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历史的真相(三)古代埃及文明虚假的依据

2023-10-26 17:01 作者:行道者  | 我要投稿

       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文明也一样。西方人说埃及产生了“原生文明”,考古发掘的文物“丰富先进”,如何如何,那么埃及产生“原生文明”的条件有没有呢?近年来,西方伪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的论证,殊途同归,证明了埃及不存在产生“原生文明”的条件,证明了古代埃及文明是虚构的,即证伪了埃及古文明。其实从任意一个方面或角度证明一个文明不成立它就不成立了,从多方面、多角度都能够证明它不成立,那它就绝对没有成立的可能性了。

       关于古代埃及文明,有“三大基石”:2000多年前的罗塞塔(又称拉希德)石碑和亚历山大图书馆,以及拥有5000年历史的金字塔。如果要证明埃及古文明是虚假的,必须能够证明这“三大基石”是虚假的。下面看看这“三大基石”是不是虚假的。

       首先,专家学者们发现,自1802年起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碑比新刻的石碑还新,2000多年竟然没有任何风化痕迹,蝇头小字仍然清晰可辨,这不符合自然科学规律【埃及图1,黄忠平(网名生民无疆)《古埃及伪史的系统性的崩盘,及其20大连锁反应》。说明:引用图片尽可能保留原文中序号,本文中加排“埃及图XX”】。

       黄忠平说,在北京的潘家园,绝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古董”。为什么?太假了,不需要专家学者,最平常的外行人也能够看出来。他还做了一个“善意提醒:洋人伪造文物之前,应该到潘家园进修三五年”

罗塞塔石碑图(埃及图1)

       作为风化程度对比,可以看真正2000年前、经过岁月留痕的中国的石鼓文。见图32(埃及图2)(《程碧波: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而在没有铁器的远古时代,古埃及人又是如何把这些小字刻写到石头上的?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罗塞塔石碑只能是赝品。

图32中国而师石鼓文,约西元前375年(埃及图2)

       第二,专家学者们发现,罗塞塔和亚历山大图书馆所在的地方,是新近形成的河口三角洲,600年前还是一片汪洋。所以这里2000年前无法立碑,也无法建图书馆。黄忠平将尼罗河与中国江淮河流淤积情况进行比较,说尼罗河最著名的特点之一,就是泥沙多。相比之下,中国江淮地区的河流,泥沙很少。2000年前汉朝时,苏北地区盐城市区是滨海的(埃及图3)。经过近2000年的冲积,如今盐城市区距离大海已经三十多公里。

(埃及图3)

       而泥沙淤积量大又时间长的罗塞塔和亚历山大城,无论如何距离大海的距离也要超过三十或者五十公里吧?但现在的距离是五到七公里(埃及图4)。如果从海边回撤三十到五十公里或者更多,这两个地方不都在海里了吗?难道这块石碑是被尼罗河水冲击到这里来的?果如是,这碑又该被泥沙磨成无字碑了吧?

(埃及图4)

       所以得出结论:“古埃及人”在罗塞塔立碑,在亚历山大城建立图书馆,都必然是子虚乌有。

       第三,尼罗河虽然是世界第一长河,全长6670公里,但黄忠平研究认为,尼罗河流域气候干热(主要是热带沙漠),适宜人类生活居住和发展农业的区域有限,不足以产生强大的文明。

       古代埃及,以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南郊的孟菲斯为界,以北为下埃及,以南为上埃及。换言之,下埃及就是整个尼罗河三角洲。黄忠平根据谷歌地图测量:上埃及地区超过1200公里长的河流两岸,适宜于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总面积不超过27800平方公里,平均宽度才23公里。扣除河流本身、半沙漠地区,按照60%计算有效面积:

1、在尼罗河两岸,背着河流往前走,至多7公里,就是沙漠了;

2、真正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不超过17000平方公里。

       那么,这个沙漠夹缝中的羊肠绿洲,以5000年前的生产力水平,能够养活多少人呢?按照绿洲面积的60%计算耕种、养殖面积,那么,古埃及的耕种、养殖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即1500万亩。

       在农业技术极其原始的5000年前,在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均极其恶劣的上埃及,要想养活一家(5口)人,至少需要耕种100亩土地,100亩养殖,否则就要饿肚子。由此推测,上埃及地区的人户,至多7.5万户、38万人。这是最高的理论值。在5000年前的时代,38万人,稀稀拉拉地分布在这样一个长达1200公里的羊肠道上。如果把首都建在正中地区,上下游各长600公里,各生活着19万人。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连日常的交流都成问题,更别提发展商业、科技、文化了。那么,上埃及人是如何建国、如何实现统治的?又是如何建设高度文明的?恐怕只有问苍天了!

