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FF2019# Prat2. 文本与世界的联系

经历了一周的休整之后(压着ddl把论文写完之后)我完成了今年的欧盟电影展旅程,第二期就没有之前那么密集了,一个周末去看一两部变得很轻松,看的片子也比较多样化,之后就要期末复习了,以此作为我2019年观影经历的结束还是很值得的。
《给西奥的信》(2019)【希腊】埃罗迪·莱吕

本片是荷兰女导演埃罗迪·莱吕(Elodie Lélu)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由曾与安哲合作过最后一部作品《时光之尘》的女演员伊莲娜·雅各布(Irène Jacob)担任旁白,以第二人称书信体的方式讲述希腊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éo Angelopoulos)的遗作《另一片海》背后的故事(安哲在拍摄过程中因遭遇车祸抢救不及时离世),为理解安哲的作品及其思想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说来惭愧,我并没有看过安哲的任何一部作品,但是安哲的作品在影史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安哲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高度诗化的画面、高度纯粹的思辨、对现实政治和历史神话的审视目光,无不让人惊叹不已,使他成为西方电影研究中绝对绕不开的大师。

安哲的遗作《另一片海》关注的是遭受经济危机和大量难民涌入的希腊,尽管社会发展举步维艰,这个国家还是在努力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这让安哲十分感动。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希腊饱含的情感,同时也能看见他明确而坚定的人类主义和世界主义立场,坚持这些立场恰好是他最为爱国、最为民族主义的体现。安哲的博爱与理性共同存在,用闪着光芒的眼神打量着希腊雅典。然而令人觉得荒诞而无奈的是,安哲的死正是因为这场他正在拍摄的危机导致的:深陷经济危机的希腊已经无力维持急救体系,救护车没能及时出现……

导演莱吕在21岁时想要为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约谈安哲,没想到安哲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自此她便经常飞往雅典做学术访谈,并渐渐地成为安哲的助手和知音,情同父女。安哲在拍摄《另一片海》时邀请莱吕深度参与,于是我们才看到了这部纪录片,得以知晓安哲最后的时光,而今年7月安哲故居失火导致的巨大损失,让这些影像变得更加弥足珍贵。影片在呈现雅典社会现状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安哲无尽的爱与惋惜。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了安哲的面庞,向观众们诉说他的夙愿是“死在拍电影的途中”:

我早就该停止拍电影了。
我拍电影是为了了解自己,也是为了去理解世界,更是去寻找一种平衡。
拍电影让我昂首挺胸,让我保持好奇心,让我继续保有无尽旅程的渴望;
渴望去了解其他地方,其他的脸庞,其他的状况……
拍电影让我一直觉得自己处在无尽的旅程之中。
《鹿皮》(2019)【法】昆汀·杜皮约

在欧盟展公布排片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这位“法国昆汀”昆汀·杜皮约(Quentin Dupieux),昆汀原来是一名电音音乐人,在尝试过一些影视编剧制作之后,开始自己导演长片。他的电影以怪诞、黑色的实验风格著称,非常热衷于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直接互动,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用非常讥讽甚至是有些恶毒的口吻表达自己的观点。近年来的代表作如《真实》《橡胶轮胎杀手》等都非常明确地展现出他的个人风格,他对待当代电影工业是持一个诅咒立场的。

这部《鹿皮》的架构有点类似于《改编剧本》这样的“元编剧”电影,即片中的人物完成了这部影片的编写,整部影片是主角的思维活动的呈现,形成了一个内部故事与外部编写的嵌套或者说重合。影片讲述了对鹿皮服饰十分痴迷的男主角,来到一个偏远的小镇斥巨资买下了一件鹿皮外套,为了让自己的鹿皮外套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外套,他决定用自己在拍电影做掩饰(他带了一个摄像机),杀死所有他见到的穿外套的人。小镇酒吧的女服务员是一个对剪辑很感兴趣的有志青年,决定帮助他完成这部电影,于是男主每次行凶都要将事件记录下来,并把这些镜头段落交给女服务员,——观众这才发现,完成这部电影的不是男主角,而是这名女服务员。
听完简介下来就感觉这部电影非常奇怪,男主角的所作所为完全没有丝毫动机,而他的主角地位也是虚置的,最终被移交到了女服务员身上。这种先呈现事件之后再解释其成因的“后设”手法,是昆汀非常喜欢做的。当然,这部影片依旧贯彻了他对电影导演、制片人以及观众的揶揄,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这种元编剧尝试和查理·考夫曼比起来还是太过于简单了(太游戏化了),没有构成思辨而是散落成了一些小聪明、小段子。不过电影里有一个向“美国昆汀”致敬的包袱,让全场观众为之捧腹,大家可以去片子里瞧一瞧。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1973)【波兰】沃依切赫·哈斯

