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后的大明王朝,在哪里?明十三陵,为何能幸存至今?【4K】

2023-07-11 11:48 作者:一个转身西瓜裂开-  | 我要投稿

明十三陵

有一片群山环抱的平原,据说,这里深藏着一个奇迹。

这,就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陵园——明十三陵(the Ming Tombs),是大明王朝13位皇帝的长眠之地。目前,十三个陵园中,只有4座开放对外,其他几座依旧重门深锁,三四百年来少有人探访。

康陵——明朝正德皇帝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

当白天的热闹褪去,这座陵园更多了几分历史的沧桑。不管是汉唐帝陵、宋代帝陵还是清代帝陵,要么严重损毁,要么被洗劫一空,但为什么唯独明十三陵地上地下都还算相对完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幸存至今?

从大峪山望去,就会看到天寿山——十三陵的“龙脉”。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把山脉象征为龙,称之为“龙脉”。看似是无稽之谈,却也饱含了古人寻找理想选址的经验与智慧。

在明代风水理论中,中间的陵寝被称为“吉穴”。如果将陵寝看作是一个宝座的话,前山就像是一面桌案,叫作“案山”;后山像是屏风,被称为“屏山”;两侧还有左青龙右白虎。

13座陵墓就坐落在这群山之间,每一座都被山丘环抱。这些山体就像是天然的城墙,不仅让这里易守难攻,还能抵挡火灾的蔓延。

在明末改朝换代之际,闯王李自成曾在十三陵放过一场冲天大火。清康熙年间成书的《帝陵图说》记载:烈焰所余 断瓦颓垣 瓮门四辟之半壁而已。描绘了康陵被熊熊大火吞噬的景象。

但是如此惨烈的火灾,也被山体阻隔,没有波及到山后的其他陵寝。由于众陵拱卫环侍,战火首先在外围陵园焚烧,使得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幸免于难。长陵的祾恩殿也成了十三陵那场大火中幸存下来的祭祀大殿之一,它与故宫太和殿的面积不相上下。大殿内一共使用了32根金丝楠木大立柱,这些金丝楠木在古代属于顶级用料,至少需要百年才能成材,据说,这样一根立柱立在这里,至少需要耗费万两白银。

在群山的庇护下,如此奢华顶级的建筑,才能历尽岁月洗礼、世事变迁,幸运地留存了下来。

但仅仅选一块风水宝地还不够,帝王们还将精心打造自己的陵寝,试图将生前所享的一切,尽数带入地下。

直到今天,整个十三陵也只有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也就是这场发掘让帝王的阳谋真正浮现。

1956年,考古学家们在定陵开掘了第一条探沟。

动工不久,果然在这里发现了“隧道门”三个字。这意味着,这里正是通往地下宫殿的入口。但即使是专业的考古人员,也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挖了3条探沟,才摸到墓门的所在之处。

如此隐蔽的墓门背后,隐藏着帝王们的重重计谋。常驻定陵的讲解员,带我找到了藏在这些城墙里的秘密:当时的帝王们知道,会有无数人觊觎他们带入地下的宝藏,但是不管什么样的防盗机关,都经受不住时间的摧残,像是木质的弓弩它终会糟朽,而铜铁呢,也会生锈。所以帝王们放弃了这些阴谋和暗箭,转而运用一种阳谋,就是修建眼前这座巨大的封土堆。


这么大的封土堆,里面的墓室也会相对狭小很多,这也是普通人找不到墓门的原因。

当时的帝王们会派遣4-11万不等的人力,去为他们修建封土堆。光定陵的城墙就要用到成千上万块城砖去堆砌而成。看一看这块城砖:嘉靖十五年 周世隆造

可以看到工匠的名字及烧砖的时间,还会记述砖的产地,可以方便当时的人去追责以及维护,功效不亚于今天我们使用的二维码。像其他的陵墓,也会有砖铭文的存在。就这样,一块块坚固的城砖,为封土堆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围墙。

然而,隐藏墓门仅仅是一小步,最高端的防盗,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设计——埋,深深地埋。万历皇帝的棺椁被埋在地下足足27米深的地宫,这个数字相当于九层楼的高度。要清理、运输如此惊人的土方量,在没有挖掘机的古代,根本难以想象。

但即使摸到墓门,也不是谁都能进去的。这堵金刚墙,有1.6米厚,8.8米高,当时将这堵墓门封得死死的。当时的考古人员们花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才真正将它打开。

到这里,一座宏伟的地下宫殿,才真正出现在考古人员们眼前。地宫的面积约有1000多平方米,相当于能装下10个100平的现代住宅。

格局如同一个微缩版的故宫。中殿有汉白玉的宝座,仿照皇帝上朝一般布置。

再往后就是放置遗体的地方,象征寝宫。

那些最珍贵的宝贝,几乎全在棺椁和周围的箱子、盒子里面。而万历皇帝被宝物层层包裹,彰显着帝王尊贵的身份。

这位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或许没想到,300多年过去了,还能让世人感受到他的威仪。

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奇珍异宝,埋藏在地宫里呢?

曹新月:当时考古队员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万历身上的衣服已经支离破碎了,依稀可以看出是一件缂丝的衮服。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查阅历史文献资料,请南京云锦研究所的老师,耗费两年时间,成功还原的复制品。


这个叫作金丝翼善冠,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御用之物,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顶皇帝的金冠。

从上到下用了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光龙鳞就有8400片,每片龙鳞都是相对一致的。


这块寿字金簪,出自寿端皇后的棺内,镶有4块红宝石、3块蓝宝石、3块猫睛石和中间1块绿宝石。

这个玉兔耳坠,眼睛两侧各嵌1块红宝石,

这些宝石的出现,恰恰暗示了大明王朝曾经和国外有些繁荣的贸易往来,


时至今日,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还有很大一部分都还未曾对外展示。

而除了定陵之外,明十三陵还埋藏着其他十二位皇帝及其陪葬的无数珍宝。也就是说,这个巨大宝库拥有的珍品数量,可能是当前考古发现的13倍。


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宝藏与神秘的陵寝始终吸引着无数人来到明十三陵,想要一窥大明王朝的盛世繁华。枝繁叶茂的松树、岁岁枯荣的野草遮掩了红墙黄瓦的辉煌,也泯灭了一代帝王的生前纠葛、死后荣耀,但坐落在群山之间的这座无比恢弘的陵园,就像是一部长卷,将一代王朝的人与事、一个时代的悲与欢都镌刻其上,而正是由于群山的护佑、帝王的阳谋,这一切才能流传至今。今天,当我们注视着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也注视着我们,等待我们来唤醒、等待我们来看见。





最后的大明王朝,在哪里?明十三陵,为何能幸存至今?【4K】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