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双相情感障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答案在这里!

2023-08-02 14:55 作者:精神科医生高海军  | 我要投稿

时而兴奋,时而低落

双相情感障碍,就像是一个情绪的跷跷板。

跷跷板的一头,是抑郁:心境低落,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精力减退,内疚自责,失眠早醒;

跷跷板的另一头,是躁狂:心境高涨,语量增多,精力充沛,不感疲乏,鲁莽自大。

而坐在跷跷板上的人,就是双相患者,抑郁和躁狂反复发作,情绪就像“过山车”,困扰着折磨着患者。

双相情感障碍会逐渐变成精神分裂症吗?

双相的患者及家属经常有这种担心,“这病反复发作后会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

不会!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是两种独立的疾病,双相不会演变成精分,但是二者可能会有症状的重叠,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它们存在共同的遗传学基础。

双相障碍以情感障碍表现为主导症状,并贯穿整个病程,情感高涨或低落,伴随思维和行为改变,间歇期基本正常。

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与现实脱节,以特征性的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不协调。

随着疾病的发展,疾病初期的症状有时会变得不明显,而以其他症状为临床主要表现,这时需要医生重新评估并且做出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者的内心世界

双相情感障碍者的内心隐藏着很深的恐惧,这些恐惧是婴幼儿早期发展受损、创伤的部分,时而令他们感觉受到威胁,必须严加防范。

而面对想象中的恐惧、威胁,他们仿佛处于弱小、不堪一击的无能状态,为了抵御无力无助的弱小感,便运用一系列自我膨胀的躁狂表现进行防御。

狂躁发作期的各种夸大表现,非常具有攻击性、毁灭性,使他们感觉自己内心充满力量,能够无往不胜,击退所有危险。

当狂躁状态开始回落,如同退潮后的沙滩,鱼虾等残骸清晰可见,双相情感障碍者产生强烈的罪疚感,认为自己暴虐袭击对提供给自己滋养的客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并且陷入抑郁状态,非常哀伤、情绪低落,丧失活力,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

作为家人或朋友该如何提供支持与帮助?

作为双相情感障碍者的家人或朋友,可能在他们情绪剧烈波动,甚至发生一些危险行为时,束手无策,也担心采取不恰当的方式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我们要了解他们在症状发作时期孩童般的心理状态,识别正在运用的防御机制运作特点,能够提供更好、更恰当的陪伴和支持。

1、保持外部环境和心理状态的稳定

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让双相情感障碍者生活在固定的物理环境中,不随意搬迁、不变动居住状态,不随意更换共同生活的照料者。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照料者在面对ta们情绪剧烈波动的时候,保持一贯的关心理解。

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接纳他们在狂躁发作时狂妄、夸大、无所不能的自我表现,采取不认同、不反对的态度,理解他们内心在异常激烈地与内在邪恶力量斗争,并遭受到恐惧和焦虑的煎熬,拼尽力气远离痛苦的挣扎。

在他们每一次狂躁发作期,坚定地接受激烈的情绪撞击并不予还击,在语言上不贬低、不评判、不指责,在行为上不疏远、不逃离、不强制改变狂躁状态。

在如此持续、长期保持稳定的外在环境、内在环境共同作用下,他们内心体验到更多安全、可信任的感觉,这部分体验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厚,躁症发作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降低。

双相情感障碍者也越来越少使用现实检验能力差、发展水平低的否认、分裂、投射等心理机制,逐渐开放自己的情感,发展出较好的自我反思的能力、现实适应能力。

2、协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

双相情感障碍者在病情发作期,丧失部分现实感,坠入全能感的幻想里,常伴有危险、冲动行为,甚至物质滥用、性欲过于旺盛、睡眠节律错乱等现象。

协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每天记录他们的“想法、行为、情绪”。根据自我管理记录,随时观察“行为”表现,及时明确指出危害自身的行为,正面与他们讨论安全健康的替代方式。

针对记录中情绪部分,提升他们对自己情绪的辨识与觉察,即便情绪出现激烈波动,也能发挥自知力的作用,对剧烈起伏的情绪加以协调、控制。针对记录中“想法”部分,识别偏向夸大妄想的想法,和他们讨论想法的现实关联。

协助双相情感障碍者进行规律用药和作息,鼓励他们投入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工作与学习。关注病患为康复所作出的努力,见诸成效立刻加以肯定,给予支持,增强康复信心。

双相情感障碍,不要惊慌,及时寻求亲朋好友的陪伴,积极到医院就诊,进行正规的治疗。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双相情感障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答案在这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