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经济Ep142】《西方经济学》经济概念梳理P250:一般均衡、经济效率
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一般均衡: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都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第一节 一般均衡
a.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背景:
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问题:某种要素价格的变化亦将改变其替代要素和互补要素的需求曲线从而改变它们的价格;这些替代要素和互补要素的价格变化也会继续影响它们各自的替代要素和互补要素价格的变化,并反过来影响初始要素的价格;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产品价格的提高将提高相应要素的需求曲线,而要素价格的提高则将降低相应产品的供给曲线,如此等等。
简化的市场经济情况:
组成:两个要素市场A、B,两个产品市场C、D;
关系:A与B要素互为替代品(竞争),A是C的投入要素(协同),C和D是互补品(协同);
过程——
C的价格上升会增加对A的需求,C的数量下降则减少对A的需求,故而C市场的反馈效应可能是使A需求曲线左移或右移;
D的市场价格下降及数量减少很可能使A的需求曲线左移;
B市场价格的上升及数量上升的反馈效应则是增加对A的需求;
结论:A的需求曲线可以左移或右移,取决于两方面力量的大小。
b.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是否存在一组均衡价格,在该价格体系中,所有商品的供求均相等呢?
人物: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
成就:
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对一般均衡的唯一性、稳定性及最优性问题作过探索;
“货币和流通理论”,考虑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从实物经济推广到了货币经济。
错误:
观点:由于在所有市场的供给x和需求y都相等的均衡条件中,独立的方程数目与变量数目相等,故一般均衡的存在是有保证的;
反例:方程组x+y=1,x+y=-1无解。
进展: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着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
c.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问题:实际的经济体系是否会达到这个一般均衡状态(存在一组价格使每一个市场的供求都相等)呢?
困难:
交易者并不知道均衡价格在什么水平上;
他们可以通过价格的不断调整来确定均衡状态,但这种调整过程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其完成之前不能保证不发生交易;
一旦发生“错误”的交易,则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均衡体系就未必能成立。
办法:
假定: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来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
方法:随意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就在此组价格上成交;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家户和厂商可以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必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
做法:改变价格的具体做法是,当某个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就提高该市场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其价格;
试探过程: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
第二节 经济效率
a.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内容:
实证经济学:研究均衡;
规范经济学:研究价值判断。
实证经济学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描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解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预测”,回答“会如何”的问题。
b.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
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作出“好”与”坏“的判断;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好”的;
反之,认为是“坏”的。
帕累托改进: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
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的资源配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