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旧事(一)
今天要讲的,只是几个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朱兰心从小就是个大家闺秀。
在那个解放前的旧时代里,朱兰心就是咬着饼干喝着牛奶长大的。她家的地里雇着许多的长工,她还有一个从出生就一直照顾她的奶妈子。
更加幸运的是,朱兰心是正房的孩子。她的母亲是父亲的正房夫人,而比她小两岁的弟弟是后来的姨娘生养的。那个年代是讲出身门楣的,所以朱兰心只和一母所生的姐姐一起做伴,而她们姐妹俩的亲哥哥,早已经进学堂读书去了。
按道理说,朱兰心生在这样的富贵人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理应会做很多女工,可惜的是,她直到老了也没学会怎么拿针,怎么穿线。以至于在后来物质更加匮乏的那个年代,朱兰心的几个孩子总是穿不上暖和的棉袄和棉鞋。
不过这些朱兰心的家里人从来没有操心过,在那个年代的观念里,朱兰心将来嫁个门当户对的人家,从朱家的大门抬进对方的大门里,朱兰心就可以继续做个富贵太太了。
朱兰心自己也这么认为。不,或许她从来没考虑过这些事情,日复一日,无忧无虑的生活已经麻痹了朱兰心。她这一辈子都维持着毫无主见,也没有思考的人生。旧社会的女孩子也不兴读书,即便朱家再有钱,也不送姐妹俩去学堂,所以朱兰心也不识字。
她唯一认识的字就是自己的姓,朱。
那是方威教给她的。嫁给方威,大概是朱兰心这辈子唯一的一次思考与主见了。
方威来朱家的那天,下着倾盆大雨,朱心兰正趴在窗下看雨大如注,砸在天地之间。转身听见会客厅里哥哥的声音。她忙光着脚跑了过去。没想到朱兰心和方威的第一次见面,她是披头散发,光着脚的。
那是解放之后的事情了,朱家凭借朱兰心父亲的威望地位和哥哥在前方战场上立下的战功,成功地保住了家里偌大的家业,只是没有长工了,上千亩田都卖了出去。朱兰心依然是那个衣食无忧的深闺小姐。
她原以为是大哥一个人在,结果就用眼睛的余光扫到了方威的身影。
方威是识字的,是个文化人,当年在前线战地上帮忙勘察地图和读电报。战场上缺的是识文断字的人。
“小姐怎么不穿鞋就跑出来了,这样大的雨,受了寒气可怎么得了……”追过来的奶妈子捧着一双绵软的拖鞋,蹲下身子放在了朱兰心的脚下。
对外当然不能说她是家里的佣人,只说是个远方的穷苦亲戚罢了。
朱兰心突然害羞起来,脚塞进拖鞋里,踢踏着脚步走了。
谁也没有料到,一向没有主意的朱家二小姐突然就有了自己的决断,当着满家的人说,“我想跟着方威走。”
方威跟着朱兰心的哥哥回到家乡时,已被安排到隔壁的镇上教书了。朱兰心看到方威的第一眼,便觉得亲切。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事实上朱兰心也没有接触过家里以外的任何男子。
“我愿意跟他,我不管他是干什么的。我懒得挑别人了。”
一向单纯的二小姐这个时候却是铁了心了。
大概很多年以后,朱兰心都没有想明白当初为什么愿意跟着方威。大概是因为家里太过寂寥,姐姐已经出嫁,大哥一直在前线打仗。而朱兰心的母亲又是一个更没有主见的人。方威的出现,谈不上一见钟情或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只是让朱兰心没有丝毫波澜的生活泛起了小小的水花罢了。
当简陋的自行车载着朱兰心进了他们的新家时,朱兰心的母亲依然在房里流泪。这个一直养在深门大院里的中年女人平日养尊处优,也不懂得如何去争执和吵架,所以朱兰心执意嫁给方威的时候,这个无能的女人只会默默地哭。
事实上她也只会哭,甚至连教给闺房中女儿基本的衣食住行道理都没有。所以方威在新婚的整整一年时间里,都不断地挑战着味觉的下限。
可是这并不影响两个人的幸福生活,朱兰心依然没有任何心机,单纯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她为方威生了四个孩子,头胎是女儿,后面三个是儿子。女儿起名方菁,儿子分别起名方周,方凯,方会。
当然是方威起的名字了。朱兰心依然不识字,也懒得去识字。方威的教师工作在那个年代是坚实的铁饭碗,每个月三百块的工资足以养活一家人。所以朱兰心过得还是很幸福。