       下埃及呢?就是尼罗河三角洲,目前这个三角洲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天津市,而4000年前,要比现在小得多,最多是今天的一半,也不会超过1.2万平方公里,即与今天天津市的面积相当。那么,这1.2万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能养活多少人呢?按照有效耕地面积60%计算,0.72万平方公里,撑破天也就30万人。加上上埃及的38万人,古代埃及最多不超过70万人。4000年前,古埃及以10万奴隶用30年时间,修建了金字塔,可能吗?我们超越常规,按照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计算青壮年男子数量:70万人÷8=8.75万人。古埃及的法老,是从天上弄来了10万奴隶啊!再说,青壮年的男男女女都去修金字塔了,法老吃什么?吃空气去!(生民无疆《4000年前,古埃及有多大版图?多少人口?》)

更为悲催的是,专家学者们研究发现,“下埃及”所在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距今8000-600年间还是一片汪洋(具体情况稍后讲)。即,“下埃及”这块地方600年前还不存在!高度发达的“古埃及文明”如何产生?!

       第四,关于金字塔,虽然西方声称有5000年历史,但18世纪前西方所有的历史文献没有任何记载,甚至18世纪之前连埃及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国家有金字塔存在。中国文物收藏家马未都说,唐代旅行家杜环去过北非,如果当时有金字塔,一定比现在更完整,也闻名。他也没记载。18世纪前欧洲人不记载可以找个理由,但金字塔离开罗才几十公里,肉眼就可以看到(埃及图5),为什么埃及人不知道?只能说18世纪前金字塔还不存在。

(埃及图5)

       这些金字塔何时建造、由谁建造,西方历史文献中目前找不到档案记录,但在中国文献中,却有西方传教士17世纪所做的记录。大家需要知道的是,来中国配合西方伪造历史,是西方传教士的使命之一,所以伪造金字塔存在的“记录”是他们奉命行事。这里“记录”有三。一是西元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Juliano Alenl,1582-1649年)在《职方外纪》中的“记录”:“昔国王尝凿数石台如浮屠状,……有城古名曰孟斐斯,今曰该禄,是古昔大国之都城,名闻西土……五百年前此国最为强盛”。这里的“数石台”即隐指胡夫、海夫和门卡乌拉金字塔等,由于当时金字塔可能还没有建造,大小尺寸只能按照计划“记录”,所以“记录”的金字塔高度比后来实际建造数据多出一倍多(320米PK146.49米),体积多出数倍。二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年)的“记录”。南怀仁于1658年来到中国,在《坤舆图说》中进一步“记录”了大金字塔的营造者:“利未亚洲(非洲)厄日多国(即埃及)孟斐府尖形高台,多禄茂王建造。”文中“多禄茂王”即托勒密王,“记录”大金字塔的数据相比原计划已经调低,但比后来实际建造数据仍显夸张,高度仍然高于后来实际建造数据(200米PK146.49米),底边更超实际建造数据一倍多(576米PK230米)。此外该书还伪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后面要具体讲),埃及有两项,金字塔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一项是亚历山大灯塔。而西方伪造的托勒密王朝在西元前305——西元前30年,这是多方造假进行对应、链接,假假互证。

