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有多严重?或者说安慰剂效应有多普遍?

我们都知道并且承认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但是不知是何原因,HiFi发烧友似乎认为这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Ethan Winer
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
安慰剂效应原本是指临床医学中的一些现象,但是在其他领域,例如HiFi、红酒、咖啡等,也普遍存在甚至有时会成为左右使用者感受的主要因素。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安慰剂效应”随处可见。几个很少接触乡村环境的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达山腰时,他们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风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时,其中一人很高兴地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这儿真是没法比。水壶的主人听罢笑了起来,他说,壶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发前从家里的自来水管接的。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很明显地搀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包括我们的期望、经验和信念等。
安慰剂效应到底可以有多强大?
自然子刊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受试者明知道是毫无意义的安慰剂,安慰剂效应依然会起作用!

说回HiFi领域。耳机发烧友普遍认为价格越高的耳机音质越好,或者说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素质越高”,或者越贵的耳机肯定比便宜的好,“一耳朵提升”。
然而,在多次双盲测试中,耳机的音质/听感仅与价格呈现微弱关系,甚至有些实验中是无关的甚至有微弱的负相关。并且,一些发烧友中“公认”的好耳机,其实在双盲测试中表现并不理想。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盲听测试与一些人”声称的听感“存在出入,这是他们一直接触与之相关的“圈子内的说法”、“懂行的人的建议”,并在没有任何科学受控的条件先就信以为真。这些“说法”和“信念”干扰了他们的判断。或者说一些人用他们的大脑和眼睛在“听”。无比讽刺的是,频响曲线是经过双盲听验证的,与音箱和耳机声音的音质和主观听感呈现高度相关的参数,有时反而更能代表人类听觉的主观感受(音箱的频响曲线种类更多更复杂)。但有些被眼睛、钱包和大脑支配的人,反而认为他们“听”到的是对的,而双盲听的结果和与双盲听高度相关的结果是错误的。
啊…这些都不能测量客户在实际收听之前所接触到的“音频发烧程度”。太多的人用他们的自尊、眼睛和钱包来倾听,而不是用耳朵。



人类行为的一个显著但令人沮丧的特点是,我们在某些事情上能够显示出“心理控制事实”的支配地位。在医学界,信仰的力量可以缓解症状,甚至可以影响治疗。在品酒时,一个著名的标签或者高昂的价格会使人们更偏向于这些产品。而在音频领域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听音者在声音中听到了和声音特性不相符的声音,或者完全不存在的声音。如果一个人相信声音有差异,那么就有可能听出声音的差异。即便冲击耳膜的声波没有差异,但大脑的感知过程判断存在差异。双盲听测试表明没有差异,但一些人会认为是测试数据错误了,而不是声音真的没有变化,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一些音频测评人提出了这些想法,以及拥有这些神秘力量的产品,从而进化出了一群人所描述的“基于信仰的声音”。——《声音的重现》第三版

而有些耳机的调音,其实在盲听或者一些有听音能力的人的主观评价,根本没有更适合听古典或者说听古典更好听,甚至连最基本的逻辑都说不通。然而一些“圈子内的说法”和“懂行的人的意见”使得一些发烧友听到了“与声音特性不相符的声音”,认为这样的耳机真的听古典更好听。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或者用更接地气的说法——“脑放”。



与这类受到干扰而对声音好坏评价产生偏差相比,还有一类则是听到了根本不存在的声音或者ABX双盲听中无法分辨的声音,例如“发烧线材”等拥有神秘力量的产品。

我的看法是,发烧线材大多是音频界的珠宝。虽然许多都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和良好的结构,但它们的电气性能便宜得多的电线并没有区别,它们的可听性也几乎一样。还有一些例子,有的发烧线材表现不好,实际上和扬声器互动,扭曲了声音。 打一个比方就像是劳力士手表,它不能比Timex或Casio更好地显示时间,但它们看起来很酷,给你的朋友留下深刻印象,让你觉得自己变得更好。发烧线材的主要好处可能是它们是治疗的一种更便宜的替代品:)——Sean Olive







当然,即便排除掉安慰剂效应等听音者心理因素的干扰。不同类型的听音者对声音评价的能力依然是不同的。听音能力较强的人对声音的评价拥有更高的可重复性,对于声音好坏的评价可以给出相对来说比较准确的评价。还有一点则是关于声音空间印象的评价,即很多发烧友所说的“声场”。
而这种能力需要通过比较系统科学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比较有效率的提升。例如,需要“参考级”的音箱系统(并不只是器材本身)训练和校准人耳,对于声场的评价,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人指点并且也需要自身不断实际调整来摸索。然而,这样的条件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获得,所以也就解释了为何专业从事主观调音的人(HiFi原厂、部分录音室工作人员、剧院工作人员等),对声场的评价能力会与其他人群存在较大差别。


总之,这种能力需要比较系统科学的训练和实践,而不是单纯的购买器材和盲目的试听。我一直认为,这个圈子有很多“器材党”,认为单纯的购买器材就可以提升自身的听音能力。
只不过,在这个耳机发烧的年代和一些音箱发烧友甚至不知道基本的音箱摆位常识的年代。至少我个人认为很多人对声场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名词,甚至连声场评价的维度都并不是很了解,更别说实际的听音能力和能不能“听懂”了。
很多人想要相信,未知的事物比已知的要多。例如有些人相信其他星球也有智慧生物。我们非常欣赏那些具有不寻常的想法和事件的故事。所以结果是,人们愿意相信有某种神秘力量阻止了双盲听测试时所揭示的问题。同样,人们相信“科学”尚未找到一种方法去测量他们所听到的那种差别,很多发烧友坚信这一点。在我看了这和相信超自然力量异曲同工。当然,也有一些更傲慢的想法,“我们不需要这些愚蠢的科学,因为我就是听到了!”不可否认,听音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你能从中学会分辨不同类型的问题。但是,这与幻想出来某些不存在的事物完全不是一回事。——Ethan Winer

然而,即便业内最专业的主观调音,也要有客观数据作为基础,也就是客观数据的必要性。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排除一切心理作用和“安慰剂效应”的干扰,即便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排除,但也很难自证。所以客观测试总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