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史内容多?2张表格帮你轻松搞定!
23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
咱们冲刺班中国教育史的课程已经正式结课了,大家都听了吗?
这三天我带领大家一起梳理了古代教育制度史和思想史,近代制度史和近现代三星级、五星级教育家等重点知识,希望可以让大家最高效地巩固中教史的内容。

直播中我看到很多同学积极互动,说自己的逻辑更清晰了,也学到了很多助记方法,提高了冲刺阶段的复习效率,收获满满,我感到很开心。







前几天山海老师和西贝老师分别给大家总结了今年冲刺阶段教原和教心该怎么复习。
所以今天我也给再大家说一说冲刺阶段中教史大家该怎么学,以及整体的学科框架体系是怎样的。
冲刺阶段中教史怎么学?
首先在听冲刺串讲课之前,我希望大家做一些准备,以便更有条理、更轻松、更高效地学习中教史。
01 要做什么准备?
回忆已学知识
如果你一直都在按部就班地复习,复习时间不是特别紧张,可以抽出一两天的时间把中教史先自己过一遍,把冲刺课当做一个输出课,边听边检验自己有没有记住。
有的同学可能最近复习任务太重了,没时间自己提前过一遍中教史知识也没关系,可以在课堂上顺着我的思路,一起回忆整个中教史的框架和逻辑是怎样的,课后再做巩固和记忆。
讲义、笔记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要准备什么资料来听冲刺课呢?
全程班的同学
你们手头的资料可能很多,我建议你们准备两本资料就可以:《基础知识框架讲义》和《冲刺必背题》。


这样在听课的时候,你们可以通过《基础知识框架讲义》对我们梳理的框架做详细且全面的补充和回忆,也能通过《冲刺必背题》快速高效地把握核心知识点。
只报了冲刺班的同学
有些同学不是凯程全程班学员,只报了咱们的冲刺班,没有《基础知识框架讲义》。你们用好《冲刺必背题》,以及你之前自己完整的学习笔记,在上课的过程中,你们在自己的笔记上查缺补漏,添添补补也是可以的。
有的同学可能没有自己的笔记,除了带上《冲刺必背题》,《应试解析/宝典》也可以作为你们的补充,在相关知识点旁边直接勾画和标记重点内容。


02 冲刺阶段学什么?
中教史的冲刺课我主要以两个方面来为大家进行讲解——框架和重点知识、逻辑助记方法,这也是这个阶段大家重点要学习和运用的内容。
框架和重点知识
我一直强调框架式学习,也把这个观念和思维融入到了日常的授课当中,很多跟着凯程学习的同学现在应该对此都有很强的意识了。
进入一个学科,会有一个学科的总框架;进入一个章节,会有这一章节的总框架;进入一个专题,会有这个专题的框架;进入到专题内部,会有很多的知识点。
大家现在冲刺时间紧张,我也会更加注重框架,帮助同学们回顾考前必不可忽视的重点知识。在每以个重点知识上,我也会和大家专门进行回忆相关的微观框架,并且会用很详细的板书写下来,方便大家再次回忆。
逻辑助记
只注重框架和重点知识也是不够的,好的记忆方法会让我们的学习如虎添翼,所以在冲刺课上我还会给同学们推荐一些逻辑助记。
很多知识点会成为大家的死穴,就是因为大家一直以来都采取了机械记忆,逻辑线索不够顺畅,或者对知识点的背景了解的太少,导致记得又慢又不牢固,所以我会在课堂上讲一讲逻辑助记,比如很多有趣又朗朗上口的口诀、背景推理等。

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消化重点知识,希望这些逻辑助记的讲解能够为同学们的记忆插上翅膀,记得又快又好。
所以我们中教史的冲刺课既是一个复习课,也是一个助记课,希望同学们保持专注,和我一起把重点知识扎扎实实高效地过一遍。
中国古代教育史框架梳理
用框架来梳理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会很凝练,咱们教育学庞杂且繁琐的内容也会大幅精缩。
这种需要梳理的专题没有特别多,一旦我们把它们梳理下来,无论是记忆还是考试时的作答,就会轻松很多,非常有利于考场的提取作答。
大家都知道我们整个中教史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我在课堂上也通过几个表格把整个中教史的框架带大家清晰地梳理了一遍。接下来我再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和大家横向纵向顺一遍它的逻辑框架。

首先,我们从横向观察这个表,你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中国的历朝历代。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大家应该都有个基本的了解,只有搞清楚时代背景,才能把教育穿插进去。
接下来我们从纵向看这个表,它涵盖了各个朝代教育的几个重要维度。
文教政策、教育管理
每一个朝代都会讲它们的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总特点,后来叫文教政策,也可以叫教育管理。
育士制度
我们还要学习国家是怎么培养人才的。其中有一类叫做中央官学,官学一听就知道是政府花钱办的学,但这个学校它在首都,所以叫中央官学。
离开首都,在地方上也有国家花钱办的学校,我们叫地方官学。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公立学校。
有了公立学校,肯定就有民办学校,它叫做私立学校。中国古代就有私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中国有了私学的传统,源远流长。
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它们的目的都是培育人才,所有总括起来叫育士制度。
选士制度
培育人才之后得把他们选拔出来,这个选拔人才的过程叫选士制度。选士制度在中国也经历了很多的变迁,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度,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后来的科举制。
教育思想
我们还要了解不同朝代是否产生了重量级的思想家,于是我们就会看教育思想。
大家只要把这个二维表填完,中教史前六章的内容就全部总结完毕了。
接下来给大家1个空白表格当做练习,你们可以运用上面的思路和逻辑,试试将中国古代思想史和近现代教育史填满,看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遗忘的知识点可以查阅一下资料,或者再听听课上我是怎么讲的,将它们牢牢地记住。
小小练习

梳理完以上几个表格框架,相信大家对多而杂的中教史逻辑框架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临近考试,大家的学习一定很忙碌,可能偶尔还会伴随着焦虑。但我希望在最后的这段时间,大家一起坚持、一起投入、一起专注,保持平静的心态和积极的学习劲头,最终走向我们心心念念的考场,圆了自己的考研梦。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吧,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