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好像能值“十万元”!
看到题目,你可能觉得我在吹牛,但是如果屏幕前的您恰好是历史专业或者古文字专业的本硕博在读,又恰好有两位相关专业的正教授级导师愿意为您做推荐人,那么恭喜你,将我的这篇文章作为“砖头”,加上您更加专业的“切磋琢磨”......就可以将论文发表到专业的期刊,发到中国文字博物馆了。呵呵,即便得不到“破解一个字十万元”的奖励,至少也会奖给你一件“孔乙己的长衫”吧!
为什么是“孔乙己”,因为今天我这个失业赋闲在家的“孔乙己”,想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恶”!什么是真正的“亚”!以及这两个字的关联。
我们先来看看“亚”这个字都有哪些解释。

再来看看“亚”这个字在甲骨文、金文、简书中的各种书写方式。



看完了“亚”这个字的各种字形,接下来,我们要去看孔子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上博简《缁衣》第一简的第一句。
我们先来看原简的图片。

屏幕前的您能读懂简书中的这些文字吗?读不懂也没关系,我先用网络上最常见到一种错误翻译给您解读一遍竹简中的第一句话。
——子曰:“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则民咸力而型不顿。《诗》云...”
在这里我要郑重地说明一下——竹简中的内容确实跟《诗经》有关系,但是上面的这句译文,不管是断句,还是语意都是错误的!译者的这种“异常不严谨的态度”完全是对“孔子”言论的曲解和亵渎!
该译者最荒谬的行为是——为了“自圆其说”,竟然完全无视竹简中(倒数第四个字)真正“恶”字的存在,把竹简第一句中的两个“亚”字字形当做“恶”字来翻译。
更重要的一处错误是第一个“亚”字后面的断句符号(点),竟然被译者当成“重复符号”(两个点)来对简文进行解读。
为什么会译者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因为不管是译者,还是屏幕前很多专家、学者,他们都没想明白“亚”这个字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而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古文(甲骨、金文、简书)中“亚”和“恶”这两个字的原义解释清楚。省得很多相关专业的学子,再犯同样的错误,白白浪费大把时间。
当然了,也请大家务必牢记一点,我在此所讲的内容,针对的只是汉字隶变之前先秦时期的“大篆、小篆”,而不是程邈、许慎硬塞给我们的今文解读——也千万别再把“亚”这个字跟“驼背”啥的联系在一起。
请屏幕前的您牢牢记住——古文“亚”、“恶”这两个字形跟“器”有很大的关系,跟“裁衣”也有些关联。
“亚”这个字极可能是从古代陶器、青铜制作中演化出来的,它是陶器、青铜器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叫做非常重要的“工具”!它的名字叫做——“范”。
仔细观察“亚”这个字形,就会发现,它是由正反两个“丌” 字扣合在一起组成的。“上下对称、左右对称、正反相合”是这个字的规律。
如果屏幕前的您依然觉得晦涩难懂,那就看一下我绘制的草图吧。

看完了草图,现在您能想明白,为什么我会在前文中说“亚”这个字跟“裁衣”也有关系了吧。其实前段时间我在阅读《殷周金文集成释文》时,就发现部分青铜卣的铭文中也有“亚”这个字。起初,我觉得这个字会跟“中医”有关系。没想到会在上博简的《缁衣》中再次看到这个字。
古文的“亚”字=今文的“范”字,这就是我在本文中想要阐述的观点,至于“范”的制作和使用,在此我就不啰嗦了,而“恶”这个字,它其实是一个“衍生品”——当灌铸到“陶范中心”夹层的青铜液冷却后,敲碎表面的陶范,发现器型有“瑕疵”,甚至很“丑陋”,“恶”便产生了——“器物不良曰苦恶”这样的解释是可以通过资料查询到的。所以“恶”这个字由“亚”,由“范”,由“器”,由“心”而生,也只有想明白了“亚”和“范”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推理出来为什么“恶”由“心”生——如果陶范是实心的,那还怎么往里灌铸铜汁,做青铜器?
文章最后,我再稍微解释一下《缁衣》第一简的第一句话的大体意思——他告诫统治阶级(官员)应以《缁衣》为范,而不是以《巷伯》为范,如果官员都以《巷伯》为范那可就麻烦了,刑罚对民的制约作用将会逐渐减弱。因为巷伯心里老惦记着“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这种粗暴地“管理”手段,任其发展,很可能就应了老子那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