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申请】从一年制硕士到RA到港中文全奖PhD的非典型申请经验分享 | Needle 博士申


申请时间线:
2021.3-5 套瓷
2021.8 毕业
2021.9 RA开始
2022.1.31 口头offer
2022.3.16 offer
感谢庄庄的邀请,先说下我的非典型申请经历,211本19级毕业,defer了一年offer,做了两段很长的实习,读了不少书,看了很多讲座,主要是城市理论和城市大数据方面的,多方面收集了各种信息坚定了读博的想法,我到现在也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慢下来想清楚了很多事。
读博的想法其实是在申请硕士的时候就开始有萌芽的,一方面源于在申请准备的过程中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更偏向城市规划方面的科研项目,个人觉得对于非常偏好理性思维的我来说更大尺度的和新技术结合的定量城市分析的构建方式比起风景园林更吸引我,另一方面在申请的过程中做了一两个更偏向城市尺度的设计项目(感谢庄庄当时的指导),对于这种evidence based research到design的工作流非常着迷。但是当时这也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想法,不过也抱着这样的小小梦想,选校的时候其实有做多方面的考量,最终决定来中大读研也是因为觉得想在中大读博士,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未来的老板接触磨合。
20-21 CUHK Msc,遇到了未来的两位老板,两位老板分别是第一二学期的设计课tutor以及毕业论文的导师。其实始终觉得中大的城市设计项目有些被低估了,两位老板真的投入了很多心血,是一个把place making和evidence based urban analytic结合的项目,兼顾了社会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一年的体验真的非常好。最后也以自己满意的成绩研究生毕业了,还拿了一个香港本领域的outstanding performance student award。

由于读研的时候其实是抱着很明确的想读博的想法的,所以这一年真的是从开学就被塞得满满的,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如何兼顾高gpa和丰富科研经验给申请加筹码。个人的经验是第一学期首先要把课上好设计做好,同时广泛地,不间断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经典文献和最前沿文献,也可以在一些理论课的essay中针对特定的科研兴趣进行写作,让教授感受到自己的真诚。
真正开始陶瓷是从第二学期开始,第一学期的成绩不错,再加上自己的科研兴趣点已经基本明确了,结合理论课的essay转投了一个小会议摘要被接收了,这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初步准备好了,就开始和教授们正式地表示自己读博的兴趣。这个过程中其实会经历很多身心俱疲的时刻,比如感受到老师在端水摸不清他们的想法,或者有些意向的老师认为方向不合适或者根本没回复。我的经验是在把能做到的每件小事做完之前不用过多去考虑最终的结果,于是等待的过程中就继续把另一门理论课上的大作业essay修改成期刊论文并投出,同时开始思考怎么把现在的成果和未来的研究连成一条故事线,让老师们觉得更make sense,同时把这个故事线写成了我的research proposal的框架草稿,又找教授谈了一次,这次感觉教授的态度就更积极些了。另外,thesis的写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自己的基础科研能力的机会,在开始写thesis前已经有了proposal的框架,所以thesis就选择了相关的主题和研究方法,相比班里的其他同学我的题目其实是很具体的,主要是探讨了测度用地混合的新方法(Mixed Use Index),以及其中的sub-indicators如何影响街道活力。当时我的thesis拿到了A,毕业后这篇论文在老板的指导下经过修改后投到了一个SJR Q1的期刊,现在还在返修中。这应该算是个我的申请的转折点,也是在那时候敲定了留在学校做一年RA的具体细节。


毕业后留在CU给小老板当RA,期间攒了两三个发表的小成果。同时开始准备PhD申请的材料,撰写研究计划书,个人陈述,修改CV,联系了本科和研究生的老师写推荐信。RA的经历个人认为帮助很大,不光在做科研的思维上真正地入了门,也培养了平衡工作和生活和多线程工作的能力,也走了很多弯路不过最终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能保证效率的一整套工作流。老板经常说这其实是我informal PhD的第一年,总的来说就是个互相考察的好机会,也是个为了正式的博士学习做好准备的好时机。在和两位老板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比较坚定想要继续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了,对我来说能在一个信任舒适,方向契合,研究室的师兄师姐人超好的近似乌托邦的环境里工作非常难得,其珍贵程度远远大于去到一个更高level但环境完全陌生的实验室。另外,做RA的时间里可以多和同组的师兄师姐交流,有可能会激发一些新想法一起写新文章~


拿到offer前经历了一个学院内的面试和另一个跨专业培养的实验室的委员会面试,总的来说就是要多说话,表达出自己的科研热情,不要惜字如金,教授们也会针对proposal问很多细节上实施上的问题,要提前想一些相关可能被问到的点,当然有些问题回答不上来也没关系,可以和教授们一起讨论一下,总的来说不要紧张的太明显就好。
最终拿到的是带PGS的全奖offer,大部分申请香港博士的同学都拿到的是这个档的奖学金,一个月是18025港币,极其优秀的同学可能会拿到每月接近三万的HKPFS奖学金,不过不是每年都有,理工科相对更多。

申请过程中也经常感觉到焦虑,不过总体来说没有受到情绪的太多影响,申请博士的过程中的轻微焦虑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push我赶快行动,做好细化过的每一个任务来缓解掉当下的焦虑,与情绪相处是个长期议题,要一直学习探索下去。
限于篇幅不能在这里详细说明博士申请需要的材料的具体要求和关键点,希望未来有机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