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

2021-07-25 18:44 作者:永远的韩梅梅  | 我要投稿

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华人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

回顾一下影像历史,看看好莱坞眼中的几类华人形象。

1.邪恶大Boss与其麻木无知的爪牙

FMZ——集天下邪恶之大成者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英国小说家创作了著名的大反派——FMZ,这个集西方所有"恐惧、憎恶"想象于一体的终极Boss。

自20世纪初,该系列侦探小说诞生开始,FMZ的故事,就多次被搬上大银幕。

1932年的《FMZ的面具》中,FMZ是个一心想恢复蒙古帝国疆域、奴役欧洲人的满清王族。他心肠歹毒,手段毒辣。片中FMZ与其女儿,皆由白人演员扮演。为了重现西方人头脑中的"邪恶面孔",FMZ的妆容十分丑陋,举止行为等更是让人恐惧与厌恶。

1960年代,英国著名演员克里斯托弗·李在多部电影中扮演FMZ,华裔女星周采芹扮演其女儿。此版的FMZ依旧毒计频施,意图推翻白人世界,并统治世界。

然而,无论FMZ有多么周密巧妙的计划,最终总会被白人警探丹斯密斯所破坏。虽然每次的阴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FMZ却总能金蝉脱壳,轻易的逃脱抓捕与制裁。即使有几部结尾时"疑似死亡",但下一部电影上映,他又会卷土重来。

FMZ永远逍遥法外,他就潜伏在你的周围,将"恐惧"时刻悬在观众心头,这种故事设计,给这个人物带来了一种恐怖与未知的魔力。欧美观众十分受用,因此影片一拍再拍。

与其类似,法国人笔下的千面人方托马斯,也是侦探小说的著名反派,集神秘、邪恶于一身。他那出神入化的易容术,让想要抓捕他的警探们防不胜防,被他戏弄的团团转。观众们却极其喜欢这个经典反派,电影拍了一部又一部。

这些长盛不衰的大反派,必有某些共性,才能让观众念念不忘,愿意购票走进影院。

漫威旗下的著名大反派“满大人”,诞生之初就深受FMZ的影响。不过随着漫威的编剧,他逐渐演化成了新的经典反派。

2.充满东方智慧的华人神探

侦探小说流行的年代,除邪恶大反派外,还有一批正面的华人神探形象。

东方神探——狄仁杰

首当其冲的就是:著名汉学家高罗佩与他创作的《大唐狄公案》,它让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古老而神秘的东方——中国,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神探——狄仁杰。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既有中国传统公案小说的"皮",又有西方推理小说的"魂"。传统公案小说,着重对犯罪人进行心理攻克,或察言观色,或用诈术,且常伴有鬼神显灵之说(如:包公案中的乌盆案)。

高罗佩则采用了传统公案的叙述模式,但破案过程则用的西方推理小说手法。其笔下的狄公,心思缜密、头脑精明,办案重证据链、重逻辑链,推理得出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绝不妄断案情,屈打成招。待水落石出之时,若犯人依旧狡辩、拒不认罪,才重刑威慑。

高罗佩创作的神探狄仁杰在西方广为人知,被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1969年英国拍摄了"狄仁杰探案"系列剧,主要角色都由白人扮演,狄公的造型倒有几分神似包公。1972年美国拍摄了电影《狄仁杰之朝云观》,质量不佳。

檀香山神探——查理陈

“FMZ”同一时期,还有一位正面的华裔侦探形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查理。

陈查理(Charlie Chan)是美国小说作家创作的华裔侦探形象,他在夏威夷的檀香山警署任职,为人和蔼可亲,经常用错语法,喜欢引用东方哲理名言。他的几个儿子,都想在其面前展露自己的侦探天赋,却每每沦为笑柄。

在美国,华人神探陈查理,曾经在风靡一时,在上个世界三、四十年代,拍摄过三十多部电影,主要有两位白人演员扮演。

现实中真有一位华人神探:

李昌钰,刑事鉴识专家,参与过美国多起重大案件:肯尼迪总统被杀案、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辛普森杀妻案、克林顿桃色案等。特别是克林顿桃色案,就是他带队从莱温斯基裙子上的精斑入手,通过DNA检验,戳穿了克林顿的谎言。

影视公司本想请他来指导+主演,拍摄一部系列剧,但因李昌钰专业性太强,将剧本中不合理之处纷纷毙掉,最终公司决定干脆拍成了纪录片——李昌钰博士之蛛丝马迹。

3.写实主义文学中的华人形象

大地三部曲——上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的白描画卷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十分了解。她的小说《大地》,讲述中国乡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一经发表迅速成为全美畅销书,并在1932年凭借其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1938年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后,她又写了《儿子》、《分家》,组成"大地三部曲",在西方广为流传。其笔下中国农民王龙的形象,也随之被推向的全世界。在近现代,是赛珍珠的小说与其衍生作品(舞台剧、影视作品等),让普通西方民众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农民的形象。

