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炮轰自己-引言

2023-05-24 16:21 作者:有羞有臊大彩笔  | 我要投稿

       我打算写一个专栏,来炮轰自己的作品。

        这次的主题是谈在过去一年里陆续发上来的曲集《写生》。这些曲子第一首《微光地平线》写于2021年十一月,最后一首《晨雾日光雪松与回忆中的教堂》在今年4月份终于敲上了最后一个音符。它们可以算作是一年多来的一个尝试。这一年中,我算是看了些书,听了些别人的曲子,想顺着这个话题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音乐的理解,评价标准。在学校中,我很难找到机会去和别人深入探讨,感觉我周围的人大多对这类问题相当不感兴趣,后来一想不如把这些曲子的写作逻辑扔上来,愿者上钩吧。我的观点和理解大概率是错误的,片面的,情绪化的,以及经不起推敲毫无实际意义的,如果真的有些看不惯傻逼的人见到了我的文章,哪怕是骂我几句哪里有问题,都算是对我莫大的帮助。

       一些曲子细节上的东西,肯定会涉及到和声学的相关知识。我可以保证自己还是有一套自己的和声认识的,不然写不出这么难听的东西。但是,这种认识还没能上升到哪怕是体系层面,在这里不会多说。另外,音乐评论里面,常有的那些所谓表达了什么情感啊,推动了什么情绪啊这种主观性的东西,我也不会谈到。这种东西就是些没用的屁话,我不否认音乐的主观性,只是觉得与其去折腾这些虚无缥缈的神秘主义的东西,不如先把大家都能达成共识的这些东西说明白,即使这对于我来讲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首先简要地说一下我理解的动机发展体系吧,我看过勋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也自己听过并分析过些曲子。我听的曲子,分析的曲子太少了,很难做出像勋伯格那样提纲挈领的总结,只能举个例子大概描述下这种情况。

       我喜欢把音乐比作舞台剧,里面的角色对应主题,一场剧本下来,角色和角色之间可能有交互,角色所在的场景和角色的动作都会变化。不变的是角色的本身,或者说至少观众要能在主角的诸多变化中认出他是一个不变的角色。

       比如说某个主角A,他的特色是有个巨大的鹰钩鼻,他换个衣服观众们不会因为这个变化认不出他,但是如果你端上来一个骨灰盒说里面这是他,就有些牵强了。这个对应在音乐里,就是可以对主题进行加工,变奏,发展,但是要保留主题中具有识别特征的点,好让听众明白。从巴洛克音乐开始,到古典音乐,乃至后期的一系列十二音体系现代音乐,大多数都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没有人规定一个主题必须是某个自然大调里面的几个音,而且所谓的主题加工,又有好多种形式。还是拿上面那个举例子,比如有的人比较脸盲,演员化个妆就看不出来了,其它观众看出来了。最后看完剧本你说他中间有一段没听懂,什么j8。别人说是你sb,这都没看出来,最后就打起来了。音乐比剧本这种东西更加抽象,尤其是纯音乐作品。这也是我做这个评论分析的目的,我毫无保留的展示自己的创作思路,也不是为了说我有多高级,而是万一哪天你去听音乐遇到了个邻座sb和你想法不一样,你可以猜到他大概是什么个评判逻辑。同时,我们没有受过专业的作曲训练,也许我的发展逻辑确实太意识流了,希望有人能来点醒我。

        到此为止,漫长的引入话题结束。剩下的部分,我就要按照谱子一个个分析了。有的曲子拖得时间相当长,大部分是因为摆烂,一有时间不想写曲子,这玩意折腾起来有时候比上课都难受。还有的另一个原因便是有些多主题的曲子确实组织起来比较杀脑细胞,像最后那个晨雾日光啥的和《环绕星池》,这两个光决定主题就废了老半天力气。除此之外,后面一首首开始讲吧。

 

创作时间清单:

微光地平线:2021.10-2021.11

微风轻拂:2022.04-2022.05

叶:2022.05-2022.06

月逐云:2022.07-2022.08

窗上云霞:2022.09-2022.10

飞尘:2022.11.01

晨雾日光雪松与回忆中的教堂:2022.12-2023.05

环绕星池:2022.11-2023.04

落花:2023.4.30


大炮轰自己-引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