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音阙诗听新歌《伏羲画卦》
简评一下阿音新歌《伏羲画卦》:
(其实字数上已经不算简评了,就是把心中一些感想说出来,仅代表个人解读观点)
首先是曲的部分。初听这首歌,其实心里有一些小失落,可能是因为主歌开头部分的旋律不够抓耳,影响了初次听感。但反复听几遍后,发现这首歌的旋律虽然与《巫山归梦》比仍差一些,但总体上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副歌部分,多听几次就很燃。从编曲上来说,古筝solo、中国鼓与吉他和弦极大地加深了感染力,起到了支撑与升华的作用。这种搭配让我想到了《元宵(热闹篇)》,当然,编曲都是我们的吴宣霖老师。编曲和乐器solo,在阿音的作品构成中扮演着一如既往的重要角色,往往能造成“点睛之笔”、“撑场子”类似的效果。作为一个摇滚音乐的爱好者,我还是觉得如果在结尾古筝solo的基础上再铺进一段主音吉他,造成艺术表达的二次升华,可能效果会更好(仅个人拙见)。
另外,曲子里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主歌开头两句和《暮钟》副歌开头旋律几乎一致,但是由于节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这说明小谨老师有可能借鉴了徐鹏大大的旋律来作为自己的创作动机(纯属个人瞎猜)。
接下来我主要说说歌词。龟龟老师这首词,比上首《玄鸟生商》在主题方面更紧密了,整体表现更有层次感,细节上也颇值玩味。
前两句“太极两仪,四象起”引申自《周易·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属于我们对太极八卦之源的基本印象。“俯仰观天地”同出自《周易·系辞上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了解阴阳变化的规律。第五句“招太虚”中“太虚”一词意即宇宙,后王阳明释为构成宇宙本源之“气”,南朝沈约在《均圣论》中说:“我之所久,莫过轩羲;而天地之在彼太虚,犹轩羲之在彼天地。”
后面“昼夜行逆”一句,“行逆”一词原意为“倒行逆施”,根据歌词表达应该为“昼夜互行”,相互更替之意;或者将“行逆”二字拆开,表示为运行且对立之意,暗合阴阳比照之对立统一。
后面“坐化神明,掩殷墟”我认为是很有意味的一处表达。坐化神明,神固能知其命数;殷商数百年之社稷,神教巫卜之盛,而不能易其天命,终为抔土之墟,其可叹矣。一个“掩”字,道出了神明的空乏与现实的无力,究竟是天命此数,还是人定胜天,值得我们细细体悟。
“运转太一”中的“太一”与“太虚”类似,指宇宙本原之气。
(“第二方幻境”不太懂)
从“道阴阳”开始一连六句“道”开头,两个“一语”,语势铺陈展开,词气磅礴,将日月星辰、朝夕万物、人情百态之规律统于“道”之明灵,统于命数天机,再次强调了一个含于太极八卦中壮阔有序的世界观。
而后进入副歌,歌词切入第一人称,以伏羲俯视众生的视角表现出开天辟地般的万丈豪情。“我在章台”中的“章台”可指古宫殿,亦可指“走马章台”之风流恣情,根据龟龟老师的用词习惯分析可能是后面一种意思。至于后面的“她”,指的应该是与伏羲同为创世神的女娲,传说中有称伏羲女娲二神共为华胥氏所生,相合而创造世人。
后面部分“万象归阴,皆为吾身”,则多少有些“万象皆空”,“万象皆心生”的虚玄境界了。
总的来看,歌词从八卦太极的一般印象展开到包容万象的规则,阴阳太虚,自成一统,神人天道,自行其律。继而排比造势,强调“道”的统一性,接着以伏羲的视角抒发开创天地的豪情。我们又不禁问道,这一番瑰奇,究竟是造物神的游戏、开拓者的悲悯、英雄的浪漫还是凡人的创造?阴阳之兴衰,人世之驳杂,其命在天乎?在人乎?亦无明言之。回到文案中的那个问题,人生是固定的轨道还是自我的选择,我想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歌,有关曲和词的一些浅薄的看法。这首歌从总体上无疑还是成功的,至少它可以激起我们情感的悸动与哲理上的遐思。我想,已经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