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从《虎嗅蔷薇》中,窥见金石的二三事

所谓“金石书画”,即以金石为先,而书画在后,可知金石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虎嗅蔷薇》由著名金石鉴赏家王双强编著,由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印制,内容全面、史料严谨,可谓是金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书名“虎嗅蔷薇”别出心裁,语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寓示人性的“阳刚”与“细腻”,也分别对应了书中“金石碑帖”中的金石气,“诗话词札”中的文人味。金石的厚重与纸笺的柔薄,在《虎嗅蔷薇》中碰撞交织,带给人美妙如斯的阅读体验。
若想了解金石之美,不妨一起从《虎嗅蔷薇》中,近距离触摸、感受金石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文人意趣。

《虎嗅蔷薇》
作者:王双强
出版:西泠印社出版社
印刷: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这本书的作者是“双雁楼主”王双强,专于金石艺术的鉴藏,亦成体系。尤是“金石碑帖”方面,其所藏大盂鼎、大克鼎、小克鼎、散氏盘等各名家旧藏、题跋的全形拓,椎拓之精、版本之稀见、流传之故实等,俱是难得佳作。

学术方面,其亦是甚有建树,著有《文心是佛》《文字有爱》《民国来信》《花扑楞楞》《圪梁梁上》《老虎来了》《又见老虎》等,是当代藏家中并不多见的能将藏品系统整理并研究,又可助益门类“破圈”的文化人。
《虎嗅蔷薇》,是王双强继《老虎来了》《又见老虎》后关于金石的又一力作。本书由序篇,家族篇,家国篇,性情篇,跋篇共五部分组成。

作为主线的“金石碑帖”,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国之重器”,如书中所传拓的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齐镈、周邾公牼钟等青铜礼器,基本上可还原晚清民国最顶级的“金石风尚”,也是对金石文化的梳理。
同时,这本书也注重在前贤的遗爱中,融入当代人的创作与传承。本书所收录的多件金传拓作品,请韩天衡、童衍方等先生的题跋,效仿先贤,藉一纸黑白,摩挲、沽考、歌赋,展开古今对话。

如果说“金石传拓”代表了对金石文化的溯源,那么补充的“诗话词札”则是对于金石艺术的赞歌。借相关诗书物证,本书将晚清民国时期一些文人“食色性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有血有肉的还原,诠释并充盈古今文人寄托在金石艺术上的精神志趣。
新书《虎嗅蔷薇》也处处皆透露着作者的用心。如自作序四篇,亦或是每件藏品的深度赏析、解读等,言词温婉,娓娓道来,一望可知出自典型文人笔墨。当代金石名家童衍方亦为题写扉页,也为之增色颇多。

“刚”与“柔”的碰撞从内容延展到书籍装帧设计之中。青铜器的金石厚重,铭文的古老神秘,全形拓的极简艺术,各名家的累累题跋等,共呈现于纸张之上,吉金气息展露无遗。
拆开瓦楞纸做的书函,便看到烫银的“虎嗅蔷薇”四字落在封面上。在光线的照射下,油墨与织质肌理的融叠,熠熠闪烁如玉石映射出的透亮辉泽,典雅而别致,赏心悦目。

《虎嗅蔷薇》的封面,是一幅齐子仲姜镈的全形拓。这件齐子仲姜镈,由晚清重臣、金石家、藏书家潘祖荫收藏,是春秋时期拥有170余字的青铜乐器,代表了传统高雅的音乐美学与精神追求,也是王双强先生对传统金石文化"只此黑白"的致意。
为了力求真实再现还原真实文物的色相与色调。内页使用了正度高阶映画浅米色纸,还穿插粘贴了一些跨幅海报,使读者既能近距离欣赏这些金石文物样貌,也能仔细品鉴文物的细腻纹理。

穿插在书中的筒子页,为本书增加了几分轻盈的呼吸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38页筒子页错落有致地分散在书中,与其内容相生共成,颇显素雅的文人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筒子页使用的纸是正度字典纸。这种纸表面光滑细致、质地紧密平滑,给人一种柔软的质感,这也为书籍增加了几分卷舒自如的阅读体验。字典纸薄而透明,对于印刷工艺中的压力和墨色有较高的要求。在上海雅昌工艺师傅的精密把控下,成书最终完美落地,让古朴之美在书籍中流传。

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将金石碑帖视为收藏珍宝。金石艺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起点和来路。《虎嗅蔷薇》在今天就显得弥足珍贵,它从金石传拓艺术,重新解读“金石”所承载的厚重意义,展现“文化根源”,也为后人重现了更本真、更古拙朴茂的传统审美。

*内容整理自《虎嗅蔷薇:万物皆诗,不止黑白》《新书丨<虎嗅蔷薇>——精英与文化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