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乙巳、丙午月书单
时光匆匆而过,眨眼就是两个月,最近都没发书单,简单罗列一下近两月的书单。

1、《时时刻刻》
从《都柏林人》开始,对意识流写作手法越来越有好感。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像是1080P的高清电影,把每个镜头都放大再放大,这种阅读体验很新奇。
这本书讲了作家伍尔夫、家庭主妇布朗夫人、编辑达洛维夫人的一天,她们分别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40年代以及90年代。时代在进步,但是人仍旧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仍旧会让人生出想要放弃生命的冲动。恰如作者所说:世界上的爱太少了。
有时候在这个匮乏的世界,坚持活下去的人都是人生的勇士。
同名电影很有名,虽然我还没看,但是我猜一定很好看。

2、《心》
被很多人安利过夏目漱石,遂找来一读。
这本书里面收录了两篇文章,分别是作者几乎最出名的《心》以及《小少爷》。
每个人的喜好皆不相同,《心》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看的时候心拧成了麻花,怎么会有这么纠结的人。喜欢就大声说喜欢,不喜欢就说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喜欢的人抢走,就大吵一架就好了,干什么分分钟切腹自杀。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但是故事实在说不上喜欢。
《小少爷》还好,里面主人公对幼年阿嬷的感情非常真挚,不过不太喜欢主人公趾高气昂的价值观,莫名的自信。
对这个作者没有更多的期待了,还买了《我是猫》,总还是要读完。

3、《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瞧,这才是风流》
被微信读书推荐了,这本书类似于戏说、笑说,不是非常严肃的古诗词解读,看起来非常有高考语文作文的质感。
因为不够严肃,不知道里面是不是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是这些诗人的能量太强了,竟然穿越千百年,被这样戏说还是会轻易打动读者的心。
比如里面的韩愈、柳宗元,他们的故事读起来都非常动人,坎坷的,斗争的,不肯屈服的一生。小的时候不太明白贝多芬到底感人在哪儿,《老人与海》究竟有什么值得人称赞的,越长越才明白,坚持不肯向命运屈服的人究竟有多伟大。

4、《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戴建业老师是B站上面比较有名气的一位老师,他讲解的知识既生动又形象,而且总是笑吟吟的,让人觉得亲和力极强。
这本书主要讲了李白和杜甫这两座唐诗无法逾越的高峰,结合他们的生平剖析不同时期的诗作。我最爱的诗人,迄今为止仍然是李太白,有一天在反复想为什么有的人连劝酒诗都可以写的这么顺畅潇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大概真的是天上的仙人下凡吧!

5、《一间自己的房间》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这本书有10万字,非常推荐女性朋友读一读。
全文综述有两个观点:1.女性要经济独立;2.女性要有自己的房产。最近的一些见闻让我觉得一定一定一定不要放弃自己的事业。伍尔夫意识流的写法稍显艰涩,但是这两个观点我举双手赞成。

6、《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这本书强烈推荐!
故事讲了一个低能儿被心理学家选中进行某项提高智力的实验,智商迅速提高。男主明白了很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儿,亲人的嫌弃、同事的作弄,当他越来越聪明,亲人想要利用他,同事开始排挤他。但是实验的副作用也开始体现,最终他又变成了一个低能儿,而跟他一起被做实验的小白鼠已经被埋葬了...
我以为我不会哭,但是没想到在最后的章节还是落泪了。我想男主最勇敢的是,与命运抗争,而不是选择逃避,一死了之。世界、人性、生活真的有很多缺憾,人们的善良往往也是敷衍和自私的善良。面对人生的困境,并不是拥有高智商就能解决的。也许对于最开始那个不聪明的查理来说,拥有爱比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更加重要。
但是可悲的是:这个世界的爱这么匮乏。

7、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有认真写书评,最近也经常推荐给别人。
文笔非常动人的一本书,情节也非常具有节奏感。中间数度落泪。为其中的人物,也为自己。
其中有太多值得称赞的观点了,比如:真诚地对待自己,真诚地对待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面对不确定性的态度,面对死亡、孤独的态度。
在约翰身上学到的是放下坚强,允许自己软弱;在瑞塔身上学到的是多晚都不算晚,不要永远给自己判刑;在朱莉身上学到的是,面对最坏的情景也试着接受;
真的有太多好的观点,而且通过情节展示,生动动人。
最后,想说,心理学也能让我们安顿这颗红尘里无处安放的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8、活出生命的意义
因为《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作者种草了这本书。
看了之后,大为惊颤。
作者是一个心理学家,生生熬过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生活,奇迹般地生还。
读第一部分的时候大受震撼,恐惧、愤怒、恶心、难过各种情绪交织,让我一度想要放弃,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生活比地狱更恐怖,而这一切竟然都是人制造的,我诅咒战争,诅咒一切像恶魔一样的人类。
作者的幸存真的是一个奇迹,后续关于【意义疗法】的内容比较浅显,所以整本书更像是一本自传。
最后,向能从地狱坚持过来的作者致敬,心灵的力量有时候真的无法言喻。