       三是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在《易引原稿》中的“记录”:“自今二千年前……厄日多国(即埃及)其贤士名多禄茂,好学重儒……其人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或曰:‘本中国人也’。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彼国日月星辰无异于中国”。他把埃及人描述为“中国人”,是为了让中国人易于接受他的说辞,而夹带了伪造的年代“自今二千年前”,这是多重造假进行对应、增效。西方人在自己的文献档案里刻意隐去他们建造金字塔的真实情况记录,而在中国的文献里伪造虚假的金字塔建造记录,是想用“锚定”在中国的金字塔存在的“记录”封杀中国人怀疑和否定金字塔存在的想法,以达到让中国人坚信金字塔存在的目的,因为笃信历史记载的中国人怎么能自己否定自己历史的“记录”呢?这就把中国人绕进去了,实在是高招。但是,中国人需要知道,这些“记录”虽然在中国进行,但是为西方传教士“记录”,不是中国人“记录”的,而西方人以“欺骗、撒谎、偷窃”为特性(曾任中情局局长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2019年4月15日在德州农大演讲),所以有理由质疑它的真实性。种种迹象表明,金字塔是西元15到16世纪被策划出来,17世纪安排传教士在中国文献里伪造“记录”,18世纪安排欧洲人去建造的。因为工程浩大,可能在18世纪末才建造完毕,而拿破仑的军队和随从人员中也可能有部分人参与了建造的收尾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负责“检查验收”,向外“发布”,名曰“考察”“发现”。具体情况虽然被隐藏,但基本脉络已经显示出来。

       第五,更为重要的证据,是前面第三条最后提到的,所谓的“下埃及”所在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距今8000-600年间是一片汪洋,即,“下埃及”这块地方600年前还不存在!而金字塔所在的吉萨,在尼罗河谷底,600年前也为海水淹没,5000年前建造金字塔,只能在海底建造了。所以,金字塔必然是吉萨地区浮出水面后建造的,即它的年龄在600年内。这个论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碧波先生做的比较详细。在《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3.0版)》中,程碧波谈到了一万年以来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利用从1400年左右到2019年在谷歌地图上截取的尼罗河三角洲几十幅地图,展示了三角洲的变化过程。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图22(埃及图6)是尼罗河三角洲的谷歌高程图(海拔高低的地图),图中三角洲冲积平原南部边界的等高线迅速升高,北部的等高线迅速降低,均极为陡峭。

(埃及图6)

       图20(埃及图7)是拿破仑3D地图,出自拿破仑《埃及记述》。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埃及时,带有160多名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随从,叫埃及科学和艺术委员会,对埃及的考古学、地形和自然历史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拿破仑3D地图(图20,埃及图7)可以看到,尼罗河在埃及陆地上冲刷出的大片石质河谷是光滑连续的,不存在一个巨大的原生石质平原来构成尼罗河三角洲。因此可以确定,三角洲平原系由冲积层沿着大陆边缘陡峭的石质冲刷河谷爬升而形成。

图20 埃及记述.尼罗河三角洲3D地图(埃及图7)

       谷歌海底3D地图(图23,埃及图8)可以看出,三角洲水下部分为光滑的圆弧形堆积状态(蓝色部分),应该主要是冲积物堆积。拿破仑3D图(图20,埃及图7)显示,尼罗河从河道中冲刷了巨量的土石方带入大海,完全可以形成这种堆积。而三角洲两侧的海岸线走向笔直,在岸边陡然下沉,极其陡峭,唯有三角洲向外扩展出一个圆弧,且呈光滑的弧状形态延伸到海底。

(埃及图8)

       那么,这个地区是如何形成的呢?1985到1992年间,华东师范大学的陈中原、王张华团队在尼罗河三角洲进行了大量的钻孔样品分析(图24,埃及图9),取钻孔87个,深度10到55米,距离5到10公里,全部穿透地质年代的全新世地层。今天亚历山大城市所在地有S71、S72、S73、S76、S78五个钻孔,S73和S76数据显示其曾是泻湖环境,S71数据显示在距今7250年的沉积层厚约40米,S72数据显示在距今6420年的沉积层厚约25米,S78数据显示在距今6730年的沉积层厚约22米。


图24(埃及图9)

       这里把地质年代的基本知识简介一下。地质年代指地球上不同地层或事件的产生和存在年代。按照这个年代,地球存在的时间以距今5.7亿年或5.4亿年为界被分为显生宙和隐生宙,没有或者只有很少低等生物的阶段称为隐生宙(距今46-5.7或5.4亿年之前),有一定量生命的时代称为显生宙(距今5.7或5.4亿年到现在)。显生宙又分古生代(距今5.7或5.4-2.5亿年前)、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和新生代(从6500万年前至今)。新生代又分古近纪(距今6500-2350万年前)、新近纪(距今2350-248万年前)和第四纪(248万年至今),第四纪分为更新世(距今248万年-1.2万年前)和全新世(1.2万年前至今,埃及图10)。

