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社】新西兰的战争
搬运自微信公众号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487号:新西兰的战争(1820年-1872年)-The New Zealand Wars 1820-1872。原作者Ian Knight, 绘图Raffaele Ruggeri。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殖民地化之前的战争
A1:防守一处毛利人堡垒(Pa)的武士
近距离作战是相当残忍的,其中包括了一组猛烈而短暂的仪式性挑战,比如凶狠夸张的面部表情展示。图中这名武士拥有相对简单的面部刺青,同时同心圆依波次展开的一道道螺纹状纹饰覆盖住了后臀部;他脖子上挂的是绿岩雕刻的提基(tiki,波利尼西亚神话中的人类始祖,译者注)像,上面带有贝壳装饰的细节。他的服装是一条maro——一种黑色亚麻编绳制成的围裙,而他手中挥舞的是一只硬木制的“矛”(taiha)。
A2:裸体武士
在殖民化以前的时代,许多毛利人是裸体参加战斗的,这即是为了便于行动也是为了展露身上表示他们勇敢精神的纹身。这些男子们展示着自己在臀部的纹身(rape)以及在大腿上的竖向和斜向花纹图案。随着与白人的接触日渐增多,裸体战斗的方式逐渐式微,但很多武士仍然保留这一传统直到土地战争(the Land Wars)的结束。图中人物的武器同样也是“矛”(taiha),图中它带有红色鹦鹉羽毛与白色狗毛制成的矛箍来显示人物的高阶地位。
A3:酋长(Ariki)
这位中年毛利酋长拥有最丰富的面部刺青和上好的绿岩制成的耳垂饰物。单肩批的狗皮斗篷披在带有花纹边缘装饰的一身亚麻布斗篷的外面。上来帮助人物A1的他手持的是毛利人价值最昂贵的近战武器——绿岩制成的mere pounamu。

B:“滑膛枪”战争和“旗杆”战争,19世纪20年代-40年代
B1:酋长(Ariki)
可能正在部署他的年轻武士们进行一次伏击战的这名毛利酋长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面部刺青,垂耳鸦的羽毛装饰在他的头上。他手持一只被称为tewhateka的东西,随风颤动的羽毛束可以反光,所以这是一种可以在近距离战斗中用作信号指挥的物品。他在边缘带有装饰图案的亚麻斗篷外面单肩批着一条代表声望的亚麻斗篷,其表面完全被几维鸟的羽毛覆盖。两耳上的装饰品由一半涂成红色的鲨鱼牙齿加上从欧洲人手中贸易买来的黑色丝带制成。
B2:青年武士
这名年轻人身上没有证明自己等级和勇武的标志。他拥有一把战斧(kakauroa),这是用一只贸易来的铁制斧头安装在一根当地制造的长手柄上的武器。他腰上围得亚麻编的长裙上装饰着深色珠串制成的垂穗。
B3:拿滑膛枪的武士
这名年长些的武士拥有一支“棕贝丝”滑膛燧发枪,它的枪托上带有毛利人典型的复杂刻纹装饰。他将他的弹药——只是装在扭成的纸包里的简单火药和子弹或是弹丸——装在两只本地制造的“弹药盒”(采用皮制盒盖和套孔锁别设计)里,另外额外的火药装在有雕刻装饰的鲸鱼骨制火药筒里。他的服装是一条亚麻布裙子(piupiu),一条塔杜瓦(tatua)腰带里掖着一把战斧(patiti),这种斧子采用贸易得来的铁制斧头和带有雕刻装饰的鲸鱼骨斧柄。

