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022-06-01 23:4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不可分离的根本属性,物质的任何一种形态都存在于运动中。

  科学的全部成就都证明,物质世界的一切,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整个宇宙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无一不在运动着,无时不在变化发展着。就每一个物体来说,它内部的原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核外的电子不停地围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内部的中子和质子也是不断地运动和转化的。没有这些运动,就没有原子和原子核。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围绕着自己的轴心自转,同时围绕着太阳运行,太阳本身和其他恒星也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运转。没有这些运动,就没有太阳系和宇宙中千千万万的星系。每一个生物有机体,无论动植物机体或者人的身体,都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没有不断的新陈代谢这种运动,就没有任何的生物有机体。社会生活也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没有一个社会形态是永远不变的。没有社会生活、社会形态的不断运动、变化,就没有人类的历史。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不能脱离运动而存在;同样,运动也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不能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能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要陷入唯心主义。说到运动,就必须要问,是什么在运动。运动必须有运动的主体,没有任何主体的运动,是不可能存在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是认为运动的主体是非物质的,就必然要把某种精神力量看做运动的主体,这样就走到了唯心主义。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i],从而产生出自然界来。他断言,在没有自然界之前的运动,就是“太极”的运动。王阳明的弟子钱绪山[ii]认为,主观意识是宇宙的本体,运动只是意识的运动。他说:“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鬼神只此知之妙用,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散,而人只此知之精粹也。”[iii]黑格尔把世界的发展看做“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马赫主义者毕尔生[iv]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些就是唯心主义运动观的典型例子。在前一节中我们已经指出,唯心主义者所设想的那种离开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力量,在世界上是根本没有的,因此,同物质运动完全脱离的“绝对精神”的运动,也是不能设想的。精神的运动,概念的运动,是依赖于物质运动的,它是人脑这种高级物质的运动形式,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利用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宣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荒谬观点,是唯心主义反对唯物主义的一种方式。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所创立、现代的物理学唯心主义者所复活起来的“唯能论”,就起了这样的作用。“唯能论”者硬说物质转化成了某种非物质的“纯粹能量”,因而,能“代替了”物质,物质“消失了”,认为能是唯一的“世界实体”。现代“唯能论”者更利用电子和正电子可以转化为光子的发现,大肆宣传“物质变成能,物质消失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不能抹煞光子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质。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质量,正如电子具有质量,也具有能量一样,这正是表现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唯能论”者抹煞这个真理,设想有什么离开物质客体而单独存在的“纯粹的能”,这就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唯能论”者宣称能是所谓“纯粹符号”,是由意识、精神决定的,这就是暴露了他们的唯心主义面目。列宁说:“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这种意图偷运着和物质分离的思想,而这就是哲学唯心主义。”[v]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不理解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把物质归结为它的某些特殊的属性、结构或形态,认为这些属性、结构或形态是永远不变的;他们不理解物质自己的运动,把运动看做只是由外力所引起的物体的位置移动和数量增减。这就在实质上否认了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否认了运动是物质内在的根本属性,也就是离开运动去思考物质。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就会在物质以外寻找运动的源泉,就有陷入唯心主义的危险。例如在力学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寻求物质运动的最后源泉时,便得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的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但不否认物质世界中有着某种静止状态。静止状态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而是相对的,它只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承认静止状态,并不否认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东西。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这个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例如某个生物机体在它没有死亡以前,总是这个生物,资本主义制度在它没有经过革命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前,总是资本主义制度。这种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因为,生物体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资本主义制度处于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不断运动中;而且生物机体总是要死亡的,资本主义制度总是要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这里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事物的运动发展还没有使它变为另一事物以前的一种运动形态。某一物体在地面上位置没有移动,在力学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中,可是这并不妨碍这一物体参加地球的运动以及全部太阳系的运动,也完全没有妨碍组成这一物体的分子、原子的运动、变化。这里的静止状态也只是表现运动中的某一物体和某种其它物体的空间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上述这些情形都证明,事物的静止不变的状态只是相对的,只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我国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就已猜测到了这个道理。他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他否认“废然之静”[vi],即绝对的静止。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只是形而上学者的错误的幻想,在客观世界里是根本不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永恒的、绝对的物质运动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相对的静止状态。“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主要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主要条件。”[vii]物质所以表现为千千万万的不同形态,正是由于它们有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的状态。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的状态,才能区别事物,才能认识和把握千千万万的事物的具体形态,才能分别对不同事物进行具体的科学的分析研究。否则就会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无从捉摸,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例如中国的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viii]他把生和死,可和不可之间的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从而抹煞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它们之间的质的差别,得出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的结论。又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阵旋风,因此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按照他的意见,“什么也不能说”。赫拉克利特根据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却修改他老师的意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也是由于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而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泥坑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同辩证法之间毫无共同点。列宁说:“只有诡辩家才会根据一种战争可以转化为他种战争的理由,来抹煞帝国主义战争和民族战争之间的差别。辩证法曾不止一次地作过        在希腊哲学史上就有过这种情形        通向诡辩法的桥梁。但是,我们始终是辩证论者,我们同诡辩论作斗争时,所使用的手段不是根本否认任何转化的可能性,而是对某一事物及其环境和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ix]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把静止和平衡加以夸大,把相对的东西绝对化,把特殊的东西一般化,把暂时的状态永恒化,陷入了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错误思想。

