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烟波十四桥

2022-06-03 17:20 作者:黎明不幸c  | 我要投稿
        第一次去西湖,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天的天气并不算好,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阴沉的下午,凉爽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随时都要下雨。傍晚的湖畔,红日西斜,余晖映着天边的云彩,洇成橙红色连绵的晚霞。西风阵阵吹过,低垂的杨柳随风飘舞。不是有那么一句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就是了。

       不久,夜色渐浓,游人渐少。偶尔有几辆车缓缓地从身边开过,夹杂着轮胎与地面摩擦出的细小的噪音,如投石入水,在静默中激起一点不大不小的波澜。我爱群居,更爱独处。如今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信步间,又转回了白堤。及至断桥一望,北山街上车来人往,灯火辉煌,好不热闹。回看身后的西子湖,尽没在沉沉的黑暗里,不出一声,未见一物,恍如隔世。我找到一张临湖的长椅坐下,目光由近及远,掠过湖水,直见夜色中青黑的远山。我默默地看着,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不去想。终于,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替我作别这寂寞、凄清的月夜。明日固然又是一样的湖山水榭,一样的柳月花荷,但今晚的夜色,却再也回不去了。

        几个月后,就到了北京的初冬。留学的事既已敲定,剩下的便只有等待。腊月中旬,距临行还很有些日子,又想起晚夏时节曾去过的西湖,便生出再见一次的念头,因而成行。杭州虽然算不得入冬,但深秋的雨下过,总不能不让人感到岁末的寒意。孤山脚下,西泠印社已早早地开门,只是冷清得没有多少游客。我以前就知道这地方。从小说,从电影,也听过无数亦真亦假的故事。今日,总算能一睹其真容——原来,他们曾是这样地生活着。我又如何不想这样地生活呢?在这儿租一间堂屋,开个小小的古董店,生意虽然惨淡,却可以隔三差五地去旁边的楼外楼下馆子。坐在二楼的玻璃窗边,喝茶,抽烟,看风景。可是,这个念头,如同许多其他的念头一样,顿了顿,便被现实与理想冲走,进而湮没了。

        下了西泠桥,不远即是苏堤。堤旁有一株并不高,却很繁茂的枫树。树叶已经变黄,隐隐地透着些许的红色。里湖中有三五个人在划皮艇,来来回回的,像几条游鱼。阳光从云层的缝隙间透出来,洒向粼粼的湖水,如同许多片揉碎的金箔纸。这光是那么的耀眼,照得四周的景色忽然黯淡下去,只剩下树叶锯齿状的黑影和远方连绵的曲线,仿佛已是长日将尽的黄昏时分。湖心岛上,几只飞鸟在上下高低地盘旋,像是要归巢,又像是没有,于灰色的云层和云层后淡蓝的天空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的渺小。去年,我回国后久违地去了一趟颐和园。寒冬腊月,说话都带着哈气,昆明湖自然也结实地冻住了。那个季节里,总会有人在湖面上滑冰,是为老北京特有的“冰嬉”。岸边夹道的柳树的叶子早已经掉光,只剩下几根灰黑色的枝条在风中摇摆。抬眼望去,曲曲折折的石板路,和路旁依稀的残柳,总让我想起蒙蒙烟雨中的江南。

        苏堤的尽头,就是花港了。直到现在,我仍常常记起那满池如红绸般的锦鲤,衬着波光中斑驳的行云的倒影,缓缓地游动。看着它们,我似乎也忘却了时间与空间,忘却了生活的琐碎,只觉得无尽地惬意与悠闲。后来虽然又几次去了西湖,虽然也同是江南的暖冬,可这样的景致,却再也找不到了。留下的惟有一方空荡荡的池水,想来确是一种遗憾。

        今晚难得地没有雨。向窗外望去,便可以看见天边挂着的明月,一如我曾无数次在北平的寒风中,在西湖的柳影下看见的那样。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烟波十四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