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得见的荣耀与看不见的苦难

2022-09-12 12:10 作者:提桶的苏坡曼  | 我要投稿

——在我小的时候,工人还是一个能进入小学生未来理想的选择。

        忽然之间,土木工程和工地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恐怖存在。从几年前工地非土木专业的提桶咨询变成了整个工地的提桶恐慌。变得是土木这个行业吗?没有,其实土木最近被批判的工作时长,恶劣环境,长期在外等,都是延续下来的,甚至现在还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那么是什么击垮了这个行业的精神支柱?

对比

土木,是一个入门容易的行业,实际的项目中,除去资本层面的运作。在工地这块,做高难度子项的利润率不一定比最简单工作来的高。尤其像中国这种有大量成熟技术工人的环境里,老板只要出钱就能招到人,压缩成本就比较容易。所以成本基本只是工人工资了,利润大部分来自于对工资的控制。这就导致了,行业是没有加薪动力的,甚至会有很大的降薪动力。

再将视线转向时间层面。土木辉煌时刻是什么时候?并不是房地产还是大基建带来的资金流入。老工人缅怀的是当年招工,大红花胸前带,乡亲们敲锣打鼓送出村。同样是远离家乡,同样是没有休假。当年是外出铁饭碗,农闲时也有收入。比在乡下种地强多了。所以结婚不愁,孩子的教育也不担心。反观现在,大家都是打工人了,而且网络的存在,交通的发展。这些以往的土木人光环全部都没了。新的光环在另外的地方。工地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农村。城市化给了工地市场,但是也让工地的根基逐渐消失。年轻人因为城市化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就业选择。独立卫浴的隔音房间,没有双休至少也有单休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的生活圈子至少能有机会邂逅爱情。工资方面,有高有低不好对比,但是工厂押一年工资的应该很少见吧。工地呢?还是慢慢吞吞的在原地蠕动。慢慢落后于时代,慢慢被年轻人所抛弃。如果排除政府干预,我估计过几年工地甚至能引进东南亚工人了。因为发达国家的工地也只有薪水比较吸引人。

发展

铁人王进喜是什么人?石油工人。准确一点: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水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他被叫铁人的时候,是钻井队队长。是石油工人。而现在呢?年轻人都想被叫个工程师吧?就不说中层领导了,刚进工地的大学生也喜欢被叫个管理层吧。既然工人在社会层面已经不是比较被称赞的名词,那么在工人居多的工地里,工厂里,还会收到社会层面的尊重吗?必然不多了。这两个地方的发展,也就存在了限制。项目经理离开了工地,有一个行政机关的科员影响力大吗?但是成为科员比成为项目经理容易太多了。所以考公热,土木凉。

看不见的

前面的对比和发展,都是年轻人向往的荣耀,是舒服的生活,养家的收入,较好的社会地位。但是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意外和苦难的。工地的存在是一个能够兜底的港湾。我当年在工地,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失意的歌手,失业的厨师,倒闭的电脑店小老板和饭馆小老板,出来给儿女赚大学学费或者房款的农民,给孩子挣医药费的家长,攒首付买房的小年轻(这是少数,多是有长辈带的)。对他们来说,工地的包吃包住,一到两年的稳定收入,能存下钱,还有比较低的入门门槛,都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对年龄的宽容度也高。电子厂是小年轻的天下,送外卖也是这些手机只会看短视频老哥所不能熟练操作的。工地给了同样被时代甩开的人一个避风的港湾。


B站我关注的up土木狗哥,好像有个视频发了某公司的工地的优秀员工表彰,各种一年不回家,放弃休假或者连续数月加班,老婆生孩子不陪伴,父母死了不回家什么的。后来被投诉下架了好像。或许这是公司觉得想要给这些人看得见的荣耀,结果却把以前看不到的苦难放了出来。虽然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些苦难,以后的优秀员工也会换成更佳光鲜的岗位。但是看不见的苦难还会继续存在,看得见的荣耀,应该是再也没有了吧。



看得见的荣耀与看不见的苦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