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逻辑课(十五)预言
一
现在,在任意一个行为之前,我们都可以“预计”对应的一个结果。此时,行为还没有开始。
于是,一个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可以先“预计”一个结果,再做一个行为。并且,我可以让这个行为的真实结果,与我“预计”的结果完全一致。
我“预计”的结果是“喝到水”。然后,我的行为是“找到可以喝的水”,“一个喝水的杯子”,“用杯子装水”,“做喝水的动作”。这些行为全部完成后,我“真”喝到水了。
不知不觉中,一个行为与预计结果,它们出现的顺序颠倒了。
以往,我们是“先有行为”,然后再“预计结果”。在这个顺序中,我们做出的是“判断”。
现在,我们可以“先预计结果”,再“完成行为”。在这个顺序中,我们做出了一个“预言”。根据这个预言,我们选择需要完成的行为,并且最终令预言成“真”。
二
这样一个变化是怎么完成的?我们需要回顾曾经的旅程。
第一步,是我们天生的“感觉”。我“看到”,“听到”,“感受到”。如果什么也没有感觉到,对于我们来说,就等同于什么也不存在。
第二步,每一个感觉,立刻与某一个存在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我“看到”必然同时看到某个事物,我“听到”也必然同时听到某个事物,我“感觉到”必然同时有某个事物给我这同样的“感觉”。
第三步,存在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一切存在。
第四步,我“怀疑”,因而“我怀疑”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事实”。哪怕我对此仍然表示“怀疑”,这个表示本身也证明了“怀疑”的存在。
第五步,由此我们确信,任何行为本身,它都是一个“事实”。这一个事实是无须怀疑的,或者说是不可怀疑的。因为这个“事实”本身,就是我们的感觉。
第六步,一个行为,作为一个“事实”,它立即就连接了一个“结果”。我们再次确定,行为与结果,必然同时出现并存在着。
第七步,一个行为与一个结果,也形成了一个“对应”关系,因为它们必然同时出现。此时,我们的“记忆”开始发挥作用。行为与结果的对应关系,构成了我们的“感性经验”。
第八步,在“感性经验”的帮助下,我们逐渐确定,一个行为将会唯一地必然地指向一个结果。
第九步,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我们发现,如果一个行为必然指向唯一的一个结果,那么它也同时表明,这个行为必然地“不指向”其他的结果。这个发现称为“排他性”。
第十步,同样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积累经验,我们在“排他性”的帮助下,能够在一个行为开始之前,“预计”这个行为所指向的结果。
第十一步,由于我们在一个行为开始之前,能够“预计”结果,因此在这个行为完成并产生了一个结果之后,就可以用“预计结果”与“真实情况”相互对比。如果预计结果与真实情况一致,就称为“真”。如果预计结果跟真实情况不一致,就称为“假”。
第十二步,这是最后的转折,也是最为关键之处。我们需要让“预计结果”与“真实情况”必然一致。为此,我们开始一个行为之前,总是“预计”结果,并且利用我们已经极为丰富的“经验”,“判断”出这个行为完成时,所得到的结果是不是能够与我们的“预计”保持一致。最终,我们将选择最有可能保持一致的那一个“行为”。这就是“预言”。
三
“预言”本身并不稀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是“预言”的结果。我们设定出门的时间,并且根据这个设定,完成出门前的准备工作。这几乎不需要我们思考,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以致于我们根本觉察不到,它的本质是一个“预言”的能力。
日常生活习惯的“预言”能力,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传统影响下的不自觉的“经验传习”,从婴儿出生起就已经开始了。
另一种“预言”能力,就需要专门的学习系统教育了,这就是“技能”。技能包括了方方面面,并且没有人可以学会所有的技能。因此,在技能中,“预言”能力可以分为“业余”与“专业”这两大类别。专业能力的“预言”,能够使得一个行为的预计结果,更接近于“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