9、爱的艺术
看完有一个月了,基本上还处于兴奋期。逢人就说我是弗洛姆的门徒。
这本书真的人间清醒。
社会心理学范畴,从宏观层面切入说亲密关系,解释了社畜、为什么现代人不容易有真爱,各种各样跟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非常推荐读一读。
文笔是非常浅显易懂的,没有太多专业名词的壁垒,好的大师作品从来不搞那些玄乎名词儿。
摘录一些非常棒的论点吧:
1)“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方法相同的。实际上,就我们的文化而言,大多数人所谓可爱,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2)我们的整个文化是以购买的欲望、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幸福在于观察商店橱窗的激情,在于购买一切能够付得起钱的商品,付现款或分期付款。
3)在一种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的规律,这是毫不奇怪的。
4)对于一个身居事外、孤独、没有爱的人,这更会使他惊奇和陶醉。如果这与性的吸引力和性交结合着或同时开始,那么这种突然产生亲近感的奇迹会使他们非常容易地相爱。然而,这种类型的爱很自然不能持久。当他们十分熟悉时,他们的亲密感就越来越失去神奇的个性,直到他们对立、失望和相互厌倦,扼杀了最初的激情。但是,他们在开始时并不知道这些。实际上,他们被痴恋的强烈感情所驱使,以此来互相证明他们爱的强烈感情的“狂热”,而这恰恰证明他们先前是何等的寂寞。(此部分讨论爱情为什么那么短暂)
5)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的所有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难怪没有谁来学习爱的艺术。
6)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7)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不可分的。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10、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翻译比较一般,话糙理不糙。
开篇就说,以前不工作没啥事儿,现在工作伦理说不工作这个人就是不道德。
“戒律的内容如下:即使你看不到任何(尚未得到的或不需要的)收益,你也应该继续工作。工作即正义,不工作是一种罪恶。”
总而言之:不工作可耻。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多的人被安排干没有价值的工作,不仅要忍耐这种无聊的工作,还要感恩拥有,认为996是福报。这是整个消费社会的新伦理。
赚到了钱就去消费,消费强调体验,强调新鲜感和多样性,从而产生鄙视链。
强调对抗无意义的生活的唯一手段就是消费。
原文:
所以,无聊是消费者社会特有的社会分层因素产生的心理学结果。这些因素包括:选择的自由度和丰富度、流动的自由度、消除孤立和组织时间的能力。在社会分层的心理学维度中,它或许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最痛苦的感受,也是他们最恼怒、最抗拒的感受。急于摆脱无聊或减轻无聊,是他们行为的主要动机。
然而,实现目标的难度也是巨大的。消解无聊的常规措施对穷人是可望不可即的,所有非常规的、别出心裁的措施必然又被视为非法,受到秩序维护者和法律的惩罚。荒谬的是(其实也不那么荒谬),挑战法律和秩序成为穷人最愿意用来对抗无聊的冒险,毕竟富裕的消费者相对安全的方法对他们过于遥远。在这种冒险中,期望和可承担的风险都经过了谨慎的权衡。
筛选出来穷人后,最后一击是:他能力不行,他不上进不努力,他活该。让这些穷人隐形。
原文:卢克·华康德认为,美国社会政策的目的不再是消除贫穷,而是缩小穷人(官方认定的有资格接受援助的人)的数量:“这种细微的差别很重要,就像昔日一个好的印第安人是一个死的印第安人那样,今天‘好的穷人’是隐形的穷人,他们不造成负担,没有任何要求。简而言之,就像不存在一样”
了解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这套对付底层的一套pua组合拳以后,累了就休息,少花钱追求虚荣,也要相信跨越阶级他真不是靠努力就能完成的事儿。
如张朝阳所言:别太努力了,有时候适得其反。
以上,最推荐的分别是:《爱的艺术》、《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