这次欧盟展选择的第二部非当代影片,是来自波兰导演沃依切赫·哈斯(Wojciech Has)的超现实主义名作《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关于“砂制时镜”到底是什么我没有弄懂,大概就是沙漏吧),无论是故事内容、色彩画面还是调度手法、对白设计都非常晦涩同时又非常具有冲击力,对观众而言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但进入电影之后就会如堕梦境一般痴醉。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年轻人乘坐列车到一家人迹罕至的疗养院去探望自己的父亲,这里的医生对他说,在疗养院中的时间和外面是不一样的,你的父亲本该死去,但在疗养院里我们保全了他的生命,在年轻人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他开始了在循环的、腐坏的、坍缩的时空里的穿梭旅行。年轻人在自己变形的、杂乱的、神秘的记忆中不断穿行,儿时的父母、青春期幻想的女人、战争中的国王与士兵不断地向他涌来,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影片是哈斯导演《萨拉戈萨手稿》的姊妹片,而哈斯认为这一部更适合以彩色片的形式呈现,并且添加了大量的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色彩元素,整体呈现出嘈杂而混乱的迷幻风格。这种狂欢式的影调让我想起库斯图里卡的《地下》,并且和《地下》一样,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文化背景的话是很难从中读解出导演的思想观念的,在这些看似光怪陆离的场景深处包裹着人物内心的形象与塑造他的时代背景。

实际上,就算抛开那些政治文化背景,这部影片依旧是非常震撼的,尤其是它对时间的呈现与理解,能在实拍影片中做到堪比今敏的顺畅时空切换简直是神乎其技,这对于布景、场面调度、剪辑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影片没有现实作为奇幻的参照,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主角和观众就已经处于虚幻世界当中,环绕一周的广角镜头将景框烧制成透镜,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影像从此刻开始变形。疗养院无序地收纳着扭曲的、变异的、腐坏的记忆,一次次的循环对“梦”下了一个定义:反刍的时间。打破了连续性也就打破了表义的系统性,无所指物的能指运转不停,仿佛带着观众在诗歌内部冒险游历,实在是令人难忘的体验。
《必是天堂》(2019)【以色列】伊利亚·苏雷曼

收尾的影片,我选择了《必是天堂》这部温馨可爱的喜剧,来自致力于刻画巴以冲突问题的以色列导演伊利亚·苏雷曼(Elia Suleiman),这是他自导自演的影片,讲述的是导演苏雷曼离开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去往世界各地寻找宁静祥和、远离暴力与喧嚣的地方,并把自己的经历编写成了电影与众人分享。

影片整体的对白非常少,推动剧情发展的就是移步换景的苏雷曼本人,他每到一个地方就驻足凝视,整部影片是靠平行内反打建立起来,也就是说有非常多的正面直视镜头,让观众的视线与他的视线相统一。这些非常刻意的“凝视”也就把影片带向了一种“寓言”语境:空无一人的法国街区、喧闹混乱的美国街头,这些极具设计感的景象都有深层次的内部原因可剖析,苏雷曼在用一种十分温和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政见。许多桥段让人忍俊不禁,大部分都是依靠“重复”完成的,是一种非常古典的喜剧做法。总之,就算其中心思想是揭露政治现实,这依旧是一部非常可爱的影片,如它的片名一样充满温柔的希望。

OK,那么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总算是把自己的电影节活动做了一次收尾,考完试之后还会再系统地总结一下今年的观影经历的。下学期正式开始养老了,不会有太多的事情啦,跑电影应该也会更勤快一些,真是期待2020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