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性智慧》(非宗教角度)
空”性智慧本不该像从古至今这般晦涩难懂。“空”性智慧简而化之应该是“远离恐惧,放下执着,断除欲望”。
人世间的苦大抵来自于欲望,即为“想得而得不到”;来自于执着,即为“想放而放不下”;来自于恐惧,“明知不存在也会恐惧”。这三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但是不得不被其影响。
世间的人,因为本性,因为环境,因为后天教育等等的影响。往往脱离不了这三种。古今中外,唯有少数人因为天性超脱于其他人,所以不受环境,后天教育的影响,被动脱离了这三种烦恼(欲望、执着、恐惧)。如老子、佛陀、耶稣基督等圣人之辈。他们即可以理解为具足了“空”性智慧,他们的满足、尊严、幸福感来源于自己,且有富余的能量给予大众。
而不同于这一部分人,大多数人的满足、尊严、幸福感一般来自于他人的给予,或是从他人处索取,甚至是掠夺。往往这种人受到他人的拒绝,否定或者打击就是意志消沉,自我否定。所以我们可以想到这种不具足“空”性的幸福感是不稳定、不长久,易受他人和环境所影响的。满足、尊严、幸福感本该是分享的、共生的。在索取和掠夺之下,必有一方处于损失和痛苦之中。所以在西方实用主义或是达尔文主义的社会下,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必被统治阶级所掠夺。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无一不是证明着这些。
社会是如此情况,一家之中也是如此。
古今社会,一家之中总是有如此情况:夫妻相待,有时候是妻子,有时候是丈夫。总是要求对方应该如何如何对待自己,对方若是答应了还好,若有一次不应,立马将自己的情绪向对方发泄,最后吵架,打架,甚至家破人亡也不在少数。有些娇惯的子女也是同样,后代子孙想父母祖辈央求打游戏,若是当时应允,下次难免变本加厉,耽误大好学业。若是不许,哭哭闹闹,最后没准换来一顿棍棒教育。所以可以看出欲望、执着带给人们的满足、尊严、幸福感可能是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
欲望、执着带给人们的满足、尊严、幸福感一定是短暂的、虚幻的。唯有“空”性带来的才是持久的、无限的。
“空”不是放弃“争”,更不是“放下”。而是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带有正知正见对待欲望、执着和恐惧。做到对生命充满敬意,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他人充满爱意,相信自己,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以上即为“空”性智慧的理论层面。
留下一个问题:全世界修行者不下千万,年年月月日日地学习着“空”性智慧,为何具足“空”性智慧的大成者却寥寥无几?
问题的答案就是“空”性智慧的实用层面,即修行“心之力”,获得“空”性智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