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之举有平衡关系和缓解自身压力之嫌
12月5日,穆迪评级公司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报告认为,调整中国主权信用展望,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因素:一是房地产下行对中国中期经济增长形成拖累;二是中国融资平台债务有可能转化为政府的或有负债,进而影响国家财政实力;三是由于人口结构等因素变化,中国中期经济增长有下行的可能。
穆迪评级与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的预测背离
就在穆迪对中国主权信用展望做出调整前,三大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已做出了基本面乐观、发展态势看好的预测。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表示,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建立在工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流以及技术方面的优势之上,待顺利完成经济、产业、贸易等领域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经济未来将持续增长。他还表示,中国在电池技术、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等许多尖端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这些都预示着未来的持续增长。他强调,中国政府为促进内需所做的努力对于经济增长进一步加速至关重要。

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汉密尔顿则认为,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中国消费需求已经开始回暖,将刺激经济和贸易持续增长。她表示,中国对新技术、新产业的研发和投入仍在继续,经济转型将带来持续增长。同时,中国继续对外开放,拥抱经济全球化。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表示,中国保持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拉动国内消费,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伊维拉强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在贸易方面的良好表现将促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的经贸发展。
那么,穆迪的“中国中期经济增长有下行的可能”依据在哪呢?仅仅是人口结构变化吗?殊不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前些年快,一方面,中国经济总量已移居世界第2位,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保持两位数增长,也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加快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持续提升。同时,中国经济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保持在30%以上。

穆迪对中国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判断比较片面
穆迪调整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的理由中,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融资平台的风险分量很重。那么,穆迪对中国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判断,是否依据充足、分析客观呢?
先来看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穆迪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和依据,都是2021年以来,也就是恒大“暴雷”之后到近期政策出台之前,没有充分考虑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积极变化,包括新房和二手房交易回升,房地产企业拿地热情恢复,土地市场有序复苏等。特别是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已对中国房地产做出见底的判断。那么,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那么大吗?更重要的,经过连续多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已经明显淡化,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意识越来越浓。
再来看融资平台风险,穆迪报告认为部分融资平台债务将转化为政府债务进而影响国家财政能力。客观地讲,融资平台债务确实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一定压力,但是,经过几年的清理整顿、有效控制、积极化解债务风险,融资平台债务不仅结构得到调整、关系得到理顺、化解风险的措施得到完善与落实,而且债务总量控制非常有效,化解债务风险的责任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融资平台债务已经全部与优质资产相对应,资产债务关系协调,不存在风险。穆迪在做出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时,没有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而是隔着资产看融资平台债务,既不客观,也不全面。

穆迪之举不排除受到美国政府的压力
众所周知,在穆迪对中国主权信用进行评级调整前,包括穆迪在内的两家评级机构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让美国政府大为恼火。特别在美国面临总统大选的背影下,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对拜登政府、对民主党是非常不利的,给穆迪等评级机构施加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穆迪为了“平息”美国政府的不满,也为了平衡关系和缓解自身压力,就拿中国做文章,把评级的“手”伸向了中国,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做出调整。显然,会让穆迪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的。
要知道,评级机构能够得到世界认可,就在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开透明,而不是在国家之间搞平衡,不是为了受制于某种势力,而对其他国家做出不公正评级。如此,谁还能相信这样的评级呢?我们注意到,在日前举行的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期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小儿子尼尔·布什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5%,但很多人觉得中国经济彻底失败;美国(经济增长)是2%,而我们认为美国仿佛又回到了繁荣期,你懂我的意思吧。那么,穆迪懂得尼尔·布什的意思吗?中国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吗?中国经济比美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