C:英军,1845年
C1:民兵
这些人物展现了丛林行军中的一次小憩。最早在新西兰的殖民据点中建立起来的民兵部队装备了第58团的武器和装备。他们穿长袖衬衫而不是夹克,不过他们得到了摘掉了数字徽章的1829年版军便帽和带有红色裤线贴边的颜色非常深的灰色裤子。图中这名农夫装备了一只1842年版的带背带的弹药盒以搭配他的撞针激发滑膛枪,它还拥有轻便的野战装备,但是没有配备刺刀带。
C2:列兵,第58团,行军序列着装
士兵的野战服装以该团的居普良·布里奇(Cyprian Bridge)少校的一幅水彩素描为基础绘制。他的“猪肉馅饼”状军便帽的帽带采用第58团的黑色面饰色,上面带着该团的黄铜色数字徽章。他穿采用该团面饰色的红色紧身夹克和冬季制式裤子,配备1850年版装备。大多数部队在行军时并不背不太常见的背包,他们将大衣和毯子卷起绑紧通过背包带背在身后。目击者的证词强调了在丛林中的长行军造成的制服和靴子的严重磨损。
C3:尉官,第58团
军官的军便帽采用锐角型帽舌,数字“58”被绣在带有一只橡叶图案的黑色帽带(供所有非“皇家的”英格兰线步兵团使用)上。军官对应使用的紧身上衣采用上好的猩红色布料制作,并配有尖头开口的袖子和黄铜色的肩章。他的裤子上用窄条红色裤线带替代了裤线贴边装饰。他携带1822年版的步兵军官军刀,带挂钩的刀鞘与一条白色的肩带连接,肩带上配镀金色的团的“胸板”;肩带通过一条深红色长条丝网制成的军官版宽腰带固定住,腰带头打结垂在腰左侧。另外他还为自己准备了一只士兵版的背包。

D:英军,19世纪60年代
D1:列兵,皇家炮兵,1863年
和大多数其他兵种一样,在“第二次毛利战争”期间,皇家炮兵也使用蓝色上衣、采用黄色帽带和纽扣的自己兵团专有的军便帽以及深黑色裤子(对于皇家炮兵来说,它带有宽条的红色裤带)。由于在新西兰缺少骑兵正规军,皇家炮兵分遣队作为骑兵骑马参加行动。他们将自己的军刀鞘固定在马鞍上而不是自己的军刀腰带上,另外他们的武器还有左轮手枪和卡宾枪。这名系军刀腰带的炮手以不骑马的状态参加了对朗伊里里(Rangiriri)的一处毛利人堡垒的突击;他手持一只亚当斯式左轮手枪以及一把类似短剑形状的邓达斯(Dundas)式炮兵版军刀。
D2:列兵,第12团
这是19世纪60年代在新西兰的英帝国步兵的典型野战着装:一顶带黄铜色团的数字番号徽章的深蓝色的“猪肉馅饼”军便帽、一件深蓝色的上衣和一条带红色裤带的“牛津交织呢”裤子(图中它的裤脚掖在袜子里)。图中几乎被野战配备掩盖住的装备是和D1人物相同的基本型。带撞针帽盒的单一一条斜背背带连接着位于右后臀部的主弹药盒,带有步兵圆形扣别的1854年版腰带右前方位置是一只1859年版“消耗”盒,另外带挂钩的刀鞘里装他的刺刀。大衣经常包裹住士兵的小型物品,然后卷成一卷并绑起绕过肩头斜背在身上,从而让他们的形象更显笨拙(参见图D3),如图所示,毯子也会以同样方式携带。
D3:尉官,第65团
别具特色的1855年版军官用军便帽采用较矮的黑色帽墙、更僵硬的帽型、平而呈“方形”的帽舌以及深蓝色的帽顶,帽顶中心是被花型黑色编纹环带环绕起来的半球形帽轴;另外帽子上通常绣着团的数字番号。虽然一些团倾向于使用一种巡逻夹克,但这名军官穿的是和他的士兵们一样的一种类似于套头工作服的制服。他的军刀腰带藏在上衣的下面,左轮手枪的手枪套挂在左腋下相当高的位置。他斜背着卷起的铁灰色大衣,大衣袖子绕在身前绑在一起。

