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后浪·那种人·白皮书·一封信——当代青年

2022-05-23 09:40 作者:Mukushino  | 我要投稿

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它打倒。

所以,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不要沮丧,新的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中产生。——莫言

从《青年白皮书》看青年的机遇

2022年月21日,《青年白皮书》发布,该文件的主要着墨点有三个:一是赞叹于青年当前所拥有的良好成长环境与发展条件;二是夸赞当前青年在社会舞台上已经大展身手,在多种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赞美当今青年的精神气节,认为当今青年有着更加宽广的认知视野和更加宏大的胸襟,更加自信也更加有责任感,更加在困难面前有着有着敢为人先的勇气。白皮书中还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多年青年活动、青年事业、青年保障和青年成长的数据,不断向好的指标的确标志着经过多年的奋斗,我国的青年正在走向更好的发展。本人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从年代划分来讲也就是属于“00后”一代,因此对于出生和记事之前改革开放的很长一段历史,没有亲身体会到青年事业整体发展带给每个人的实感。但对于我有记忆的21世纪10-20年代,看到这样的白皮书,我也能有所感触和共鸣。这种感觉与其说是看到白皮书产生了一段读后感,不如说我在个人层面上产生一段在生活中有所体验或者见证的“实感”。

当代青年的确拥有更加优越的无组织发展环境和精神成长空间,这样的发展至少对我而言是肉眼可见的。在我父母成长起来的年代,他们在回忆起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时,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记忆中的活动只有“优秀的精英阶层”才能进入体验的“少年宫”等少年儿童教育和娱乐的综合体,而农村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几乎只能在十分现实的农活中感受到生活的辛酸。到了我本人慢慢成长起来的时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显然肉眼可见:“蓝天白云”从“只在书本里存在的世界”转移到现实,我们可以自由地呼吸;水上乐园、滑雪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各种有关人文历史和科技的旅游景点经由越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串联起来,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从“学校-少年宫/唯一的游乐园-家”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转变为“想去哪就去哪”的随性生活;互联网从无到有,从我小时候只能在电脑上玩玩“QQ农场”,一不交换电话号码就断联的时代,到现在,回复消息的时间甚至可以缩短到秒,和朋友们身隔千里也能随时分享生活动态,甚至异地恋也借由电波讯号得到了联系。抛开一张张柱状图和表格不谈,至少就我个人的体验来看,青年的活动自由正在逐渐扩大,在足不出户就能够看到全世界的当下,大家的视野也的确变得更加宽广。

从2018-2020年的未成年网民规模来看,当代青年显然受到了互联网社会的深度影响与塑造

 

当代青年,在精神方面是否成长得更为强大了?我想所有读到这里的读者都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在我还小的时代,年轻人以变得更加“欧美化”为荣,将传统服饰、传统年俗视为“土气”,也是常有的事,在阅读、听音乐方面,大家更是忙着紧跟欧美潮流,只要作品中一出现英文,就顿觉档次提升,神清气爽。十几年过去,大家的视野重点逐渐从大洋彼岸回到了自己身上,不仅回国发展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同时大家在文化输入上涉猎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涵盖东亚、欧美、拉美、东欧等涵盖全球全域的各流派,同时也涵盖了几乎所有正面和负面的信息,大家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更加理性,因而在认知输出上质量迅速提升。青年们学会了理性认知、辩证讨论,在模拟联合国等一系列活动中,大家了解和探讨最新国际议题的解决之道;学会了用理论联系实际,在重大社会议题和矛盾面前应用理论有理有据地进行批判或者建言献策;学会了兼容并蓄和深度探索,从而制作出更加独特有个性的文化产品;学会了用包容的眼光和更加有温度的共情态度对待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学会了用自信应对非议,用实干应对质疑。当代青年在精神上变得更加强健,进而作出了更加重大的贡献,这一点相信每个人都有体验方面的实感。

