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
生活中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做不到的例子太多了,我确定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知道应该锻炼身体,就是坚持不住;知道应该多看点书,就是不想看;知道许多道理,就是没有办法亲身做到;知道这样做不利于学习,就是控制不住要这么做…… 我们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天真的认为我们“知道”的事情,就应该“做到”,做不到就是不对的。经常听到一句话:“你明明知道是这样,为什么还这么做?”其实,这真不怪我们,从“知道”到“做到”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知道”和“做到”之间有时隔着千山万水,有时又是触手可及。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道”是逻辑思维完成的,而“做到”需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一起完成。所以“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 有人说:“知道”做不到,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相信我们“知道”的。 还有人说:“知道”做不到,是因为只是头脑知道了,并没有亲身参与其中,没有身体参与的经验,就不算真正的“知道”。 我觉得最重要的“知道”就是对自己的“知道”,不管你知道多少道理,懂得多少知识,如果不能跟自己的需要、感受、动机和愿望产生连接,那些“知道”永远与你无关。 这些“知道”储存在大脑里不仅占据内存,还影响带速,根本谈不上“做到”。 我们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困扰着就是因为自己的懒惰,也知道正确的干预方向和一些干预方法,但仍旧深陷其中,没有获得预期当中的效果,为什么呢?原因大概有如下三点: 第一,当我们分心时,根本顾不上什么正确的干预方向、干预方法,只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自己放纵够了,才想起自己刚才应该怎么做。但这时想起来还有什么用呢? 有时我们会叮嘱自己,等下次一定记得按照计划执行。可惜,这样的叮嘱或者决心派不上什么用场,这个“下次”真的每次都是下次。“下次”的次数多了,正确的应对方式也就被渐渐放弃了,情况还是得不到干预。 第二,知道得还不全面,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这里有个很形象的类比,那就是学游泳。我们可以在岸上练好泳姿,知道摆臂、摆腿、呼吸等如何协调,仿佛知道怎么游了,但一旦下水,照样胡乱扑腾、迅速沉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忽略了涉及游泳的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水。我们的身体根本不了解水,谈何游泳呢? 我们知道了正确的方法,但知道在什么时机使用吗?知道应包括哪些内容吗?知道什么时候必须坚持到底吗?这里只是仅仅列出了火候问题。 第三,人都是有惰性的,而且,这种惰性比我们自己所想的还要大。以女生减肥为例,身体真的较胖,口号也喊得震天响,但完全靠自己持之以恒地坚持数月节食与锻炼来减肥的,有几人?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要知道,每天都可以用秤、用消耗的卡路里来评估减肥的成效,在激励效果如此明显、直接的情况下尚且有如此惰性,更何况要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呢? 可能,这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吧。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意思——路虽然远,你坚持走下去,一定能到达终点;事情虽然难,你努力去做,一定能够完成。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话出自《荀子·修身》,是荀子著作的儒家经典之一。 但这句话其实被改过,它的原句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路再近,你不走,路不会自己到。事情再简单,你不去做,它不会自己完成。” 我们一起听一个故事吧: 有一次美国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中国给企业管理人员讲课。听完课,很多人却感到大失所望。 他们问杰克·韦尔奇:“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基本上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杰克·韦尔奇回答:“那是因为你们只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知道的几个进阶层级: 第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知道自己知道。 最短的距离是从手到嘴,最长的距离是说到做到。 你只要行动起来,不抱怨,不懒惰,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很难,确实很难。 太容易的路,往往不能带我们走到我们想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