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电影放映室】我们依旧行色匆匆,生来彷徨而孤独


Chapter1 引言——从法兰克福学派谈起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到:
"如今广播、电影已经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作为文化产品的艺术产品,并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作为准备在市场上销售而被生产出来的商品。"
在这里,我无意对当代文化本质做任何批判、或者无谓感叹人们越来越沉溺于单纯的感官刺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越发地裹挟于派大星式的电影场面之中。《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在《水平线上的阴谋》之后的创作风格转变,正是本时代对阿多诺文化批判的一大佐证。但是另一方面来看,电影的冲击力表现力的提升也是其制作水平进步的体现——我们无需对现象作极端激进主义甚至是反智主义的批判。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把视角放回欧洲,我们或许会发现,开现代电影文化之滥觞的欧罗巴大陆、也即被阿多诺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溯源地,却仍然保有着大批安静且深沉的电影作品——没错,这两个形容词也许就代表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对于欧洲电影的第一印象(为求准确,本文的"欧洲电影"基本上排除了美国制片)。
不同于热闹的商业片,略微审视一长串的欧洲电影清单,我们可能会用这么几个词来形容欧洲电影:剧情、引发思考、安静、人性、小众(?)等等。
而今天我们聊的这部电影——一部地地道道的英国片,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对于欧洲电影的最终印象。
它的名字叫做《寂静人生》(Still Life)

Chapter2 陌生人,你好,再见
这部电影应该从一个"神圣而无人问津的工作"说起。
男主角John May是一个普通的伦敦社区服务员,他的工作听上去并不那么体面:为本辖区内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亲人。然而,逝者既然弥留之际依然孑然一身,那么在茫茫人海找到他的亲人谈何容易,更何况这些人基本上都拒绝与逝者的任何联系。因此,John之后的任务就是为逝者安排葬礼,让逝者入土为安。

这份工作,John坚持了整整二十二年。
然而在某一天,这一份工作戛然而止。
政府机关精简机构裁员,John失去了工作。也许他感到委屈,也许他感到不服,但是他没有表达太多的不满。在领导的斩钉截铁之后,John提出了他在位的倒数第二个请求——用最后三天把他手头的最后一案完成,案主的名字叫做William Billy Stoke。
John走上了一条寻亲之路,他走访了Stoke的原单位、Stoke曾经待过的监狱,拜访了Stoke的前任、曾经一起游走街头的乞丐、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以及——他的女儿。他完全可以选择按照领导的意思,将逝者的骨灰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掉,但是他并没有。相反,他每找到一个逝者的家人,就请求他们参加Stoke的葬礼送他最后一程,但是在故事出乎意料的结局之前,所有人都拒绝了他。
最后,Stoke的女儿打电话来,答应参加父亲的葬礼。这是故事的最大转机,我曾猜想这预示着故事的happy ending。然而戏剧性的是,John在最后一案得到圆满完成的兴高采烈之中,因交通意外而死。
整部电影在Stoke的葬礼中落下了帷幕——当然了,以上提到的他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因为John的努力而悉数到场,而为此不懈奋斗的John却被孤独地埋葬。这便是故事的结局。
哦对了,John生前的最后一个请求,是要求领导将任务多宽限几天。
毕竟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他用生命证明了这一命题。
Chapter3 不改其乐
Part1 站在黑夜与白昼之间
事实上,John这个人物,尽管他是笑着死去的,但是他的一生却并不快乐——即使他热爱这份工作。有多么热爱呢?这一细节一直到电影的中期我才明白。一位老妇人在自己的屋子里去世——应该是John的倒数第二个案子,也是电影在最后一案之外描写的最详细的一案。
接到消息之后,John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前往逝者生前的居所。在那里,John需要收集起那些曾经对于逝者意义重大的东西。在大众娱乐取向如此丰富的时代,你无法想象会有两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旨趣完全相同。因此可以预见的是,John每次的工作都将会极具挑战,因为这些逝者的物品可能完全不同。

