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2021年秋)

绪论:理论与文学理论
一、理论是什么?
理论:theory→theoria→去观看
本义:观察,(意味着非沉浸,要冷峻审视眼光)沉思活动
1.理论与反思(反思是理论的品格)
举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好在哪里?——一整套的二元对立。
虚实关系:明月光vs地上霜;望明月vs思故乡
远近关系:明月光、地上霜(近);望明月、思故乡(远)
有意与无意:明月光、地上霜(无意);望明月、思故乡(有意)
有限与无限:霜、故乡(主观、无限);月光、明月(客观、有限)
在有限中把握无限,在客观中把握永恒
2.理论与常识(常识是理论的对象)
共同点:都是一种观念
区别:
常识源自于经验,常识解决不了经验之外的事情——只停留在常识之中,永远也无法打破认知。例如:网络喷子。
理论源自于反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经过过滤的常识,是被证明之后的某种观念体系
问题:三观是否能成为文学作品评判的标准?——评论:作品可以写三观不正的事情,但不能宣扬。
反问:如何知道作者态度是宣扬还是贬低——坏人的结果不代表作者态度(坏人前期细节描写被读者认同,但结局不好vs坏人结局好,但是利用反讽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不能以结局以及作者写作态度来简单评判。——反思阅读
3.理论与阐释(阐释是理论功能)
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理论三个基本描述:
(1)理论是一种观念体系、思想系统——任何人都离不开理论,任何选择背后都有理论支撑
(2)理论是某种推测、思索
(3)理论源于人深层次把握世界的欲望
针对第二点: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的区别:
传统理论:找背后本质规律,容易使理论成为工具
现代理论:走向某种阐释
自然科学的理论:某种工具
人文科学的理论:不是工具——不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在于本身的逻辑和自洽
如: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
迈克劳拉分手——因为麦克劈腿(不是理论)——简单的陈述客观事实。
因为劳拉喜欢像她父亲的男人,麦克做不到(理论)——基于理论给到的阐释。
举例:
《春晓》传眠不觉醒,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表达什么感情?
解读一:喜春or惜春?
解读二:前两句室内空间vs后两句室外空间
眠:外界的变化与我没有关系——超然物外
搞文学的人,不要在乎什么科学不科学,而在乎一件事情合理不合理,因为文学恰恰讲的不是确定唯一。
理论与实践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歌德
(1)理论源于实践,可以指导实践——反驳理论、厌恶理论
Vs实践的对象是多样的,理论是丰富的,而非僵化教条。如果有,是该条理论出了问题,而非理论本身。僵化的不是正确的理论,而不是理论出了问题。
(2)实践?做、老弟
思考写小说是否属于实践?——没有动笔,脑海中构思是否是实践?——说出小说是否是实践?——脑海中说是否是实践?——实践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
如果实践具备精神生产,那么理论就绝对不是空想。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哲学
文学理论是一个评判作品的价值系统
文学理论提供解读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1.对文学现象的抽象反思
(1)文学活动的两个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举例:2017微软小冰的诗歌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我寻梦失眠》:康桥/新鲜的/未经三月之蕙风已不追踪/在梦里我寻梦失眠/我是一座长桥/你可以找到我新鲜的爱情/将希望之光投射到你/也不知道是风(再别康桥、蕙的风(汪静之))
问题:人工智能写诗是否可以超过人。文学创作依靠的是什么?技巧方法还是灵魂。→诗歌创作是人工智能能不能变成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2)文学四要素及其关系
世界、作品、作者、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叶维廉《地域的融合中西诗歌对话》:强化复杂了四要素的框架,但没有破除这个框架。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对四要素的阐发。
2.对文学文本的深入分析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表层,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逻辑。
举例:爽文背后的心理机制——先压抑后宣泄or欲望满足or总裁文对心理需求的满足——只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满足和消遣,但是反映出的是人们从文中寻找对现实生活压力的释放。
3.对文学观念的学理探讨
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文学这件事情?
举例:《坏小孩》、刘慈欣的文笔问题,小说是否需要具备好的文笔还是只需要引人入胜的情节,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科幻文学?
