊的人:他们想做人,不想从事机器就可以完成的无价值工作;他们心中有立场与知识,但是他们不愿意用知识去压倒别人,因为立场而拉帮结派,他们受到攻击反而会自我反思,自己的立场愈发坚定,而受到的苦痛都是往肚子里吞,夜里的哭泣,是他们无力的自我折磨与良知的自我证实。

  先是吃一些薯片,我不在乎自己越来越肥的身体。把薯片嚼碎了咽下去的感觉,有点像上文所写的那种“把反对者当敌人”的爽快感,但是吃了一些就放下了,一是感觉这实在浪费食物,而是自己真的也没有感受到好味,自己已经折磨至此,为什么还要拿别人的痛苦惩罚自己和嘴中的土豆片呢?

  于是我想着倒是可以学一点日语。五十音应该是我入门的第一个台阶,有些熟悉的偏旁,和不熟悉的字符,都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做这种练习还是很简单的,看着字符的平假和片假,记住他们的字形,用自己熟悉的汉字来记忆。然后按着“aiueo”的顺序背下去,可能有时候会背串,但是至少会有一种能够掌握新事物的掌握感,但这种感觉毕竟是虚幻的,很快脑袋里就想到那些让自己痛苦的人,信息,然后就是对于未来的无助感,赶快放下手机,逃一样地盖上了被子。

 可是躺着也睡不着,自己好似夹心饼一样,感觉自己被夹在天地间喘不上气。然后是怀疑自己,自己所相信的道理,自己遵守的原则是不是被时代抛弃了?自己过去的热情与信仰难道就是没有价值的?然后就是脑海中默认自己掌握的是真理,而这个反对自己的世界很快就会变成修罗地狱,一个没有人,没有艺术,没有自由,被机器和无知支配的野蛮大陆。然后是一种无助感,自责,如果自己勇敢站出来,当一个像是十字军一样的英雄,这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然而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只能在被窝中默默哭泣,感觉这世上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未来明明看不到希望,但却依然来了。就像是坐着一辆冲向悬崖的高速列车,你看到了他的目的地,可是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坠入悬崖,这悬崖到底多深,死的时候会不会痛苦?一切诞生在脑海里,但又如此真实。

 然后又拿起了手机。除了被侵占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些人帮助我们,自己的心也会下意识守住一些私人空间。其一是书籍,晚上读的是《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本书是我最早对于书的记忆,其中一些篇章我小时候没能读完,但是故事的基调和思路却是类似的:福尔摩斯虽然不是超人,但是他不会败得一塌糊涂;他的推理或许在现代已经不经推敲,但是至少在故事里让他显得从容镇定,我仿佛成了华生,或者至少是华生背后的那个小跟班。我没有那样的智慧,也没有像书中人物那样既定而稳定的未来可言,但是至少那一刻,那个世界是属于我的。

  然后还有漫画。我不会掩饰盗版读者的身份,这身份当然不光彩,但不至于成为公敌。在我看来一些作品和其汉化是网络空间最后的自由合作精神的保留地。其中一些还能公布的作品,自然是主流的资本平台不愿意看上的,也是那些视频平台不会拿来做文章的;那些作品有些很邪门,有些很无聊,但是无论怎样,没有任何人逼迫你去理解他们,没有任何自以为是的解读者试图张冠李戴,架空作者。你的愤怒和无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就算你觉得这部作品很好,也没有人会给你点赞打钱,而你就算说一部作品很差,也不会遭受网络暴力或者道德绑架,这片土地自然是越来越贫瘠了;但是其中的一个个个体远比外界热闹的一大群机器有生气得多,有趣得多。你识趣地不去打搅他们,他们也自然得不会来介入你的生活。这正是互联网最早的乌托邦,一个注定失败,然而美好的虚拟世界。

  有一种智力游戏,叫做读原版书。我承认自己还有一些英语功底,但是作为非母语读者,阅读任何原版作品都是一种智力游戏:因为你在脑中会把挑选各种词组含义来让故事变得能够读懂,一些句式可能会被你的知识翻译成中文,但是其中的魅力依然无法被忽视,其中一些生词俚语,能让你感受到获取新知的兴奋感和掌握感。如果你读的作品恰好有电影或者图画,而你有那么不幸地先入为主地看了这些图像视觉的刺激产物,那这种智力游戏就显得不怎么独立,有点像一款文字GAIGAME突然加入了第一人称设计要素,还是那种制作精良的大作风格。我很幸运地对这方面非常“无知”;更何况我读的故事是《百万英镑》,这个故事改编的电影我没有看过,但是中文版却是读过的。但是我读了原版之后,倒是感觉很平静,没有什么阶级的批判或者对故事中人物的道德评价,这大概是我学艺不精,有很多词语都不了解,等用词典了解了它们的含义,故事中原来带着的那种感性的刺激已经消散地差不多了,这固然很可惜,我没有被作者调动情绪或者思考,可是人最初思考诞生之时,难道真的总是被雷电和野兽刺激到神经,然后就像神迹一样了解了自我吗?

  在漆黑的房间里,我就这样想着,终于是睡着了。让我痛苦的人与事并没有消散,我依然没有升华或者堕落,我的苦痛和无助第二天依然要与我同行。可是人在漆黑中走的时候总是那么希望有一点光,即使那是人造的手电筒,即使照了前方也看不到终点,终归是让人意识到,自己至少还在前行,受到的苦痛原来也不是虚幻的。

  写下这些文字,不是为了让大家一起陪我发疯,单纯是觉得如果这样折磨了自己,还不留下一些痕迹,也实在是太对不起自己了。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痛苦和无助,或许你能更加确定自己活在世界上的真实感和你思考的可靠性。如果你每天都充实而快乐,觉得我上面说的都是病人的胡言乱语,那就祝你昨天,今天,明天,永远快乐下去。



失眠复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