你可能会问:收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因为John会为逝者写悼词。
在John每一次参加无人问津的葬礼之时,神父都会为逝者朗读一段悼词,其中的内容可能是这样的:
"珍妮·福特出生于1945年,这正是和平之光降临大地之时。在那动荡的时代,福特先生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女儿是幸运的。她长大后享受着晴天海滩的温暖、一条简单却高雅的项链、最爱的弗拉明戈舞、以及她对于苏西的爱。"
很明显,当有人要求你为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写悼词,笔尖最真情的流露也未免虚伪。而John所做的,就是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观察,轻轻缝补起一位逝者的岁月。
我们无法揣度John在22年之中屡屡孤单地参加他人葬礼时的内心活动。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John在检视逝者的遗物并且借此了解逝者的一生之时,他也在这一过程之中慢慢了解了他们。也许,在其中遇到了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他会短暂地有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欣喜与认同,但是也仅限于此了。因为他遇到所谓"知音"的小幸运,都难逃"子期竟早亡"的悲怆。

于是我们看到,在John家里的一本厚厚的相册之中,存放着每一位逝者的照片——被仔细地装裱好、静静地躺在其中。我相信,在每一个独自低语的夜晚或是某个暗自思忖的瞬间,John的脑海中都能浮现出逝者的面容。这并不是恐怖故事,相反,这应该是John一生之中独家的精神财富。
Part2 Just you again? -I afraid so.
一切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John所做的许多工作也许并非必要。
在被宣布炒鱿鱼之后,John目睹了新任的女官员以一种无比"高效"的方法,将原先存放的骨灰盒两两一齐倒进了一个土坑之中——那种地方应该勉强可以叫做"墓地"。
是的,没有人在乎这些逝者:子女不关心他们甚至对其恨之入骨,大量逝者骨灰堆积挤占了政府管理资源……也许换一个视角,我们也许会发现John的行为甚至难以理喻——这恰恰就是本片最重要的矛盾冲突,也是我们思考其所有细节的起始点。
在一次安葬之中,负责土工的师傅也许无心也许有意地感慨了一句:
"Just you again?"(又只有你吗?)
对此,John的回答是:
"I afraid so."(恐怕如此。)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过去的二十余年的时间中,也许有数不尽的他者、甚至于John自己,都可能问过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我们无法描述比无人陪伴的消逝更加悲伤的存在。在这一点上,John毫无疑问是一位人本主义者,他用几乎无可替代的坚守为逝者的生命留下最后一丝的尊严。

在John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其安葬的不仅是逝者的躯壳,更有意义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安息。这不仅体现在John对于逝者生前爱好的记录,也体现在其宗教信仰之中——因为对于尘归尘土归土的理解,是所有宗教信仰最重要的生命哲学。John用慢工出细活的态度给予了最大的尊重。
伦敦不会因为John相册中任何一个人的逝去而哭泣,留下John一个人做了这些灵魂的守夜人。
Chapter 4 男二:有,但没必要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本片后半段最重要的人物——William Billy Stoke,在全片中几乎没有镜头。故事推进的主线,是以John走访Stoke生前的亲朋好友,了解其生前的经历来推动的。也就是说,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通过有限的经验认知,跟随John的脚步,试图勾勒出Stoke的全貌。
先看看整条线大概是怎样的——John在Stoke的照片中发现了一顶食品加工厂的帽子,于是前往该加工厂找到了曾经与Stoke交好的一位工友。这位工友让他去寻找Stoke曾经的红颜知己Mary。John从Mary处了解到了Stoke生前曾有过犯罪记录。据此,John前往了当时的监狱和记录Stoke文件的档案馆,不仅了解到了Stoke的事迹,更重要的是,John找到了其女儿的来信。循着来信地址,John找到了Stoke的女儿。一番谈话之后,女儿给出了一位Stoke战友的照片,当然这位"战友"早已胡子花白双目失明。在和战友沟通之后,John的最后一站是广场的乞丐,在那里他了解到了Stoke曾经在街头的放荡形骸。

上面这一段颇有踏雪寻梅、柳暗花明之感,但实际上这一路更像是一幅微缩版的众生相。在不同人那里,我们逐步建立起对于男二的认识——他蔑视规则却又心存善良;他凶狠到能将企图调戏自己对象的男人送进急救病房,但同时他也能忍受肉体的痛苦而号召狱友的慈善募捐;他醉醺醺地躺过伦敦的各大广场小巷,却又曾经是战场上保家卫国的战士。
很有意思,如此一个人,通过其密友或至亲的描述中,我们竟无法准确地说出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或者,究竟是其性格中怎样的潜在因素塑造了这么一个彼此矛盾的人生呢?
影片没有对此给出解答,但是对于Stoke的印象却真实地发生在观众的心中。也许此刻,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Stoke,他可能因为战场创伤而形成反社会人格、也有可能因保护家人而不惜对抗法律……
当然一切的正向描述都可能反过来,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个符合上述所有侧面的Stoke,这便是这部剧的魅力。Stoke本人从未解释自己,他把解释权给了所有的旁观者,当然也包括John本人。
因此我们看到,全片后半段的主线看似是对于Stoke的想象建构,实际上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于John精神世界的重塑。

