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储能行业丨储能行业人才年薪百万?“双碳”战略加速推进,如何突破瓶颈

2023-09-04 11:01 作者:电气设计七彩李老师  | 我要投稿

随着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新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比重将快速增加,储能技术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储能正成为众多国家用于推进碳中和目标进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人才成为市场的“香饽饽”,部分储能企业不惜花重金聘请他们。



1.发展背景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能源是永远不变的核心驱动力,从人类第一次使用火,我们就开始使用化石能源,但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的特性让我们不得不去寻找新的能源,为了增加能源的使用场景、避免能源的浪费,储能作为“开源节流”的后一环节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地球环境岌岌可危,各个国家采取措施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中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双碳”战略。
新型储能行业可推动国内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能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储能产业发展到现在虽不过10年的时间,但储能技术作为能源革命核心技术和战略必争高地,具有广大的市场空间,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部分能源类企业纷纷成立与储能相关的事业部

比亚迪成立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校园招聘简章显示对储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技术研究类,包括电池材料研究、储能系统开发、储能产品研发等方向,学历要求硕士或博士。


上海电气的储能事业部,业务范围包括风电装备、光伏电池、储能电池、氢能装备产业,为储能产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建立多个储能示范项目。


海辰储能2023秋招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和职能路线,涉及的岗位有材料开发岗、结构设计岗、工艺技术岗等。


储能行业薪资待遇高于其他职业的薪资水平,而且人才稀缺,所以储能人才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研发类、产品类、销售类岗位是储能人才需求主要集中的岗位包括储能安全设计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解决方案专家、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销售经理等。


来源:Boss直聘



由于储能行业所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强,对储能人才的专业要求较高,研发类岗位倾向于高层次人才,且对于专家类人才更看重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



2.问题突出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3%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了“双碳”目标,即我国将采取有力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量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措施就是要减少发电、供热、工业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二氧化碳的排放,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因此,“双碳”目标让新材料、新能源、储能技术产业等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其工作的重点和根基也在于能源使用的可持续性转型。


但是,新能源发展仍存在着制约和技术瓶颈,例如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转化率提升、电力并网、储能技术、氢能的研发利用等都是制约大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未来关注的重点。


随着碳达峰目标期限的逼近,我国产业结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中国传统能源消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消费方式的碳排放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可见,在以传统能源为主导的地区,必须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转型。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打造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储能产业是绿色能源转换的枢纽,是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核心。储能产业的进步离不开储能人才的造诣,储能技术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
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作为储能领域首个国家级大型科研平台,产业方向包括新型储能材料、技术与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储能人才。该研究院表示,到2025年急需400名储能与装备各类相关优秀人才。
但储能领域面临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巨大挑战。
储能技术拥有多元化的特点,涉及动力学、机械学、电力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储能人才需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背景,如电气工程、材料工程、化学等。然而,目前高校对口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知识储备的不足,使得储能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来源:《储能学科体系建设与思考》



对于企业来说,高校培养的专业与企业所需的实际工作匹配度不够,企业需要对招收储能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二次培养,成本较高。


储能行业缺少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正在面临着结构性人才紧缺的问题。核心技术开发类的职位要求硕士或博士学历,这意味着一个储能行业的专家至少需要花费7-10年的时间进行培养。


由于储能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长期的培训周期不仅为企业带来人才成本的负担,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3.人才培养


高质量的“双碳”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同能力,是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双碳”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复合型技术人才:
是指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核心科技方面进行研究的技术人员,他们需要具备电力、能源、建筑、化学材料、环境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技术支撑和核心动力,如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技术、储能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技术人才。

双碳管理人才:
是指将双碳领域的顶层机制设计、发展规划、核算标准等进一步落地的管理人才,他们既具备常规的政策研究、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基本素养,同时又对双碳政策、低碳技术发展、环境气候等领域非常熟悉,是双碳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如碳政策研究员、碳排放管理员、碳资产管理员等。

绿色金融人才:
是指在绿色金融行业领域从事绿色金融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他们需要具备金融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绿色金融人才需具备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深刻理解环境风险、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概念,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

双碳企业家:
是指将双碳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的企业家,他们掌握丰富的技术、财力、人力等生产资源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有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重视企业发展产生的社会效益。


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将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放在了双碳领域三大紧缺人才的首位。


各大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建成国内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

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0所高校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前26所高校已开启“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任务,后14所高校于2022年获得教育部审批,在今年开展招生计划。


据高校公开的2022年招收计划显示,中国石油大学拟招收30人,华北电力大学拟招收56人。招生范围遍布各省市,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在北京、河北、吉林等省份分别招收2-3个学生。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储能行业的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开设此专业。

为更高质量培养储能人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近日发布《关于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



通知表明,决定选取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所高校会同中海油、南方电网、华为、比亚迪等与储能技术有关的企业,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旨在培养一批支撑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紧缺人才。

专项工作指南里指出,每个高校每年选拔20名左右以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拟录取博士新生和在读博士生进入专项,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周期为4年(2022—2025年)。


并规定储能人才培养的12个方向,包括储能基础材料与工艺、储能装备制造与控制、设备与系统安全、物理化学氢储能、电磁储能、储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材料、装备、系统、调度、优化运营、新型储能、长时储能、混合储能等都成为可拓展领域。


在这10所高校里,除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之外的7所院校,在此之前均已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由此可见,这些高校对储能人才培养的重视,未来也会成为输出储能人才的重要场所。


随着“双碳”政策的提出,储能行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储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各储能企业也必须积极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


因此,储能人才储备的充足程度成为储能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相信未来无论是高校还是储能企业都会采取有效措施来吸引和留住合适的人才。让我们共同期待储能行业的发展,因为未来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我们共同的目标一定值得我们努力前行!


储能行业丨储能行业人才年薪百万?“双碳”战略加速推进,如何突破瓶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