(埃及图10)

       陈中原团队在尼罗河三角洲取钻孔87个,全部穿透地质年代的全新世地层,就是超过1.2万年到达更新世地层。三角洲平原不同年代的泥炭地层可以反映历史时期海平面的位置。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顾家伟,运用陈中原团队的数据绘制了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泻湖、泥炭碳同位素测年数据建立的海平面波动曲线,也是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早中期沉积率演变图(图25,埃及图11)。用泻湖样品建立的全新世海平面变动曲线显示,距今约8000年时,海平面为-15米;距今约7000年时,海平面约为-10米;距今约5000年时,海平面约为-5米;距今约2000年时,海平面约为-1米。也就是说,8000年来尼罗河出海口的海平面上升了15米。程碧波认为,这个沉积率演变图中的数据相对埃及地图实际数据显然过低,但沉积率的相对变化仍有参考价值。

图25(埃及图11)

       今天尼罗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海拔在0到10米之间,整个平原地区平均2.8米。程文以此保守假设,说600年来尼罗河将三角洲抬高了2.8米(显然低估了,因为600年前三角洲海底海拔为负数),并且假设8000年中沉积层增长速度亦为2.8米/600年(显然低估了前期的增长速度,因为越往前溯增长速度越快),则

       距今8000年前三角洲沉积地表在今天海平面下8000*2.8/600-2.8=34.53米,减去8000年来海平面升高的15米,得出8000年前三角洲沉积地表当时的海拔为-(34.53-15)=-19.53米;

       距今约5000年前三角洲沉积地表在今天海平面下5000*2.8/600-2.8=20.53米,减去5000年来海平面上升的5米,得出约5000年前三角洲沉积地表当时的海拔为-(20.53-5)=-15.53米;

       距今约2000年前三角洲沉积地表在今天的海平面下2000*2.8/600-2.8=6.53米,减去2000年来海平面上升的1米,得出约2000年前三角洲沉积地表当时的海拔为-(6.53-1)=-5.53米。

       此后海平面上涨速度为1米/2000年,而沉积层增高速度至少为2.8米/600年,三角洲沉积地表能够露出海平面至少需要:6.53*600/2.8=1399.3年,即从2000年前(西元元年)一直到西元1400年前后三角洲沉积地表才能够露出海平面。

       由于越往前溯三角洲沉积地表增长速度越快,以及高估了约600年前尼罗河三角洲的海拔,事实上三角洲沉积地表在前述各个时间上的海拔会比测算的数据低得多,所以说在距今约8000年到600年间,尼罗河三角洲的沉积地表从未曾高于海平面,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时间为距今600年。

       下面通过2019年9月8日的谷歌地图(图28,埃及图12)看距今600年来尼罗河三角洲抬升的实际情况。图中的红线对应今天的海拔9米等高线,但在600年前的图18(埃及图13)中,这条红线以北还是大海和岛屿。换言之,600年来,这条红线所在位置至少抬高了9米。红线西部有一尖状凸出,这是西部延伸而下的一条小山脊。修建亚历山大灯塔的法罗斯岛(Pharos)在图28(埃及图12)中与红线尖端顶点的蓝线距离约14公里,到红线尖端西侧红线底部的黄线约为30公里。

图28(埃及图12)

       图18(埃及图13)出自塞尔维亚地理学家阿隆索·德·圣克鲁斯(Alonso de Santa Cruz,西元1505-1567)所制作地图集,该地图集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统治时期制作,完成于菲利普二世时期,由111张地图组成,展示了欧洲探险家从1400年到16世纪中期的地理发现。程碧波推测图18(埃及图13)应是西元1400-1432年左右的状况。图中,尼罗河三角洲是深入内陆的尼罗河海峡,海峡口的几片陆地是几个岛屿。图中Cairo(开罗)被称为Cayro,而Cay是岛、礁石、沙洲的意思,正符合当时开罗属于沙洲的情况,这也应是开罗称谓的真正来源。当时尼罗河在开罗分为两道流向海峡,两条河中间围成了一个大的河心冲积沙洲(Ay岛)。图28(埃及图12)红线最南端对应于图18(埃及图13)中Ay岛北的海湾底部。图18(埃及图13)中原本没有Alexandria,有后来者用红字添上了Alexandria的名称。程碧波先生说,此前所有出现Alexandria的地图中,都是后来者用红字添上的,之后的地图则都是创作时就写上Alexandria了。因此可以确定,这是伪造Alexandria的开始,西元1400年之前,这里的Alexandria名称应不存在。