1978-2019年,留学生归国发展的比例越来越高

从《后浪》《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看青年面临的挑战

实不相瞒,第一次读完《青年白皮书》,我首先联想到的内容就是2020年5月4日B站为青年节所发布的,由何冰作为讲述人的视频《后浪》,本义是以中年人“前浪”的视角看待社会的后继发展推动者,即年轻人群体,并驳斥了“一代不如一代”和“垮掉的一代”等错误论调,赞美和歌颂当代年轻人敢拼敢闯,敢为人先的先进时代精神。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我和评论区的众多观众一样,看到的除了青年发展的大好机遇,也有日益严峻的挑战。

黄昏在埃菲尔铁塔下的跳跃,在阳光照耀的海洋上划船,在宽敞的城市公园,在公路上驾驶着赛车驶向天际,看起来这样的年轻人生活丰富而有趣,每一天都透着一股不一样的新鲜感和刺激感。然而,在祖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征程的同时,还有广大青年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面对越发不友好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大的全球大萧条压力,是这样的一群人帮我们顶着如此的发展压力,守护着我们的生活。还有无数的年轻人,面对就业市场饱和,世界经济发展受到疫情重创,世界通胀走高,消费动力和发展动力全然不景气的社会背景下,在迷茫和彷徨中思考着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在最底层每天灰头土脸地工作,只为在疫情中实现自己活下去和哪怕明天多一点点选择,能够“出个省”“去旅游”“坐飞机”之类的质朴愿望。每个人都共勉着,前进着,但绝不是每一个青年都成功着,快乐着。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没能在《后浪》中看到希望,找到共鸣,反而看到了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的原因。

从精神领域来看,当代中国青年同样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正如B站在2021年五四青年推出的宣传片《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文案征集了众多初中生的文稿集合而成,其中提到的“不想成为的人”正是当下青年需要避免的。“不想所有事情全把责任推给别人和世界,在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消失”,这清楚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和个人公平赤字带来的责任感空壳化现象在社会上有上扬的苗头,当代青年需要直面这一问题,并用自己的责任、担当与谨慎化解这种主动或被动产生的矛盾。“不想成为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人”昭示着当代青年正面对着传统目光越发强大的质疑,有个性地成长说起来容易,但是实践起来却由于各种原因十分困难。“不想成为遗忘历史和不爱国的人”,当代青年在认识现在和将来的时候,目光投射的范围也需扩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认识到自己的起源和过往,才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寻觅更加美好的将来。

很多孩子口中的“不想成为的人”,其实反向勾勒出“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当坚持何种做人底线”

从《不被大风吹倒》看中国青年应该如何继续前进

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莫言以《不被大风吹倒——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的形式为广大青年朋友送上祝福

进入2022年五四青年节之际,莫言也通过《不被大风吹倒——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的形式,回顾自己的人生,用“一本书”“一个人”,概括了在充满苦难和困难的形势下他如何度过。尽管辍学但是通过新华字典学习认字读书,尽管强风拂走了所有干草但仍然推着车与之对抗的爷爷,莫言回忆起这一切也感慨说,这一切颇有一种海明威式的文字信念:

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它打倒。

因为“打败”的东西永远停留在物质和精神的表层,“打倒”却标志着精神支柱的彻底崩溃和坍塌。“打败”和“打倒”不仅仅是一字之差,两者带给一个人的感受有着天壤之别,而本人“有幸”同时体会过这两种感受,仅仅是物质困窘和精神上失去光辉,标志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境地。

所以,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不要沮丧,新的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中产生。

因此,尽管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旧是时代的主题。我们作为当代青年,也不能被前进路上吹来的困难之风吹倒。就如《青年白皮书》所言,我们青年仍然要人情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历史长河的主流,把握历史规律,抓住新时代我们所拥有的历史机遇,坚持向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即使我们仍然面对着诸多压力,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一次成功,即使我们在一天接着一天的生活中灰头土脸,但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荧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让我们共勉,怀着信念,继续向前!

Hitsuji


后浪·那种人·白皮书·一封信——当代青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