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四十四)金圣叹的水浒评点

2022-12-21 12:39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金圣叹其人

  1. 金圣叹,名人瑞,又名喟,号圣叹。他的思想带有封建社会后期较为激进文人思想之特点,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叛逆性。

  2. 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六部书的评点中,他称之为六大才子书。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批评。

二、论小说的艺术特征

  1.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记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手,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众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2. 金圣叹认为《水浒》的创作时“因文生事”,是为了构想一篇小说而虚拟若干人和事,小说中的“事”大多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是作家在概括大量生活现实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出来的。

    这样,金圣叹把有文学色彩的历史著作和纯粹的艺术文学作品小说的不同特点做了明确的区分。

三、提出“三境”说的美学指导原则

  1. ①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指心能自由地指挥手,手能适应心的要求,从“人工”角度看,已是很高的水平,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所以说是“圣境”)

    ②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指心没有完全想到的,手也能神妙莫测地表达出来了。这种境界比“人工”的要高,已 有某种非“人工”所能达到的水平,但还没有完全与自然相合,所以说是“神境”。)

    ③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指已经达到了心、 手两忘,完全没有“人工”的痕迹,而合乎化工造物的境界了。这也是庄子所说的“天籁”境界,也就是达到了“以天合天”,进入“物化”状态的境界。)

  2. 金圣叹的“三境”说的直接思想来源是李卓吾《杂说》中“化工”、“画工”说。他的 “化境”即李卓吾的“化工”境界,“圣境”是李卓吾的“画工”境界,“神境” 是介于李卓吾“化工”和“画工”之间的一种境界。

  3. 金圣叹在《水浒》全书的评点中,都贯穿了用“化境”来衡量和评价《水浒》的艺术描写,特别是人物的塑造方面。

四、金圣叹对《水浒》评点在艺术上的最大贡献是深刻分析了《水浒》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1. 金圣叹指出《水浒传》之所以能使一百零八人有一百零八样性格,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艺美学原则来描写人物,注重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能够用画论中“以形写神”、“得其意思之所在”这些艺术表现方法来创造特殊性格,从而使自己笔下人物达到“传神”、“逼真”的“化境”。

  2. 金圣叹认为要使人物形象传神和逼真,则必须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同中之异”。

  3. 金圣叹指出了《水浒传》中善于借次要人物的陪衬描写,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4. 金圣叹还指出《水浒》作者常常用“以反托正”的方法,来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

  5. 金圣叹特别注意到了《水浒》人物塑造方面善于使之合乎“人情物理”,而不是故意把影响拔高、神化,使人感到他们既是理想的英雄,也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6. 金圣叹在评点中还详细分析了《水浒》中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语言,非常赞赏这些个性化的语言。

五、金圣叹对作家主体修养方面的总结

  1. 金圣叹认为作家必须十分熟悉生活,有丰富的切身体会,然后经过长期酝酿,成竹于胸,方能把人物写活。

  2. “澄怀格物”:要求作家内心虚静,排除一切杂念干扰,专心致志地在自己胸中反复酝酿、琢磨、推敲,使他所要写的人物现在自己心中活起来,然后才能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格物方法以“忠恕”为主,强调作家在酝酿、构思人物时,应当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去想一想如我在那种境遇下,会怎样行动、怎样处事、怎样说话。

  3. “因缘生法”:要求作家在推己及人地构思人物时,应当研究和分析人物的言论、行动、性格所赖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特点。

  4. “动心”:作家可以把自己设想成豪杰、奸雄、偷儿、淫妇,然后按照“因缘生法”的道理,把握好他们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把他们描写得十分逼真和传神。

六、金圣叹对《水浒》艺术结构的分析

  1. 金圣叹重视艺术结构整体性,要求做到“有全锦在手,无全锦在目;无全衣在目,有全衣在心;见其领,知其袖;见其襟,知其帔也”,认为小说创作贵在落笔之前有一个全局的安排,必须成竹在胸,然后知各部分之联系,如何疏密相间等。

  2. 在小说艺术结构和人物塑造的关系上,金圣叹认为艺术结构应当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 金圣叹认为艺术结构安排既要符合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又要尽量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使之具有极大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七、金圣叹对评点方法的贡献

  1.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批评,不仅书前有序及读法,对全书作总的评价,提出基本的美学原则和批评标准,具有相当理论深度,而且在每一回前对这回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作比较全面的分析。

  2. 他把传统的行间夹批改为文字中间的小字夹批,这样就改革了行间夹批只能写几个字的局限。


(四十四)金圣叹的水浒评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