在这一连串的寻亲之旅中,John多次表达出了惊讶或者疑惑:
John无法理解,怎样的人能够为组织一次募捐而用自己的牙齿咬住皮带悬空将近四分钟之久。
John无法理解,一位天当被地当床,非伦敦著名广场不睡的人。
John无法理解,以伍兹威士忌麻痹自己的人,或许曾经有过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个可爱的女儿。
John无法理解,他拜访过的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拒绝送其最后一程,尽管这些人的回忆各不相通。
对比之下,John实际上是一位孑然一身、严谨自律的人。他不善厨艺,因此独自一人的生活极其简单,从不做菜,罐头为主食。因此Stoke的生活方式对于John来说就像是一条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
在广场上,John喝下了浓烈的威士忌。呛得咳嗽。
从那一刻开始,他更多地理解了这个世界,尽管他仍然孤独。
Chapter5 拍摄者:John May
我们要逐步回归主题了。
这部电影通体流露着一个词——"寂静"(Still)。这种感觉无处不在。
在这部电影之中,我们看到的伦敦并不像是一座百万人的大都市,没有成龙《英伦对决》中的喧嚣,也没有车水马龙和钟鼓琴瑟。在全片的镜头之中,几乎八成以上的时间,我们看到的都是John一个人——即使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在这种镜头安排之下,整个伦敦像是一座空城。也许正应了我对于John的描述那样——站在黑夜与白昼之间的活死人——一样,此处的伦敦,白天和夜晚并没有差别。

但是,这部电影又有一种以动衬静的意境。鲁迅先生说过:"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当John回家的时候,几乎没有声音,但是我们却从背景中隐隐约约地听到断断续续的电视声,由远及近又远去的警笛声,以及邻居的吵架声……这些声音没有喧宾夺主,反而让我们觉得John的所在更加安静。

在我看来,与其把这说成是手法,不如将其理解成John眼中的世界。
前面已经说了,John的生活无非孑然一身,生活一板一眼,活似《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菲利亚·福格。因此在他眼中的伦敦城,也许就是如此安静。长期处于生死的边缘,John对于"寂静"也许已经嵌入了生活的理解。
在一瓶威士忌之后,电影场面有过短暂的喧嚣,那可能就是John眼中的世界动摇的瞬间。
Chapter6 以敬畏而活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我却不希望诸位成为庸俗的"孤独主义者"。
正如我在上面所说的,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伦敦。这代表着一个人心中对于世界的认知。乔治·米德说过: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各自的注意有别。对于现世的孤独感应该来自内心的沉静和对经验的认识,而不应该沦为悲观和装深沉的面纱。
其实说到最后,John的生活未免太过沉静,而Stoke的生活又过于波澜起伏。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下结论,说二人的生命都过于匆匆而失去了另一面的美好。因为当我们试图做出如下判断时,我们就已经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绑架了他人的世界观。
一如我们在开头所讨论的文化批判。
事实上,无论是中意所谓的欧洲电影或者是相反定义上的商业片,该行为并无可厚非。我们基于经验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脱离自我的窠臼。二者并没有压倒性的差别,在《寂静人生》之中,并没有显示多少电影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如特效等等),这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坚守,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风格,但绝不是非此即彼的批判。
换句话说,《寂静人生》提供给我们这么一个剧本,在其中以死衬托安静,并由之展现对生而为人的理解。从本质上看,这部电影并没有注重于向我们输送任何成形的价值观。与此相反,它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电影外"的体验,即我们在电影片尾落幕之后,在滚动字幕的留白之中,做出的各种思考。
我相信那个时候便是万籁此都寂,在那个时候,我们能感叹并且想到很多。我们会以剧中人的生命体验(在这部电影中是完整的)观照自己——因此提笔至此,看似我在评论电影,实际上我也在评论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这便是电影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