图18(埃及图13) General Atlas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World

       图17(埃及图14)通常被认为是荷兰制图家约道库斯·洪第乌斯(Jodocus Hondius,1563-1612)在杰拉图斯·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西元1512-1594)工作基础上制作的《世界地图集:精细雕刻和绘制》的一部分。但是地图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信息。相反,地图上有“TURCICI IMPER II”(土耳其君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西元1432-1481)的半身像,程碧波研判其年代为1432-1450年。

图17 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埃及图14)

       图17(埃及图14)中,尼罗河海峡口的几片陆地已经基本连接,海峡几近被封,入海口距海岸线已经不远。图中Cairo(开罗)已经不是Cayro(沙洲),Alexandria的名称正式出现。根据这一时期尼罗河出海口形成的速度推测,这一时期尼罗河上游水量还大,水流冲刷河道两岸,带来泥沙淤积量也大,所以海峡迅速被填。

图16 Cosmography(埃及图15)

       在约1460年的地图(图16,埃及图15)中,尼罗河海峡完全被填,与海岸线拉平。图16(埃及图15)出自15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宫廷里一个日耳曼裔绘图师,拉丁文名尼古拉斯·杰曼努斯(Nicolaus Germanus,西元1413-1471或1420-1490)。他的真实姓名、确切的出生时间都没有人知道。他制作了据传为西元二世纪罗马时代的亚历山大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克劳迪乌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西元90-168)的《地理导论》复制本。因为西元1400年之前亚历山大并不存在,尼罗河三角洲还是深入内陆的尼罗河海峡,克劳迪乌斯·托勒密及其《地理导论》只能是后人的伪作。

       但图16(埃及图15)有一标志,就是地图左上方标注有“Pharos”的岛屿(法罗斯岛),距离Alexandria 30公里,今天的亚历山大城市在图18(埃及图13)、图16(埃及图15)中还是海洋,不可能修建法罗斯灯塔,更不可能修堤坝将二者连起来。所以,什么西元前280-278年在Pharos岛上修建了亚历山大灯塔,灯塔于1480年因地震沉入海底,只能是虚构的了。当时海岸线外,除了法罗斯岛,还有Peooma,Me,Otoi三个小岛,这应该是后来图28(埃及图12)中红线尖端以西的防沙堤坝雏形。

       图15(埃及图16)是北朝左,南朝右,是著名的弗兰德(Flemish,荷兰,今比利时)制图家杰拉图斯·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西元1512-1594)1538年的作品,尼罗河的海岸线也是平的。

图15World Map on Double Cordiform Projection(埃及图16)

       随着泥沙的快速淤积,1570年地图(图14,埃及图17)中的尼罗河三角洲开始冲出海岸线,西北部与灯塔岛相连,甚至有些地方超出了灯塔岛,但灯塔岛被标注为亚历山大,这说明亚历山大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地方,而是随着冲积扇的发展在前进。图14(埃及图17)出自Flemish(弗兰德,荷兰,今比利时)地理学家亚伯拉罕·奥特留斯(Abraham Ortelius,1527-1598)1570年出版的第一版《世界概貌》(Theatrum orbis terrarum,也译《寰宇大观》《寰宇全图》《宇宙全图》等)。它是16世纪奥斯曼帝国所有地图中最著名的土耳其帝国地图,使用包括法语、荷兰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西班牙语在内的多种语言。

图14 Representationof the Turkish Empire(埃及图17)

       需要说明的是,同在这个1570年的《世界概貌》(《寰宇大观》《寰宇全图》《宇宙全图》)地图上,还有一个Alexandreta(埃及图18),在今土耳其和叙利亚交界的伊斯肯德伦附近。程碧波在《纹明,从旧地图与中国古文献研究大秦(7.0版)》中说,在大秦临近土耳其的西北海边一直有Alexandreta,说明真正的亚历山大港是大秦的西北海港,在地中海东北部。

西元1570年Theatrum orbis terrarum,大秦的Alexandreta(埃及图18)