1937年"大地"被搬上大银幕,虽然主要角色皆由白人出演,但导演却十分用心。他们在加州租下了五百英亩土地,修建中国道路,种上中国庄家,建起中国农舍,还打了一口中国水井。连演员坐的椅子、穿的衣服都似乎从中国运来,剧组还运来了两头中国黄牛。可谓是最大程度上还原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原貌。

唯一让人感觉不太适应的是脸型完全不同的西方面孔:高鼻梁,蓝眼睛,说着英语,却演着最具中国乡土味的农民故事。

不可否认,该小说是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下,观察中国社会。针对某些影响国家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等),作者的观点与我们主流的历史观不太一致。此外,虽没有故意丑化中国农民的意图,但其笔下对一些人物的刻画,还是让国人心生不悦。或许同样的事情,一个中国作家写出来,会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苏丝黄的世界——西方文人笔下最富魅力的东方女性

原为英国作家创作的爱情小说,一出版立刻成为畅销小说,被改编成舞台剧、音乐剧在英美巡演,最终于1960年被拍成电影,由华裔美女关南施主演。

该作品讲述的是:西方男人与东方美女的跨种族、跨地域、跨文化的爱情故事。但此类作品中,东方美女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她们纯真善良,却又爱慕虚荣。西方男性也是从从最初的猎艳心态,到真心爱上对方。可以看作是东方旗袍版的《风月俏佳人》。细看之下,还是有浓烈的白人精英主义的味道。

4.武侠片、功夫片重塑的华人形象——人人都是武术高手

60年代中后期,邵氏武侠片开始走出亚洲、进入欧美。70年代初,李小龙的功夫片火遍全球。70年代末,成龙以功夫喜剧片开始初露头角,其后以玩命特技为卖点的成龙电影,在东洋、西洋、南洋多点开花。

在一大票功夫明星的带动下,功夫片热潮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港片强势地将武侠、功夫文化,反向输出到欧美地区,一改西方人多年对华人的刻板印象,甚至有些矫枉过正,西方人一度以为在中国:人人会武术,个个是高手。

新一代欧美影人深受港片影响,大导演昆汀就是一个例子。在他的电影《杀死比尔2》中就致敬了邵氏老片,让乌玛瑟曼到中国跟白眉道长学习咏春寸劲与其绝招"五雷穿心掌"。白眉道人是邵氏武侠片常出现的高手,但多是反派。此外,片中徒弟在师傅的戏弄下艰苦学艺,由此来描绘学武的艰难,以及适当融入喜剧元素,亦是港片的一贯套路。

真人快打——西方人YY出的东方文化

没有什么比"真人快打"系列游戏,更能体现出欧美人对东方武侠文化的臆想。这个游戏将欧美人头脑中的中国武侠、日本忍者等诸多东方元素汇集到一个锅里,一通乱炖,最后意外的打造成一个不中不洋、不东不西的异类魔幻东方世界。在这里,人间守护者雷神,人类中坚力量少林寺(武僧刘康、空佬等),神秘组织训练出的忍者(蝎子与死对头绝对零度等),一起对抗意图入侵的恶魔,守护者人界。

"真人快打"由一款以东方武术为卖点的血腥格斗游戏,已经演变成一个娱乐文化的大IP。它曾被改编成电影《魔宫帝国》系列,但不很成功。如今,又有影视公司准备重新翻拍。

昆宝出拳——恶搞型功夫喜剧

影人史蒂夫·奥依戴柯克也是一名邵氏武侠迷,他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制片,以"票友"的心态,制作了这部低成本同人作品。他用老武侠片《虎鹤双形》做素材,将原来的故事打碎,融入自己扮演的昆宝这个新人物,改编成一个全新的故事。影片中极其恶搞的"昆宝与奶牛大战"的片段,曾经是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搞笑视频。

李小龙传奇——好莱坞眼中的李小龙

根据李小龙妻子写的《布鲁斯·李:只有我才了解的男人》改编而成,由好莱坞著名华裔动作影星贾森·李出演李小龙。

【寄语】

西方人,从对东方征服者的恐惧,到对马可波罗笔下,那遍地黄金的文明古国的崇拜与向往。再到到近代工业文明崛起后,反过头来,俯视甚至蔑视落后衰落的东方古国。

现如今,随着新中国的强势崛起,东西方频繁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国人走进西方,西方人来到中国,大大加深了双方的了解。这也反映在新时代的影视作品之内,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影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虽然,至今依旧有种族主义的噪音。但更开放、更平等的世界人民大交融的趋势,不可逆,也不可阻挡。

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