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大医:必须学名医经验,采百家之长。我们从许多名医成长经历和培养后学的经验
要想成为大医:必须学名医经验,采百家之长。我们从许多名医成长经历和培养后学的经验中,得出了一条重要启示: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没有疗效,一切无从谈起!而良好疗效的取得,则是来源于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临证基本功。而且只有多临证多实践,才能学以致用,并不断地提高临床疗效。
1.良师益友 多方请益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生命科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师承教育就是名医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师徒相传对学习中医非常重要,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都有师传的记载;清代叶天士先后拜师达17人之多,兼收并蓄,才能成为大家;现代名医陈可冀院士,也曾先后拜冉雪峰、赵锡武、岳美中等名家为师。西方的学问都可以用学院式的方式来学习,用不着拜师。而学习传统文化最好拜师,跟老师好好学,而且这个老师有真传。
跟师学习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就是既临证又学习,可以说是能够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为中医的许多理论知识、基本辨证技能和辨证思维如舌象、脉象、脉证舍从、四诊八纲等问题,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慢慢领悟、感受,真正有所认识、体会和真正掌握。
(1)勤抄医案,揣摩老师诊病特点。为老师抄医案,俗称抄方,即老师口述,学生记录成案。除交付患者的病历、处方外,自己最好留存一份,便于诊余时分析、归纳老师的理、法、方、药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老师的诊治经验。在通过较长的抄方之后,要了解老师的学术思想,崇尚哪一家、善治哪种病、惯用哪些处方、喜用哪些药,以便今后进行总结。
在侍诊时,出除了学习老师的诊经验,用药法度外,在诊断方面也不可忽视。了解老师除四诊外的特殊诊断方法,如有的老师善于眼诊,有的老师善于指甲诊断,有的注重耳郭视诊,有的在诊断某一疾病时有自己独特的诊断经验等,都应该去认真揣摩并加以掌握。
(2)勤整理,分析思考自成杼机。对白天侍诊过程中记录的医案,要勤整理,并将自己的心得记下来。整理老师医案,一般可分病种分类整理、用方分类整理、用药(药对)分类整理;病种可按西医病分类,如肾病、肝胆病、心脏病、支气管炎等;也可按中医病证分类,如头痛、呕吐、咳喘、消渴、痢疾、感冒等。可将老师常用方所治病证进行用方分类,在方剂下归纳若干病证。用药方面,主要是整理老师用药规律,如治某证习用何方、何药;治专病有何专方、专药;注重药物在治疗某种疾病上出现频率的统计,以分清用药之主次;掌握常用药对的应用规律,如麻黄与桂枝、桑叶与菊花、银花与连翘、桃仁与红花……等等。
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必须要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如果死搬硬套业师的经验和方药,不能融会贯通,到用的时候,就无所适从,所谓左右逢缘,也就无从谈起。要从老师的医术中获得心得体会,关键是学会独立思考,有谓“俯而读,仰而思”,意即日记病案,夜理其要,反复揣摩,还要仰起头来仔细思索一番。因为老师的经验不同于通常教科书,即或是老师的经验与书本的理义相通,但其独到深奥之理,却需要我们去反复思考,这样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如浅尝辄止,就只能是一知半解。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一个医生,是学无止境的,只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追求,才能达到“上工治未病”的境界,才算是一个好医生。每一位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都各有独到的经验,这些活的经验是很宝贵的,我们不仅要认真地继承,还要发扬光大,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多作一点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