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5.6 大工业和农业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6、大工业和农业
大工业的发展使农业中也采用机器。能够应用机器,是大农业生产的极重要的优点之一。机器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小农经济用不起机器,因为购买机器需要大量资金。此外,在大经济中,因为大量生产农产品,机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经济中,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比以落后技术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少得多。因此,小农经济经不起资本主义大经济的竞争。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业机器的推广加速了农民的分化过程。结果,在农村出现了农村人口的新的社会类型,它们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即农村资产阶级和农业无产阶级。
农村资产阶级或富农经营商品经济,靠使用雇佣劳动,剥削长工,剥削更多的农忙时雇来的短工和其他临时工人。富农往往也是农村的高利贷者和店主。这一切是剥削贫农和很大一部分中农的手段。
农业无产阶级就是被剥夺生产资料、受地主和农村资产阶级剥削的雇农群众。农业无产者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出卖劳动力。农业无产阶级的典型代表是有份地的雇佣工人。他们在小块土地上进行极小的经营,由于生活没有保障,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靠近农业无产阶级的是农村贫民。贫农有小块土地和少量牲畜。这种农民本身粮食不够。他们在衣、食、经营和纳税方面所需的货币,多半是靠当雇工挣来的。这种农民实际上已经是半无产者。
介于农村资产阶级和贫农之间的是中农。中农是依靠自己的生产资料和自己的劳动来经营的。中农的劳动,只有在顺利的条件下才能养活全家。因此,中农的地位是不稳固的。“就其社会关系说来,这一部分农民摇摆于富裕户和贫穷户之间,它倾向于富裕户,但能爬上去的只有极少数的幸运者,而社会进化的整个进程却使它成为贫穷户。”[1]资本主义提高农业技术,把它推向前进,使大批小生产者破产。同时,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力非常便宜,这使许多大农场宁愿使用手工劳动。这就阻碍机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的机器时期,工业和农业日渐分离,城市和乡村间的对立日益加深和尖锐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的发展日益落后于工业。列宁指出,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按其技术、经济水平来说,接近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注:
[1]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53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