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执政的帝王 北魏宣武帝元恪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传奇。“山南水北为阳”,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着洛河一字排开,举世罕见。百余位帝王在此执政。今天就说说魏宣武帝元恪。



独一无二的于全世界的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8公里处,有历代典型墓葬、北魏帝王陵、壁画馆三大展区组成。历代典型墓葬是搬迁复原自洛阳出土的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代表性墓葬25座,陈列文物总计约600件。北魏帝王陵就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位于洛阳古墓博物馆西院,景陵封土呈圆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景陵在宋金时代和民国年间曾遭盗掘,出土文物不多,墓道前20米处建有200平方米的祭堂,堂内四壁镶嵌8幅描绘宣武帝生平的工笔画。
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文昭皇后高照容。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迁都洛阳后的第二位皇帝。太和七年(483年),出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册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后,即位。魏宣武帝元恪在位期间,扩建洛阳城,巩固汉化基础;向南朝发动一系列战争,攻取汉中之地。一生笃信佛教,废除“子贵母死”的丑陋制度。
公元493年,志在统一中国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把全面汉化定为国策。但反对汉化的势力暗流涌动。公元496年12月,太子元恂因反对汉化,不穿汉服等汉化政策,被拓跋宏废了太子。公元497年,废太子元恂图谋造反,被拓跋宏赐死。次子元恪被立为太子。
宣武帝元恪即位后,首先,在洛阳扩建新都和在龙门开窟造像。西晋灭亡后,洛阳城荒废了近200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指派著名建筑师蒋少游设计营建洛阳城。在宣武帝元恪时期,营建了洛阳的太庙、太极殿、华林池沼、改造了金墉门楼。北魏洛阳城分内城、外城和宫城,外城是新建的。占地面积427平方公里。宣武帝元恪大力兴建佛寺,使洛阳的佛寺达1367所,这些佛寺金碧辉煌,使洛阳星光熠熠。北魏不光建佛寺,还营建龙门石窟。据统计,龙门石窟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其中约占30%是北魏时期开凿的。其中,孝文帝为冯太后开凿古阳洞。《文昭皇后礼佛图》的浮雕,是对宣武帝元恪母亲高照容礼佛的记录。杨炫之写就的《洛阳伽蓝记》详细记载了洛阳北魏礼佛的盛况。
景明元年(500年),宣武帝趁着南朝正处于南齐末帝萧宝卷的昏暴统治下,开始南伐。攻取南朝梁的疆域天府之国,永平元年(508年),北魏占领汉中,国势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