E:豪豪教(PAI-MARIRE)运动,19世纪60年代
E1:毛利武士,约1865年65
这位为豪豪运动战斗的武士穿戴典型的过渡期服饰——一种传统毛利人和欧洲人服装元素的组合。他并没有刺青,但却以自己的一把新西兰白种人风格的小胡子为荣;一些毛利人蓄大胡子,那是维多利亚时代移民者的一种风格。围在他腰间的是从欧洲人手中贸易来的毯子,肩头斜披着防水的亚麻斗篷使得右手腾了出来。他的武器是一支撞针激发的tupara双管猎枪,这是这一时期毛利人钟爱的一种武器,因为在丛林中的近距离战斗中它具有致命的威力。
E2:毛利女武士
到了整个19世纪,许多毛利女性仍然在下唇和下巴上刺青。这名女子的高等身份通过她的纹身、头发上的垂耳鸦羽毛、耳朵和脖子上的装饰品和一块负有盛名的新西兰绿玉石(merepounamu)来体现。她的穿着中混合了欧洲人的服装——一件上好的亚麻布斗篷,它被绑在腋窝之下。另外她还拥有一支tupara双管猎枪。
E3:飘扬着蒂·库梯(Te Kooti)的“鞭子”(tewhepu)旗的Niu旗杆
这些旗杆按照欧洲船只的桅杆样式仿制并围上一圈围栏,它成为了豪豪教仪式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而旗帜在他们举行庆典舞蹈时飘扬。图中这面飘扬在旗杆顶端的旗帜是蒂·库梯(Te Kooti)的“长鞭”旗,大概尺寸为52英尺x4英尺(15.85米x1.25米),旗面上带有包括新月、十字、山、被一支箭刺穿的心脏和一枚六角星在内的图案。另外三面带有象征性图案的战旗飘扬在连接桅顶横杆的绳索上。桅顶横杆的末端被雕刻成了张开的手。
E4:毛利人的旗帜
所有这些例子都被记录过,虽然它们的尺寸不一定能确定。
E4a:10英尺x3英尺6英寸(3米x1.1米)。
E4b:30英尺x15英尺(9米x4.5米)。
E4c:8英寸6英寸x5英寸6英寸(2.6米x1.7米)。
E4d和E4e:尺寸未知。
E4f:7英尺6英寸x3英尺6英寸(2.3米x1米)。

F:林地游骑兵,19世纪60年代
F1:范·坦普斯基(von Tempsky)少校
作为最著名的游骑兵军官,弗雷德里克·古斯塔夫·冯·坦普斯基在该部队实用的深蓝色战斗服上增加了许多惹眼的附件。他装腔作势地穿着一件宽领的深蓝灰色“宽大衬衫”,带蛇形腰带扣别的骑兵腰带上固定一把1797年版马刀。虽然大部分志愿兵军官们携带的是英国人的亚当斯式左轮手枪,但坦普斯基这位参加过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的老手还是鼓励他的手下们携带一把柯尔特海军版六发装左轮手枪作为替代。另外他还为自己装备了一只装在斜背的小盒子里的小望远镜以及一把博伊刀(Bowie knife)。
F2:列兵,林地游骑兵
这名志愿兵穿戴典型的深蓝色军便帽、衬衫和裤子;照片和水彩素描提示我们制服会很快且程度不一的褪色并且被长时间穿着,裤子则可能呈现出发灰的色调。这名游骑兵拥有一只传统式样的弹药盒,盒盖上带有“FR”(林地游骑兵的缩写)字样并通过一条棕色背带斜背在身上。游骑兵们倾向于使用后膛装弹的Calisher& Terry卡宾枪,在丛林中,相比长管的军用步枪它装弹更容易。这种枪通过复杂的三联动枪栓操作,并且一直需要一只卷药纸去点燃分离开的撞针帽。坦普斯基拥有大量的美式博伊刀(Bowie)来装备自己的连,图中所示的款式是以一只现存的实物为原型的。他训练他的手下这种刀的攻防技巧,而在丛林中的长期行动中它们还会有无数的其他用途。
F3:毛利人武士,19世纪60年代末
虽然一些武士在整个战争期间倾向于坚持使用传统的武器和着装,但在19世纪60年代,很多青年人开始采用欧洲式的武器与着装,其中包括了马甲。本地制造或缴获自英国人手中的配弹药盒的腰带可能也在使用。贸易来的“围巾”被广泛的作为围裙来穿着。他的武器是通常的散弹枪和手斧。

