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为啥越拍越烂?
大家好,肥良啊。
前几天我看到了个爆料,说的是《中餐厅》第七季拍摄的过程中,节目组出现了“差别对待”的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中餐厅》节目组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录制节目时,对中国人大加阻拦、恶言相向,而对外国人却通通放行。
嘴里还不干净,大骂国人素质差:
我看完新闻后愣了一下,心里五味杂陈,就像见到好久没见的故人一样,心里想:
“草,它怎么还在拍?”
利益相关,我可不是在尬黑中餐厅哦。
曾几何时,咱也曾经是《中餐厅》的狂热粉丝。
我们从五年前的2018年,也就是《中餐厅》第二季开始,就一直在写它们。
从菜式到嘉宾,从嘉宾到争议事件,哪次没有咱们的身影?
有些小编甚至都已经离职了,只有我还在坚持,令人感叹。
《中餐厅》从第一季到第六季,豆瓣评分稳步下滑,最后稳定在4-5分这个区间。
评分人数更是断崖式下滑,从第一季有4w人看过,1w短评:
到第六季只有3k人看过,2k短评,可以说《中餐厅》与自己相比,退步都是很明显的。
就连我们这么铁杆的粉丝,后面就再也没有写过任何有关《中餐厅》的文章。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好看了呗。
但是不好看的点在哪?为啥会变得不好看?
我觉得这个还是值得说道说道的。
《中餐厅》主打的旗号,是一帮明星在海外开中餐厅,宗旨是通过做菜来弘扬中华美食文化。
因此我们能看到第一季的赵薇和张亮等人,虽然不是专业的厨师,但做出来的菜依然色香味俱全。
由于人在异国,也许这些明星在国内也许家喻户晓,但到了国外也只不过是路人一个。
为了营业额,他们不得不外出招揽生意,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还要应付各种突发状况。
而他们也的的确确做到“把中餐推向国外”,的确有不少外国人光顾了中餐厅,尝试了中餐。
还能唤起海外游子的相思之苦,节目的深度一下子上来了:
可以说当时的《中餐厅》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比较真实接地气的。
一档综合了明星做菜+模拟经营+国外风土人情等优点于一身的综艺,在当时是很吃香的。
这也为后续拍了7季奠定了基础。
然而一季一季下来,大伙发现:
上面提到的优点,居然消失殆尽了。
首先,国外的风土人情,没了。
由于疫情等原因,《中餐厅》最近几季都选择将餐厅开在国内,这就丢掉了节目原本“将中餐推向国外”的高立意。
甚至与《中餐厅》这个标题都背道而驰——
难道在国内,你还要给咱们讲中国文化和推广中国菜吗?
其次,将餐厅开在国内,还把原本紧张的“模拟经营”也弄没了。
因为大家都认识这些明星,哪怕餐厅的价格再高,也不愁没人来光顾。
明星们自然就不需要为营业额发愁,节目就又少了一层看点。
相比前几季在国外开餐厅时的精打细算,《中餐厅》开到第6季,根本不会有人担心餐厅会赚不到钱。
所以每天晚上揭晓营业额的时候,观众非但不会期待和兴奋,反而会觉得她们从最后一位开始报数是在故弄玄虚。
而得知营业额每创新高时的开心,也更像是艺人们的自嗨。
其实《中餐厅》拍到第四季就结束的话,节目口碑应该会比现在好很多,可惜了。
如果说疫情属于不可抗力的话,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赤裸裸的人为原因了。
因为观众们最想看的“明星做菜”环节,也没了。
为啥?因为第四季后来的嘉宾,居然连菜都不会做…
问题集中爆发在第五季,这一季简直是厨房小白聚在一起玩过家家。
连最简单的拍黄瓜,也要网上搜菜谱去做:
黄晓明问华为二公主姚安娜会不会做饭,得到的答复是:
“我可以保证大家不进医院。”
黄晓明问周也会不会做饭,得到的回答是:
“也不能说完全不会,也不能说特别会……”
黄晓明:“我也差不多。”
——
黄晓明问丁真:“你会做饭吗?”
丁真:“还不知道。”
…
哦对了,别忘了还有姚安娜把葱当韭菜的名场面。
给还在看节目的网友一些小小的阶级震撼:
啊不是,你们是不是走错节目了,你们要不要看看这个节目的名字叫什么,不会做饭你开什么中餐厅呢??
黄晓明更是重量级,已经来了4季中餐厅了,厨艺依然毫无长进,简直是来了个寂寞。
还不如去《向往的生活》里,让何老师和黄老师给你们做菜,你们摸摸鱼捡捡叶子就行啦。
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组请来的专业厨师,本该是明星们的“救命稻草”,因为他们不仅有一手好厨艺,还明白如何运营一家餐厅。
然而从晓明哥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开始,明星和素人厨师之间的矛盾,似乎一直不可调和。
《中餐厅》第六季,节目组请来了不怎么上综艺的宝藏女星殷桃。
本来指望她能带动节目的一波热度,没想到她在节目里频繁和厨师产生争执:
节目里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粗重活不干不说,3期节目换了6套衣服,耳环、项链、手链不重样,让人不禁以为她是来度假的:
综上所述,《中餐厅》后面这几季,可以说完全把节目原本的优点败光了。
明星做菜,没有;
模拟经营,看不到;
国外风土人情,不存在。
这不越拍越烂才怪了。
现在中餐厅第七季又出了个“区别对待”的幺蛾子,未播先翻车,后续如何还是未知数。
节目组听咱一句劝,你们实在是不会拍节目,那就别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