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平等的灵魂 读Jane Eyre
用了一个月读完了《简·爱》原著,从没想过能够坚持下来。这一个月的阅读由于和各种书籍打交道,以及穿梭到1847年的作品寻觅当时的故事而显得格外漫长和疲倦。掩上书卷最后一页常舒了一口气,趁着故事拽着阅读感受的手远走留下一些峰回路转的阴影。
这是一本让我感受极其复杂的一本书,很撕裂。故事的前半部分说不上极其喜欢也很带有欣赏的意味。而后半部分尤其是1/4处的结尾让人如鲠在喉几次勉强强迫自己去读完。在极其优美的描述处毫不吝啬的划线,如临其境的心理渲染处击节,大段舞台剧的夸张对话处哈哈一笑,虽觉得谁会如此口吐白莲?对无处不在的宗教隐喻尽量不去排斥,但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或者也可以说我并不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宣扬女权发出灵魂自由高度的书。也因此选用了这个题目,不过我倒蛮想写一个一切的祸根竟然是阁楼上的疯女人,但未必太过敷衍,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将此书放得过低。
少年时期跟风读的书多少留下残存的美化,如今再读原版相去甚远。读到一多半的某天实在恶从心中起,刷刷几页笔记痛斥一番这扭曲的性格,诡异的故事,流俗的结尾,以及过誉的盛名。但冷静的小手在眼前摆一摆,想一想那个阶级固化的年代,那个女人很难独立的时期,能发出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已经实属难得,何必总是刀锋剑影。便耐下心尽量心平气和读完。但这是一本我推荐读英文版用来赏析文学美而不推荐中文版了解一个名著到底说了什么故事的书。
鉴于英文书写不是足够强,也懒得去贴大段晦涩的原文,简单用白话正经说一下这本书的优缺点:
伍尔夫真是我(读不动英文,仅翻阅了中文)服气的评论家,她的点评基本表达了我的感受(具体不再引用,太长的一篇文,标题是《简·爱》与《呼啸山庄》)。这本书聚焦"我爱,我恨,我受苦"非常自我的书,却带来了荒原狂野荒凉的气息。说它自我,应该是书中带有大量自传体描述,也是个人非常喜欢的前半部分,童年时代的描写,学校时期的磨炼,以及性格中大量自我带入。而荒凉气息则来自沉浸式自然描写,环境的烘托。毕竟勃朗特三姐妹也是住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凉嗖嗖的风声和雨意不足为奇。但书中的缺点也极其明显,缺少自然而然的推动,书受制于作者而不是跟随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前后矛盾明显,一切问题困扰用极其简单的外在办法解决,刚要走到澎湃激昂的高山顶看日出,发现下大雨了,下山的路只不过几个索道车这么寥寥结束。
之所以起这个题目来源于最经典的那段"你以为我穷,我平凡......"读的时候倒是挺自然,毕竟前面有大段针尖对麦芒的精彩对话做铺垫,但这一段话,它不是单单为了彰显"灵魂平等",这是主人公简在极度压抑痛苦之下对情感的渴求的迸发。或者说是自卑的情节下的一种强烈自尊: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 obscure, plain, and little, 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You think wrong! 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 and full as much heart! And 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 I should have mad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 it is now for me to leave you. I am not talking to you 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 conventionalities, nor even of mortal flesh;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 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 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 equal—as we are!
贴出原文吧,大家写简都爱贴这个,咳。
因为这本书难得读得细致,如果仔细梳理会发现简·爱的自由更多是基由自身出发,与他人无关。开篇因为舅妈家受欺负被询问是否接受父亲一方的亲戚,因为担心是穷人接收自己,发表了一通"穷人愚昧,不卫生,没教育"诸如此类的言论(乖乖,我这么小只会玩泥巴,怎么就没有如此深沉的理论?)。而在出走时无路可走时的“是呀,与其倒毙街头或死在人来人往的路上,倒不加死到那边去,”我沉思着。“让乌鸦和渡鸦——要是那些地区有渡鸦的话——啄我骨头上的肉比装在贫民院的棺材里和穷光蛋的墓穴中要强。”以及训斥倒霉的汉娜大婶“不过我确实把你想得很坏”,我说,“而且我告诉你为什么——倒不是因为你不许我投宿,或者把我看成了骗子,而是因为你刚才把我没‘铜子儿’没房子当成了一种耻辱。有些在世的好人像我一样穷得一个子儿也没有。如果你是个基督徒,你就不该把贫困看作罪过。”说白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种自作清高的优越感。
这些矛盾比比皆是,情节硬伤也有(后来才知道作者压根没谈过恋爱,咳!倒是有一段暗恋)。恶人形象的脸谱化,有钱家小姐不是蠢就是纯,两位出场的男一男二性格上也多少带有pua的风格(或许不匹配,但用在这里也不太过分),尤其是后者。都爱使用软刀子,冷暴力。我是不大喜欢这种强加情绪,直来直去的表达冲突和矛盾,感觉用力过猛而生硬不协调。也多少觉得简·爱的性格有些扭曲,有些控制欲,这种控制欲或许来自缺爱所以太过珍惜而抓得过紧,自己能控制的就无所忌惮,自己不能控制没有权利的就惶恐逃避或顺从。比如感情,比如金钱,之后天降遗产分财产,虽有感恩的成分多少也有自己能掌控的自在。另外书中永远得到主人公喜欢的基本是同阶层的人。(能小声吐槽恶人都是皮肤黑的人么?能吐槽罗切斯特原太太很可怜吗?能吐槽罗切斯特太太的原型更倒霉被用在此书中吗?)
或许我属于比较奇怪的读书人,总喜欢奇奇怪怪的点,我没有get到别人所说的自尊自爱平等之类,只觉得宗教氛围太过浓重(包括什么出埃及记记的头杀,宝山训话,各种新约,旧约,启示录的引用等等),天降遗产的粗暴手段,各种巧合,勉强童话的结尾(也有说二者心灵呼唤属于量子纠缠)。但细想了很久之后,我不能因此就二话不说将它摆在不公正的位置,毕竟前半本如流水般愉悦的阅读让人体会到文字的美感,即使是大段启发了后世"琼瑶式"的对话的确充满了张力(有些肉麻倒是真的),总体没有那么糟糕。我不能因为讨厌简·爱而讨厌《简·爱》。不过如果我是罗切斯特,很可能不希望作者安排给我这个注定要眼瞎断手烧了园子代价的"捉摸不透的小东西"。

英文版不推荐入门阅读,也是放了两年偶然机会才阅读,大约20万字,生词量大,而且很多用法如今不会再用。有兴趣可以一瞧,不过《小妇人》《简·爱》《消失的爱人》等等让我最近不想再读这种文笔细腻的女性作品了,太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