       由于泥沙淤积快,约1740年的地图(图11,埃及图19)中,尼罗河三角洲顶部已经远超亚历山大港。图11(埃及图19)由法国制图师吉尔·罗伯特·瓦高迪(Gilles Robert de Vaugondy,西元1688-1766)绘制。

图11Countries of the Ottoman Emperor in Asia, Persia, Uzbek Territory, Arabia, andEgypt(埃及图19)

       图10(埃及图20)出自拿破仑《埃及记述》,是1798-1801年的尼罗河三角洲。图中冲积扇又有显著前进,但内部存在大面积湖泊。

图10Atlas of Egypt and Parts of Bordering Lands (Plates) (埃及图20)

       图10(埃及图20)对亚历山大有了大的改造,亚历山大继续朝西北移动到法罗斯岛边,并通过堤坝连接起来,形成新的港口,此后亚历山大港才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所在,这就是今天的亚历山大港和亚历山大城市。所以程碧波先生得出结论:严格说来,亚历山大港的位置和定型,是在西元1650到1740年之间完成的,在此之前,不存在法罗斯岛连接大陆来构成亚历山大港的可能,之前其他位置的亚历山大港规模,也不足以修建亚历山大灯塔

       尼罗河将海岸线朝大海推进,河谷两侧和谷底淤积形成的河岸平原和谷底三角洲平原上开始建立城市,埃及的GIZEH(吉萨)、CAIRE(开罗)等城市在尼罗河谷谷底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上建立起来。见放大图21(埃及图21)。

图21 《埃及记述》中吉萨、开罗地区放大图(埃及图21)

       吉萨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这三座金字塔处于今天尼罗河三角洲的高地上,但这块高地在图21(埃及图21)里处于尼罗河谷冲刷地貌的谷底,在距今8000-600年间一直为海水淹没。所以专家学者们得出结论,金字塔是吉萨地区浮出水面后建造的,即它的年龄在600年内,5000年前建造金字塔,只能在海底建造了。

       中国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图19,埃及图22)上关于尼罗河的信息说:“天下唯此江至大,以七口入海”。

图19 坤舆万国全图(部分)(埃及图22)

       结合距今600-550年之间就从尼罗河海峡快速形成今天三角洲的事实,可以推测当时《坤舆万国全图》所描述的尼罗河 “至大”,也即水量至大,意味着那时的尼罗河水规模可能远大于今天。这也解释了600-550年以来尼罗河三角洲快速形成的原因

       从拿破仑3D地图(图20,埃及图7)可以看到,尼罗河的大片石质河谷是光滑连续的;从图25(埃及图11)可以看出,8000年来,尼罗河出海口的海平面上升了15米。那么,尼罗河大片光滑连续的石质河谷是如何形成的?8000年前海平面为什么那么低?这个问题,与地球气候的大周期变化有关。

       大部分人都知道地球气候有不同季节的变化,这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周期为一年。但地球气候还有大周期变化,或者叫历史性气候变化,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内(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千万上亿年)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周期。它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周期性运动、太阳自身的发热强弱周期性变化、外星撞击地球和地球火山爆发等因素有关,可分为正常期、大暖期和大寒期。正常期指地球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化能够让生物适应的时期,也叫温暖期。大寒期指大部分地区气温低于生物能够适应的时期,大暖期指大部分地区气温高于生物能够适应的时期。大暖期的盛期叫盛暖期,也叫极热期,温度较低的时期叫小寒期。大寒期的盛期叫盛寒期,也叫冰川期、冰河期、冰期。冰期中相对寒冷的阶段叫亚冰期,相对温暖的阶段叫间冰期(或间暖期)。

       大寒期到来时,地球气温逐渐下降,水不断变成冰,堆积在两极、高山和原野上,长期不化,形成冰川。结果导致降水减少,河流干涸,海洋蒸发量得不到补充,海平面不断下降。进入盛寒期,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减少到极致,冰川扩大到极致,形成极度干冷的气候,地球表面也最大面积地沙漠化和荒漠化。

