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后苏联改革

2022-06-14 14:45 作者:袁史部落  | 我要投稿

一.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

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农业问题尤为突出,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措施:农业:①用收购置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基于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⑵政治:①措施:A、平反冤假错案;B、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②结果:由于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仅归咎于斯大林个人,最后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潭。

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②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③严重脱离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20实际6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初)

1.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措施: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在农业上,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影响: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趋于停滞,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原因:①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②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手段: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B、主张“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C、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苏共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D、提出“更新联盟”构想,于1991年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3.结果:被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失败原因:①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②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

 

四.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⑵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⑶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五.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事实求是。

3.改革要全面,既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4.注意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5.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6.坚持理论创新,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

7.加强民主监督,保证政策正确性。

8.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三夫改革的异同:

1.指导思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戈尔巴乔夫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的变革,但宏观调控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2.具体内容:都主要在经济领域开展改革。赫鲁晓夫: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重点在工业。戈尔巴乔夫:最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结果:在短期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综合国力一度有所增强。但戈尔巴乔夫改革效果不佳,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