G:民兵和志愿兵,19世纪60年代
G1:民兵军官
新西兰民兵的着装通常追随着正规步兵的版本,当然他们的上衣会有相当多的变化。一些人穿蓝色的套衫,而其他人如图中所示偏爱边缘带黑色编纹镶边的巡逻夹克,另外还有一些购买了带有更繁复编纹装饰以及胸前扣别的夹克。银色肩绳是军官们惯常使用的。不过在行动中,很多人偏向于穿与士兵们相同的宽松的蓝衬衫。军便帽款式也各异:一些带帽舌,比如图中这种1855年版;其他的是无帽舌版的“圆帽”;一些带有黑色的编纹装饰,一些带银色帽带还有一些帽顶中心环绕着“图案”。人物的武器是标准的亚当斯式左轮手枪以及步兵版军刀。
G2:列兵,民兵步兵
大多数民兵倾向于在野战中穿宽松的蓝色衬衫而不是步兵式的上衣。一些部队在他们的军便帽上佩戴徽章或数字,而其他部队则没有。这名男子拥有一条1854年版的带皮制弹药包的染成黑色的背带,而他的白色腰带上的“消耗”盒则来自于英军的库存。毯子或大衣卷起绕在身上,它呈现出凌乱的外观,这源于里面包裹的各种杂物。另外他的步枪是P1853式恩菲尔德步枪。
G3:骑兵,Kai-Iwi(新西兰北岛西南部一处聚居区,译者注)骑兵志愿兵
大多数的志愿骑兵部队穿带有不同装饰的深蓝色夹克——图中它的前襟用钩扣扣紧,边缘带有平整的黑色边缘,肩头则有单一一条黑色肩绳;与之搭配的是浅黄色灯芯绒骑兵马裤和蓝色军便帽,军便帽带有或不带帽舌或银色缎面装饰。人物的武器是1858年版骑兵刀、一把左轮手枪和一支点577口径的1866年版施耐德式卡宾枪。腰带是棕色皮革的;一些部队显示他们拥有棕色的军刀腰带,而其他的则是白色的。Kai-Iwi骑兵部队在提托克瓦鲁(Titokowaru塔拉纳基地区的毛利人领袖,译者注)战役中扮演着突出的甚至有时是颇具争议的角色。该团的约翰·布莱斯(John Bryce)中尉的一幅照片显示他穿着边缘带平整的黑色宽镶边的深蓝色巡逻夹克,胸前则是斜背的宽背带。

H:新西兰的武装警察,1868年-19世纪70年代
H1:警官,“围巾着装”
带有白色“NZAC”(新西兰武装警察的缩写)字样金属帽徽的深蓝色军便帽采用“方形”平帽舌以及黑色的橡叶版帽带、小的球形帽顶和帽顶滚边。照片显示蓝色底板与黑色装饰物之间各种各样色差的存在,其中蓝色底板有时候颜色相当浅。夹克是深蓝色的,带有5颗白色金属纽扣,但不带肩绳和外置的口袋;除了黑色边缘外,仅有的装饰是袖口顶端黑色毛料的“铲勺式”的编纹V字章。相搭配的裤子被野外穿着更舒适的“围巾”取代。它们大多数是格子纹或苏格兰格子呢式样的,但至少有一张照片显示图案为水平宽条纹;同样的,图中所采用的颜色是推测性的。在白色的针织短袜外面他穿着黑色短靴。他的腰带是棕色的,带有“蛇形”腰带扣;在左胯部位置它支撑着“长弯刀”(yataghan)——点577口径1866年版施耐德式步枪的刺刀——的挂钩。一条卷在防潮布里面的毯子绕在他的肩头。
H2:警官,丛林着装
从1868年到19世纪70年代初期,作为对提托克瓦鲁和蒂库梯(Te Kooti,毛利酋长名,译者注)战役结束的标志,在穿越敌对地区的长行军中,大多数警官们废弃掉了他们的制服转而采用受欢迎的围腰围巾,平民衬衫和宽檐帽。博伊刀(Bowie knife)被普遍使用;新西兰武装警察们还装备着左轮手枪以及步枪,图中这里是柯尔特手枪。最小化的装备也在携带,另外,厚毯子卷则会通过背带垂直背在背后。
H3:警官
这是在相当正式的场合留下的照片中更奇特的一种着装组合。军便帽上带有大量的银色缎面装饰。制式的深蓝色巡逻夹克带有黑色的编纹边缘以及胸前黑色的扣别、套锁扣和三叶草型扭结,而袖口上方则是澳大利亚式的黑色扭结。图中的围腰围巾是苏格兰式格子纹的。腰带和小包则为棕色,腰带上搭配着新西兰武装警察的腰带扣以及一个手枪弹药包,而在左侧则是一只装着手枪把超前的手枪的手枪套;左轮手枪套越来越多的固定在腰带上而不是肩头背带上,后者是早期正规军步兵军官们喜欢的方式。连接着他的刀鞘的白色吊带从他的夹克下面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