第一章:文学的本体视域:目光所及的范围
(中文系学生要培养两种能力:阅读和写作文言文的能力;进行文学评论及批评的能力)
一、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是什么?)复杂才是事物的本质。
你所认为的简单的事物,深入挖掘反思,你会发现现实并非如此。
(一)文学是否可以定义?
辩论赛:对辩题的界定、定义。定义是框架也是束缚。
1.文学不可定义
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的代表。
《逻辑哲学论》:把世界分为可说和不可说两部分。
可说的:苹果、手表(可以有具体的形象)
不可说的:人生、理想、爱情(抽象化的)
《哲学研究》:“家族相似”当事物难以定义或者难以寻找的时候,可以定义为“家族相似”。如很难有明确的界限来定义谁是你的家人,谁不是。如:哥哥的妻子的妈妈的哥哥的妻子。再如对游戏的界定:电脑游戏、足球、剧本杀(娱乐性?若将考试视作乐趣,做题被认为过关?)
莫里斯·韦茨:《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给艺术下定义是徒劳无功的,艺术总在变化,总有新形式、案例、观点。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1981→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文学是什么重要吗?
2.理论与经验
什么是文学?——在理论上:不可定义 在经验上:可定义
理论从经验出发,从某种程度讲,理论是对经验的提炼总结。当不可定义或定义难的时候,是理论出现问题,而不是经验出现问题。可能是固有的定义方式出了问题,才导致其不可定义。
(二)文学的定义方式
实指定义:这是猫,确定性定义,只是符号的指称。
逻辑定义:猫是一种动物,猫和动物两个概念的结合,关系体系的定义。采用了属加种差法。
1.属加种差法
公式: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
种差:事物与其他的区别
临近的属:事物处于何种集体下
如人是什么:人是动物——人是哺乳类动物——人是灵长类的哺乳类动物——具有高智商的灵长类哺乳类动物——具有社会性的高智商的灵长类哺乳类动物
2.文学的存在方式(定义文学的起点)
物质形态→只是媒介、载体→对内容的传递有影响,但不是决定——红楼梦只有完全被遗忘才是消失,而不是取决于承载形态的消失。
精神形态→本质
文学是一种精神形态——文学是艺术的精神形态——文学是具有审美性的艺术的精神形态——文学是语言的具有审美性的艺术的精神形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艺术?
3.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的问题
只是揭示关系不能揭示本质
假定属种界限是清晰的
(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1.唯实论与唯名论
本质:指事物的共性(共相)。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的;唯名论认为共相不存在,只是人们的虚构。
如椅子:如何界定椅子,对一把椅子不断的砍,什么时候开始椅子被认为不是椅子。唯名论认为无法找到明确的界限。——本质主义认为事物有共通的本质,我们可以找寻到这个本质;而反本质主义则认为本质根本不存在,只是我们的虚构。
2.结构论与关系论
“忒修斯之船”:不断的对船维修,直到所有的零件都被更换过,是否还是之前那艘船?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金阁寺、雷峰塔。重建之后的它们是否还是之前的物体?
人体新陈代谢:每七年一次的细胞更新?
→结构和关系才决定你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在于材料、细胞....
文学本质:组成文学作品的关系结构——具体体现在语言的运用,而不是词汇、发音。
3.本质主义的缺陷、问题
(1)预设“现象/本质”的二元对立关系,源于柏拉图。逻各斯中心主义:相当于中国的 “道”:世界万物背后存在共通的东西。
(2)误以为本质是普适性的既定事实,事实上本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对文学本质的定义不同。
(3)误以为文学本质是唯一确定,陷入过分概括的陷阱。
陷入过分概括
4.反本质主义问题、缺陷
(1)容易陷入虚无主义——反本质≠无本质
(2)没有区分绝对的本质和相对的本质,没有超时空、普遍性的绝对本质,但不意味着没有相对的本质。
(3)文学本质具有一定的可把握性
文学性的四个维度:审美与文化,语言与符号,情感与形象,想象与虚构——把文学问题转化为文学性问题
文学问题→是非问题
文学性问题→强弱问题
(四)作为“事件”的文学
2012伊格尔顿《文学事件》 “事件”
文学特性: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规范性
看待文学作品把它当成一个事件
举例:对于《便条》是不是诗歌?——要看它的创作环境和背景,把它当成一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