       大暖期到来时,地球气温逐渐上升,冰川逐渐消融,蒸发量逐渐增大,降水量逐渐增加,洪水开始泛滥,海平面急剧上升。进入盛暖期,会导致南北极冰山融化,热带森林在全球扩展,甚至可以扩展到极地。但在极热期,地球也可能成为一个水蒸气球,特别是低中纬度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甚至不降雨,土地大面积沙漠化、荒漠化,所以极热期也叫荒漠期。

       研究认为,在地球发展史上,大寒期的时间占10%左右,大暖期更短,而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正常的温暖期。但是,大暖期和大寒期的时间不论多久,对地球和生物造成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比如在5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发生极热事件(PETM),表层海水升高了14-20度,深层也升高了5-6度。在不到1000万年的时间里,许多生物灭绝。

       冰期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更为深刻。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加上气温变化、风化作用、地壳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等,冰川会不断运动,虽然速度很慢(1-10公里/年),但它侵蚀地面,锉磨河谷,这个叫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可分多种,其中一个是巨厚的冰川像推土机一样,把松动的泥沙和石块碎屑挖取并带走,一个是冰川以及裹含的泥沙石块碎屑对所经过地区的锉磨,造成冰川地貌。所以冰川过后,会形成诸如冰川擦痕、磨光面、槽谷等特殊的地形地貌,如U形槽谷,底部宽阔,谷面光滑带痕,两岸平直陡峭,与流水形成的V形河谷有明显区别。

       地球已经经历了多个冰川期,理论界公认的有三个: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也叫先寒武纪冰期,发生在距今6.8亿-5.7亿年前。石炭纪和二叠纪冰期,发生在约3.6亿-2.6亿年前。第四纪冰川是最近一次大冰川期,也是研究比较细致的一个冰期,但对于它的起止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从300万年、260万年、258万年、248万年、到200万年开始的都有,甚至还有180万年、160万年开始的。结束时间一般为1万年前,也有1.3万年、1.1万年,甚至认为现在还没有结束的。

       一般地,把距今248万年开始至今,称为地质年代的第四纪。在第四纪里,地球发生的严重的冰川活动,就是第四纪冰期。在这次冰期里,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经历了四次亚冰期和三个间冰期,欧洲北部150万年前提前出现了一个亚冰期,所以欧洲经历了五次亚冰期和四个间冰期(埃及图23)。最后一个亚冰期在中国叫大理冰期,在欧洲叫玉木冰期,时间一般认为在距今7万年到1万年间。

       第四纪冰期中国和欧洲亚冰期和间冰期对照(埃及图23)

(埃及图23)

       在玉木冰期(中国大理冰期),地球气温逐渐下降,水不断变成冰,形成冰川。降水减少,河流断流,海平面不断下降。研究认为,在距今2.5-1.5万年的盛冰期,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20-150米。期间,尼罗河上游的冰川不断向下游和海洋移动,侵蚀河道,锉磨河谷,并在河道里造成冰川擦痕、磨光面、槽谷等特殊的冰川地貌。尼罗河两岸陡峭的石质冲刷河谷,以及三角洲光滑的谷底,就应该是这样形成的。随着盛冰期向温暖期转化,气候开始缓慢上升。距今1.3万年前,玉木冰期(中国叫大理冰期)结束,冰川大面积融化,大量的水流入海洋,海平面迅速上升。到了约8000年前,尼罗河出海口的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00米以上,但比现在还低15米以上。也就是说,从1.5万年前到8000年前,7000年间海平面上升了100米以上,平均每70年上升超过1米。这一时期,尼罗河在把大量冰川融水送入大海的同时,还从河道两侧冲刷了巨量的土石方带入大海。由于海平面迅速上升,导致河流回溯,上中游冲刷出来的土石方就有部分沉积在石质河谷上,形成沉积层。

       距今8000年前开始,全球温暖性气候逐渐稳定下来,上游冰雪融水逐渐减少以至告罄,尼罗河泥沙携带量也逐渐降低,而这时三角洲地区沉积层还没有露出水面。前面讲了,程碧波先生保守假设,8000年来沉积层增长速度为2.8米/600年,距今约2000年前三角洲沉积地表在今天的海平面下2000*2.8/600-2.8=6.53米,三角洲沉积地表能够露出海平面至少需要:

6.53*600/2.8=1399.3年,即一直到西元1400年前后,三角洲沉积地表才有机会露出海平面。对照8000年前巨大的水流量、泥沙量和海拔增长速度,三角洲沉积地表当时的海拔要比测算的数据低得多。所以说在距今约8000年到600年间,尼罗河三角洲的沉积地表从未曾高于海平面,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时间为600年。

