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中县文史资料 第7辑 资中名小食(续)

2023-05-15 06:21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王志康 六、寅宾桥担担面:穿过寅宾桥端走四、五十米的地方,便是过去的“宏仁医院”大门。左侧一株盘根错节的黄桷树,枝叶茂盛,绿荫蔽日,夏日凉风习习,常为来往过客歇息之处。一家担担面正摆在这里。一根扁担挑一副担子,一头是焦炭炉灶,中间一个铁鼎锅,周围是一块木板框着的炉灶面,左前方放个钵子,内装清水,汤瓢,笊篱也置于其中,另一头是个大木箱柜,下边三个抽屉,分放焦炭杂物,上边一层宽出一截,三方围栅形框架,内放碗筷及调料(酱油、醋,花、海椒粉,红油,猪油,芝麻粉,味精,切碎的冬尖,以及菠菜、豌豆尖、韭黄等)顶上放个竹簸箕,内装面条,上用湿毛巾搭盖,避风防燥。这个担担面的顾客有过路行商、有来往医院的病人,有中小学的男女学生。当时小东门外及医院附近是资中的风景区之一(“宏仁医院”,进德女中及“绿荫”一带是资中唯一的西式楼房建筑物),也是游重龙山、逛二龙山、登东皋寺、上东元寺及去朝海庙的通道。每逢节假日及星期天,男生三五成群、女生四六相伴,路经此地,常常停步小憩,顺便对此担担面给以光顾,行进品尝。无聊者对此十分眼红,便以“恋爱面”相谑。 担担面细若银丝,滋润柔和,久煮不泥,加之调料齐全,特别是味精增鲜。它是使用味精(日本“味四素”及天厨味精)最早的一家,因此独具一格,分外诱人。每碗面量少精,香味浓郁,最能勾起食欲。一碗进口,顺溜下肚,还想二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后来中街的电杆面(晚间摆在电杆灯光下商)、后两街眉毛檐的味精面,均为出自“恋爱面”之一脉。 七、周驼子水饺:是周驼子面食店中的品种之一,是开资中水饺之先例(资中过去只有烫面蒸饺)。水饺状小、肉馅多,汤味美。每逢星期六晚上及星期天,生意最为热闹。特别是学生,前往者络绎不绝。周驼子的滑糕也受人欢迎,其特点为泡、香、甜(原料为糯米、面粉、鸡蛋)。 周驼子面食店最初开设在大东街“省六中”(现一中)对门,后迁至正东街口。 八、孙花生:在周驼子面食店隔壁,是一家炒花生店,大家叫它“孙花生”。店门外摆二张大门板,上放炒花生几十堆(每堆二两),物美价廉,任凭挑选。该花生以香、脆、酥著称。其特点是脆而不焦,香而不腻,酥而不黏。达此标准,全靠煎炒技术。该店选用唐明渡河边洁白粗沙作炒料,用大锅柴火煎炒,勤翻抄,缓加柴,火候适度。 九、陈泡粑:一到中西街,就可以看见一家与众不同的双间铺面。它的铺板门窗、桌几板凳,天天洗刷得光洁无垢,蒸笼、蒸帕、碗、筷用具也干净卫生,是资中小食店中最清洁最讲究的一家。 陈泡粑的制作,有他一套祖传工艺,磨浆、发酵、调制、上笼都有秘诀,蒸出的泡粑雪白松泡、芳香甜蜜,入口即化,在同行中,真是压倒群芳,独占鳌头。 陈泡粑还有一种具有家常风味、市上罕见的独特食品,就是艾粑。艾粑是选用新鲜细嫩的艾尖,洗净后用碓窝春烂,放入糯米粉内调匀,不干不清,加入白糖,舀入蒸笼中的模型内,蒸熟取出,色绿清香,细软滋糯,香甜可口,来客可自斟老荫茶一杯,作润喉佐食之用。每天上午顾客盈门,几小时后,货罄业歇。 十、博士元:博士元即王汤元之雅号。店面最初位于中街及小东街口(现税务局处),门首挂有“博士元”三字招牌一块,进门的案板上放有一个精致木雕的小牌楼框架,内放汤元原材料(汤粉、汤元心子),铺面清洁雅致。王汤元其人身材高大,西装革履,油头大脸,他擅拳术,喜吹牛,常作凝筋贯骨状,人们讥之为博士,他便顺势取店名为“博士元”。 每年春天,他都要去成都赶花会,有时报名去“打擂”,空闲之时,便到赖汤元处去取经学艺,自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广招徕。 博士汤元,确有赖汤元之风,皮料细、润、精,汤元心子香、甜、腻(配料讲究,全拌鸡油)。每日夜晚,顾客涌进涌出,十分热阔。 一九三七年间,王汤元迁至大西街。资中县女中有美术教师某为之画一横幅招牌,以左端三分之二画面绘操作几案上所陈列之诸物事,右端三分之一画面绘王汤元其人左面半身肖像,造型自是逼真;浓眉大眼,容颜红润丰满,头上油光可鉴。整幅画面题曰“博士元”。自是声名益噪,生意兴隆,顾客填塞门户,此乃“博士元”之鼎盛期。 “博士元”店内粉墙上墨书有中楷大小、笔画整齐的三句话:“天下第一等聪明人好吃,自己好;第二等聪明人讲穿,别个看;第三等聪明人不好吃,也不讲穿,一无是处。”其意何在,十分明显。

资中县文史资料 第7辑 资中名小食(续)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