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国古代对战争的态度

《WN边玩边学》是刚刚开始的一个新flag。之前种花打卡flag已经倒了很久。但是边玩边学系列是一个既能游戏,又能学习的欢乐的知识课堂。不仅希望大家能够在快乐的同时学习一下知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让我自己在整理素材的过程中汲取营养。
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看这里

作为本系列的开篇之作,今天介绍的内容是有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战争的态度”。《这是我的战争》这款游戏启发我思考战争,偶然间我也开始好奇,古人对于这个问题有怎样的思考。

我还依稀记得,历史课曾经介绍过: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可见古人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
最早关于战争的文学大概来自《诗经·大雅》。雅作为官方的记载,主要歌颂统治者战争的功绩。如:
(诗作原文用灰字标出,不想看可以跳过)
《大雅·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人话:
看我大周天子多显赫英武,他任命一位重臣卿士大夫,名将南仲是这重臣的始祖,让皇父担任太师主管军务:你要抓紧整顿我大周军队,要抓紧打造兵器准备动武;我们要深怀恭敬戒惧之心,一定给南方百姓带去幸福。
我大周天子对太师皇父说:你下命令给程国伯爵休父:让大周军队左右排列行伍,把作战命令下达全军各部:沿着那淮河堤岸向前挺进,穿越巡察这徐国境内国土;三军儿郎不久留也不驻扎,并把百姓的生计安排妥处。
看多么威武显赫高大雄壮,那是我们威严的大周国王。大周军队从容不迫地开拔,既不急行军也不信步游荡。这引发徐国上下骚动不已,尤其是极大震惊徐国朝堂。就好像清天霹雳头顶炸响,引发徐国君臣们震动惊慌。
我大周军队进攻英勇神武,全军威如雷震势如云水怒。这一班如狼似虎的兵和将,击鼓挺进杀声震天如怒虎。在淮河高岸布重兵设重围,乘胜追穷寇捕获大量俘虏。在淮河沿岸牢牢站稳脚跟,大周的中军帐在这里扎驻。
大周王朝的军队气势如虹,攻势凌厉犹如冲天之神鹰,三军猛进犹江汉奔流潮涌,守阵地稳固如山岿然不动,陷敌阵犹如决川势不可当,队伍稳扎稳打接力向前冲,威不可测当然也不可战胜,就这样大清洗般大败徐国!
大周天子的谋划实在充分,徐国君臣心悦诚服愿归顺。徐国上下甘拜下风来相融,这是我大周天子仁义之功。天下各地都已经海晏河清,徐国小君定当来朝拜进贡。徐国君臣再不起兵搞叛乱,大周天子班师回朝奏凯旋。
可见,早期的战争文学主要以“吹牛”为主。这也是“雅”作为官方文体的必然使命。

春秋战国,乱悠悠。“乱”中也催生了流传千古的作品:《孙子兵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观点。我个人感觉,这一时期的文学多偏向于战争理论。但有一点,《孙子兵法》谨慎地看待战争,仅为“有备无患”。孟子更是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可见这一时期的思想对于战争也并不是“热爱”。

汉代开辟疆土,对外征战。最高达到2560万平方公里,是当今中国国土面积的两三倍。战争的增加,国土的扩张并没有让汉代的文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中。他们很矛盾。他们的内心,既有对于国家强盛的自豪,战争功绩的赞颂;也有对战争伤民的反思,对战争的厌烦。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情况,是胜是败,多少残酷。而是从一个普通军人的角度,描写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几乎一生的时光都献给战争,而结果只有更加孤独的余生。作者的内心也许就有这样的矛盾:我为国争光,我自豪;我已一无所有,我寂寞。

唐朝国家强盛,但兵力却一日未减。这也促使战争文学大爆发。作者大多是边塞诗人,亲身经历的战争,让他们更有感触。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具体就不在举例。
杜甫因其诗风沉郁顿挫而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我想在这举出2例,满足我自己对三吏三别的好奇心。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大致意思应该可以稍稍猜测(具体请百度)。总之,也是为战争中我人民说出了心里话。战争不是“我”想要的!
至此,还没有一个朝代具体的大规模崇尚战争。
到了宋代,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使得武力大大削弱。而外夷却不断侵入。虽然有抗金名将岳飞等,但最终也出现大量“失地”。这激发了文人内心的爱国情怀。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见对于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所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是推崇侵略,战争在人们眼中总是流血漂橹,但在国破家亡之时,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之心也让每一个人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作为《WN边玩边学》的首篇,不得不为2件事儿抱歉:一是视频音质实在难以忍受,一是上述内容没来及充分学习。如果存在错漏,还请批评指正。感谢您读到这边,请关注+点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