       由此可以推知,尼罗河三角洲上的其它相关人文古迹历史不超过距今700年。所以,黄忠平先生在《古埃及伪史的系统性的崩盘,及其20大连锁反应》中说,既然2000年前亚历山大城这个地方是茫茫大海,在此建都的托勒密王朝及其一切历史,也必然子虚乌有。所以,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天文台,以及托勒密在此写下的天文地理著作,欧几里得在此撰写的《几何原本》,到此拜师学艺的阿基米德,由这里传出的天文历法知识、进而诞生的儒略历,希罗多德游历埃及,及其关于埃及的记载,雅典远征埃及,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真实性,罗马远征埃及,凯撒大帝与埃及艳后的恩恩爱爱,凯撒大帝及其《内战记•阿非利加战记》的真实性,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史,古希腊文献传承史等等,全都完蛋。

       但是,靠造假起家的西方,为了坚持“古埃及文明”的存在,还在继续造假。1996-2012年间,他们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海域“出土”了200余件物品,说在这里发现了建造于西元前8世纪、大约1500年前被洪水和地震淹没的两座古埃及城市,一座叫克诺珀斯(Canopus),一座叫托尼斯-伊拉克利翁(Thonis-Heracleion)(位置见图25中红色标记,埃及图24),并于2016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进行了半年的“沉没的城市:埃及失落的世界”展览。

图25 克诺珀斯(Canopus,左)和托尼斯-伊拉克利翁(Thonis-Heracleion,右)(埃及图24)

       然而,从他们发布的照片看,又犯了罗塞塔石碑的错误:文物缺乏时间留下的风化或者腐蚀印痕。蝇头小字清晰可辨,不符合自然科学规律。见图26(埃及图25)、图27(埃及图26)。看来这些文物伪造者还没有接受黄忠平先生的“善意提醒”:伪造文物之前,到北京潘家园进修三五年。

图26 沉没的城市打捞工作1(埃及图25)
图27 沉没的城市打捞工作3(埃及图26)


图28 800年的宋南海一号沉船(埃及图27)
图29 南澳1号450来年万历沉船(埃及图28)


图30 丹东一号,100来年的甲午沉船经远舰(埃及图29)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8年9月3日报道,埃及文物部门(Ministry of Antiquities)2日在脸书上宣布,在开罗北部萨马拉地区的塞易斯(Sais)发现了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埃及图30)。但赛易斯在开罗以北,谷歌地图红色标记处,其海拔均在5米以内,处于距今600年内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范围内。因此塞易斯的历史亦不会超过距今700年,遗址必为伪造。

图23 埃及塞易斯地区(埃及图30)

       现在,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古埃及文明是虚假的了。但是,伪造文明、伪造遗址、伪造历史,在多数中国人看来,是很难接受的说法,正如Eleele网友所说:

       因为大家都是正常人,以正常人的思维角度,对于这种匪夷所思的伪造行为实在是理解不了,正常人的未经历练的思维会强制修正这种不正常的思想观念,选择不相信此说法是人体保护大脑的正常应激反应。以前我也很难接受西方人伪造遗址废墟的事实,当证据一次又一次展现在我面前,经历练的大脑渐渐适应了这种刺激后,自身逐渐造出新的抗体,用以免疫不正常思想入侵,也逐渐接受了西方人伪造遗址废墟的事实。

       所以,当接受了西方人伪造文明、伪造遗址、伪造历史的事实后,我们对汉语成语“匪夷所思”有了新的认识,西方人所做的,就是“匪夷所思”!我们的祖先真是厉害啊,连这种事情都给我们准备好了词语,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华文明的伟大,也给了我们战胜骗子的信心。

       好,《要战胜这次全球疫情,蒙在鼓里500年的中国人需要知道世界历史的真相了》第二部分“所谓‘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只有中国真实存在过,其他都是伪造的”第二个内容“古埃及文明虚假的依据”就到这里。由于笔者水平所限,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第二部分的第三个内容是“古代巴比伦文明虚假的依据”,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转自悟实老师2022年文章

世界历史的真相(三)古代埃及文明虚假的依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