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考新风向之文学短评1

2023-07-11 11:49 作者:读者章  | 我要投稿

解读者前言:新课标1卷考了一道文学短评,之前解析时说过要具体讲的,今天先带来第1讲:文学短评真的有这么难吗?什么是文学短评?

研读任务:

1.掌握文学短评概念

2.知道标准的文学短评入手方式

3.把他同一般阅读大题等同视之,不要特殊化

解读者按:这是课本的原话,必须认真阅读

课本原文:                              学写文学短评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

总结提炼

1.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

(1)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特别关注积极意义局限性

(2)分析作品的形象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5)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2.观点鲜明小处切入

3.结构谨严:叙议结合

这里摘出了一道浙江卷时代的模拟题解析,仔细阅读

例题:

2020年杭州市高一统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煜的《虞美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7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大限制: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李煜的《虞美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也是考生进行联想思考的方向。考生应置身于李煜这首词中,弄清本词使用了什么具体物象来寄寓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又是如何寄寓的。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7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这一点受限于“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一句,考生写出自己对此理解最深的一点即可。文学短评重在“评”,文体属于议论文。文学短评的写作,需要的是切口要小,角度要明确,不需要面面俱到。文学短评的写作应基本遵循“阅读—定题—评论—写作”这四个步骤。

3.价值判断的限制。题目重在培养考生的文学审美趣味,同时《虞美人》中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明确了题目的评论取向。《虞美人》以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反映了亡国之痛,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文学评论价值。

二大自由:

1.立意角度的自由。《虞美人》中具体的物象很多,如明月、春花、小楼、雕栏玉砌、东风、一江春水……考生可以选择一种或组合二至三种物象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比如考生可以围绕《虞美人》中“月亮”这一意象,结合“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词句,评析“月亮”在作品中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文学短评有自由的立意角度,自然,考生据此而进行的联想和思考也是自由的。考生只要能聚焦《虞美人》中具体物象的某一点,就可以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思考。如可以聚焦《虞美人》中意象的选用、词人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由此生发足够多的联想,有较大的思考空间。

他山之石:(摘自某公众号,侵删)

君本谪仙人,何必染俗尘

——从李白诗中看诗人形象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唐诗的登峰造极必然少不了李白的功劳,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跨越历史鸿沟,窥见李白诗人形象的一角。

        飘逸奔放,狂放洒脱,是江湖侠客的豪气。少年时期的李白闯荡江湖,仗剑天涯,白衣少年稳坐马背之上,轻喝一声,只留下远去的背影,可谓“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段经历无疑为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瑰丽奇特的诗风奠定了生活。“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短短十字足以震撼人心。从用词上看“天剑”“长鲸”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而“跨海”一词则从空间上点出了想像的奇特,将少年意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对自身才能的自信,既然上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有用武之地,就算用尽千金也会重新得到。此句常为世人引用,每次品读都能让人感受到李白的潇洒狂放。

        遗世独立,诗意超脱,是官场暗流中的一抹亮色。“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为常人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在梦境中醒来,惆帐、失意中对人生的淡然。“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的人生信条,他敢于与高官对峙,酒后倚靠一边,招呼他人为他脱鞋。诗人的气质与其作品的风格,如河流汇于沧海,往往是一脉相通的,正所谓文如其人。李白洒脱自由,其诗风也飘逸奔放,颇有四方四隅,皆我为大的气度。“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在嘈杂纷扰的人间,李白并未在世俗的名利场上迷失自我。在众多仕人为前途不顾一切,猛然前行环境中,他却能逆着人流,踽踽独行,从黑压压的人群中猛然抬头,看到头顶的月亮,然后举起酒杯。杨丽萍曾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李白正是这样的旁观者,入世而不染,出世而超脱。

        盛唐是李白的盛唐,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虽说李白推动唐诗兴盛,盛唐亦造就了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尽是李白及时行乐的人生思想的传递,而是大唐盛世国泰民安,社会繁盛的写照。反观杜甫笔下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未提百姓一字,却字字都在写安史之乱后的百姓疾苦。若将李白放于杜甫的时代,那便会少一个李白而多一个杜甫,少一位“诗仙”而多一位“诗圣”吧。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李白在尘缘世俗的纷扰中,活得潇洒,活得真实。无论是江湖任侠时的“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亦或是行路艰难时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都保有一份少年气,姿意张扬,即使披荆斩棘,丢失鲜衣怒马,亦要在官场污流之中活得超脱而本真。君本谪仙人,何必染俗尘,大抵下凡的仙人也不过如此,便以优雅之态,抵抗世间名利的侵袭, 拂袖而去之时,亦清风长存。

 

解读者有话说:

        其实就目前流行的教研成果还是停留在一般的文学短评方法上,没能结合高考题实际。

        实际上解读者自己在备考时,看到书本上文学短评的内容就思考过如果“我”是命题人,会怎么考。我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在现代文阅读Ⅱ中考。因为要满足文学性,只有在文学部分考,如果在作文部分考,一来太难,二来超出高中要求。所以最好的安排就是在小说/散文阅读设置一个6分大题。可惜我的观点并不主流,同学一笑而过(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考的很好哈哈)。

        话又说回来,考文学短评在22年的新高考两张卷已经初见端倪。两张卷在小说阅读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考文学改编,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即读者)对其进行评价。这两类题极其相似,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学改编有方向限制、主题限制。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想告诉屏幕前的你一个道理,如果还要考(概率不确定,新教材很多新的题材)那么很大概率还是要在第9题这个位置。这就决定了你不能写太多字,要写的精炼。不能像老浙江卷区一样(看例题)长篇累牍和课本活动一样一板一眼(看范文),所以理论上讲,上面给的素材只能做借鉴,当然答题方向很可以积累!

        那么,解读者在考场上亲身经历这道题时,其实根本无心去关注他是什么类型题目,我关注的是怎么根据原文和题干把答案翻译出来,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翻译题干的能力,语文大题答偏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没看懂(当然我不否认这个很致命),而是因为不知道题目要你干什么,题目让你分析作用,你分析内容等等。这是命题术语和思维逻辑带给考生的理解障碍。形象地说就是你和考官同时看到一篇文章,考官问你的问题其实很浅,但是用上古音韵/中古音韵说出来,你自然不知道你要怎么交流了。所以接下来我就要详细介绍如何翻译题干,就是如何正确和命题人对话。这个放到第2讲去讲,今天先把这些消化掉——虽然我说这不是重点,但这是基础啊。

        有空推荐大家读读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鉴赏词典系列,会有好处的。


高考新风向之文学短评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