可是朱兰心那个无能的母亲,连教育子女的本分都没有尽到,所以连累了朱兰心也不懂怎么去管教孩子。而朱兰心本人,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没有任何的想法。四个孩子在缺吃少穿的童年里纷纷长大了。缺吃少穿并不是出于金钱上的紧俏,而是因为朱兰心的懒散和无谓。
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都带着一周的干粮去学校,就等着周末回家能吃上一顿热热的饭菜。而方威家的四个孩子从来没有感受过这种待遇。朱兰心永远只活自己一个人,吃饱自己一个人。当孩子们回到家时,她永远在村里的乡邻家串门。到了冬天,母亲都会为孩子制作棉衣棉裤,或者缝上一双棉鞋,朱兰心也从来不会想到这些,所有后来长大嫁人过上好日子了,大女儿的脚在冬天还是会生冻疮。
可能很多人说朱兰心是个没有尽到义务的母亲。可事实上,大概她的心里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是个母亲,永远对子女淡淡的,仿佛任何事与她无关。她依然像没出嫁那样,单纯地活着,没有任何思考,自己吃饱就好,收到方威的工资,买衣服穿暖就行。别人的一切冷暖仿佛与她无关,她当然不是故意去不管,而是这些事真的从未进过她的心。
方威和朱兰心不同,他是个严厉的父亲。小时候三个儿子都挨了不少打,这个时候朱兰心也只是在屋子里看着。方威最恨不读书的孩子,这却并不是出于他是个教师的职责,而是他生怕作为一个父亲面上无光。他一直到老都维持着旧社会读书人的那点可怜的自尊,再大的事情也不能让别人看了笑话。所以后来他最爱的外孙女在众多亲戚面前哭闹时,他第一时间还是像教育儿子一样抡起了锄头,仅仅因为他觉得在亲戚面前丢了面子。
朱兰心永远不在乎,方威永远维系着自己那些尊严和威严,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却也平静安稳地过了大半辈子。那四个似乎没人真正关爱的孩子也就那么长大了。可是令方威失望的是,只有女儿考上了大学。而三个儿子则早早回家种地了。他似乎觉得,这对于当了一辈子读书人的自己,是一件耻辱的事。
而三个儿子放弃读书的原因,各个都让方威差点背过气去。
二儿子方凯是最聪明的,念小学的时候回回都考班里的第一名。方威常说,他随了自己能读书的性子。
可是方威忽略了,他喜欢并且引以为豪的二儿子,不但继承了他读书方面的天赋,也遗传了方威骨子里的倔强和犟脾气。那是有一年秋天,朱兰心和方威准备出门去,临走时嘱咐三个儿子把剥好的玉米粒摊在院子里晒一晒,等晚上天凉了,再收进屋子。
正是淘气年龄,连狗都嫌的男孩子们,哪里能好好凑在一起干活呢。方凯那天和弟弟方会不知为了什么连他们也想不起的原因,在原本应该晒玉米的大场院里打得头破血流。直到父母回来,玉米粒还是零散地胡乱摊在原地。
方威拿着鞋底狠狠地将两个儿子打了一顿还不算完,气恨地骂道,“你们两个人别去读书了,净给我丢人现眼!”
谁知二儿子方凯这脑子的确只聪明在读死书上。第二天一早,其他两个人都背着书包走了,唯有方凯较了真,说什么都不去读书了。方威又打他,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轮流来家里劝说,方威软硬兼施,可是方凯的决心似乎被那一顿打落到了实处,从此放弃了读书的道路。
这大概是方威最为恼火却无奈的一件事情了,方凯是有读书的天赋的。大儿子原本也很聪明,可惜等恢复高考后已经成家,在外地的工厂上班了。小儿子方会倒是认认真真地去了学校,可惜天生笨拙,实在不成材。
后来呢?后来方凯跟舅舅到南方打工去了,这一去就是小半辈子,待到两鬓斑白,子女成人了才回到故乡。
这原本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伤故事,可是在朱兰心的心里并没有泛起多大的波澜。在她的意识里,不读书就不读了,有的是活命的路。
可是方威没有预料到,他的那些倔强和脾气,不仅耽误了儿子的前途,也影响了自己的后半辈子。他的固执和不忍让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样看起来,方威和自己的儿子颇为相似。学校里的领导并没有辞退他,同事也并未将那几次争吵放在心上,可是方威一赌气,便辞了工作回家种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