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86:《无依之地》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纵观电影全片,我们难免会不自觉地从电影名之中将它的‘孤独感’提炼出来,并在电影中去寻找它。而电影也很自然地通过人物的特征和故事的背景以及场景的构造去将其充斥于屏幕之中。同时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所展示的文化特点比较别样,因此在电影中我很难以我目前的认知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文化由来,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多了解一些电影的编剧特色和幕后花絮,这样便于更好地回味其中的文化内涵。

电影的主角成分里舍弃了男性部分,选择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去展示生活中的艰辛,通过一段段关于生活的故事去深化主题 。电影的剧情整体来说非常朴实,在一次次的‘在路上’,让人不禁联想到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一书中的那种颠沛流离,但二者出发的原因完全不同,如果强行将两者联系到一起,真的有些畸形了。重新回归剧情,电影并非是完全连贯的一段故事,而是人生中一段段时间的截取以及浓缩,在一次次的相逢与告别中,我们也在道路上与配角们挥手告别。同时当电影到了剧终的时候,人物依然健在,而无依之地依然存在,是不断的探寻‘可靠之地’还是继续在‘无依之地’中徘徊,电影将道路引向了远方,人物的故事依然存在。

剧情上的朴实并没有导致人物失去色彩,反而在导演的刻画和安排下,人物的色彩变得多彩起来,不再拘泥于单纯的黑白色彩,黑夜只是用来过渡的环节,真正的故事还是在白天。晚上用来回忆,但回忆太多可能会让前路过于沉重。白天用来行动,去发现生活中那些丰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渐渐地,生活似乎变得诗意起来,即便永远在路上,路上那些不断变化的风情依然值得我们深情。电影中人物所展示的艰辛并不是用赚取观众的怜悯,有的人是为了自由,有的人是因为生活成本所困,有的人是因为生命的摇铃已经敲响,种种的因素让人们不得不上路,而在一次次的困难中所展示的生命的坚强,让我们舍弃了泪水,从而选择从普通人的视角去平等地发现人物身上那些值得尊敬的部分。
如果我们从电影结尾赵婷导演的那句‘献给不得不上路上的人’去再次看待电影的话,其中包含着数不清的人生心酸,如果可以,请暂时放弃那些沉重的回忆,要么让自己置身于朋友亲人所产生的爱,要么请继续向前,去追寻未知的无依之地,过去已不可得,未来永远可期。
生活并非永远热泪盈眶,但我们可以选择依然年轻,当再次相见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微笑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