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苦肉计
提到三十六计的第三十四计“苦肉计”,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确,《三国演义》原创的苦肉计故事几乎以假乱真,堪称用计天花板,无论是黄盖挨打还是阚泽下书,都把敌对双方之间的尔虞我诈表现到了极致。历史上只记载了黄盖为了施展火攻击而写信诈降,并没有提跟周瑜演戏挨打的事,传递诈降书的人也不是阚泽。虽然《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故事是编造的,但其对“苦肉计”的诠释却非常到位。
苦肉计多用于间谍工作。间谍的主要目的是在敌人内部制造矛盾;反间谍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敌人之间已有的矛盾来进一步激化矛盾;苦肉计的关键就是让自己信得过的人以己方间谍的身份打入敌方内部当反间谍。凡是派出与自己有矛盾的人去诱骗敌人,作为执行作战计划过程中的内应或盟友,都属于苦肉计的范畴。见于史书的案例就是《吴越春秋》中记载的要离刺庆忌故事。
同时,故意通过牺牲己方人员来迷惑敌方,从而攻其不备的战术也属于苦肉计。据《韩非子》记载,先秦时期,郑武公想征伐胡国,故意先把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来讨其欢心。不久,郑武公问大夫关其思说:“我想对外用兵,哪一国可以攻打呢?”关其思说:“胡国可以攻打。”郑武公却以自己跟胡国联姻为由拒绝攻打,还因此杀了关其思。胡国国王听说后,疏于防备,结果被郑国出兵吞灭。关其思很有眼光,能看透郑武公的心思,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观点,最终成为了苦肉计的牺牲品,《韩非子》中“智子疑邻”的典故也是在说明相似的问题。
无独有偶,《史记》中也记载了很多与苦肉计相关的事,比如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派郦生前往齐国劝田广和田横归顺。田横愿意归顺,撤除了驻扎在历下(就是山东济南)的军队。汉将韩信却带兵向东攻打齐国。齐国才开始派华无伤、田解驻扎在历下阻挡汉军。刘邦派来使者,双方就罢战了,还一起喝酒,派使者跟刘邦讲和。韩信拿下赵国、燕国后,采纳了蒯通的计策,带兵过了平原,靠突袭攻破了历下,很快打到临淄。田广、田横非常愤怒,认为是郦生出卖了他们,就把他扔锅里煮了。田广逃到高密。田横逃到博阳,守相田光逃到城阳,将军田既驻扎胶东。蒯通的计策也是以牺牲自己人为代价谋求利益最大化,广义来讲也属于苦肉计,只是太不厚道了,不但坑了郦生,损了田氏政权,而且助长了韩信的嚣张气焰,为其最终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上层博弈讲的是兵不厌诈,也就难免出现舍卒保车的决策,扮演“小卒”的人如果看不清局势,不懂明哲保身,是难逃杀身之祸的。所以,高端的未必好,当个普通人有时候就挺好。
民间文学也非常热衷于设计苦肉计相关剧情,比如《说岳全传》中王佐自断一臂,打入金兀术内部策反双枪陆文龙,单田芳《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中房书安故意让蒋平毒打自己,从而混入莲花观内部营救八王等等情节,都体现出民间文人、艺人对苦肉计故事的喜爱。因为像苦肉计这样虚虚实实的套路非常适合设置悬念和讲好故事,自然为广大文学艺术家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