  物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把物质的运动归结为只是物体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归结为机械运动一种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反对这种简单化的运动观,指出物质的运动不仅限于机械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止。”[x]根据现代科学已达到的认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可以归结为五种基本形式。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物质的运动形式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无限多样的。各门科学就是以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对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具体的分析研究,不能像机械唯物主义那样,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无限复杂的物质现象。

  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摩擦生热、生电,就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引起燃烧,物理运动又转化成了化学运动。在地球发展过程中,物质经过长期的机械的、物理的、特别是化学的作用,逐渐形成愈来愈复杂的化合物,出现了蛋白质,产生了生命的运动。由于生物长期的发展出现了类人猿,在劳动中类人猿变成了人,产生了人类社会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也就是说,运动是不能被创造或被消灭的。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物质运动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前后,能量的总数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自然科学中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恩格斯把这个定律叫做“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xi]我们在科学实验室里能够准确地测定多少热能可以转化为多少机械能、化学能、或电能等,同时可以用热能的单位去测量机械能、化学能或电能等,反之亦然。在生物运动中,我们可以计算出生物在同化和异化过程中所获得的能量和所放出的能量,并且可以用任何能量单位表现出来,通常我们是用热量单位来计算的。

  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互相交错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必然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但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决不能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因为它具有不同于低级运动形式的本质特点。例如有机体的生命运动,一刻也不能离开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然而,认识了生命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并不等于了解了生命本身。要了解生命的本质,必须把握生命运动形式所特有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性,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等。这些运动形式,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过程。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物质世界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运动一种形式,显然是完全错误的。现代的反动资产阶级的哲学和社会学,如新实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等,都是把社会这种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生物的运动形式,例如新实在主义者霍尔特[xii]就认为,引起阶级斗争的原因在于人们的生理情况和心理素质不同。这是形而上学的,并且是唯心主义的。


注:

[i] 参阅《语类》、《周子全书朱子注》。

[ii] 钱德洪,人称绪山先生,明代思想家。读者注。

[iii]《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清代黄宗羲编撰,读者注。

[iv] 英国马赫主义者,1857-1936。读者注。

[v]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载《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83页。

[vi]《思问录》,内篇。

[vii]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6页。

[viii]《庄子·齐物》。

[ix]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载《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2-303页。

[x]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6页。

[xi]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9页。

[xii] 1910年,佩里、蒙塔古、霍尔特、马尔文、斯波尔丁、皮特金等 6位美国哲学家联合发表《六个实在论者的纲领和第一篇宣言》,提出了实在论哲学的基本原则。读者注。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