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时候我们因为欲望太多而将自己弄得太累了–读《懒惰哲学趣话》
一个天气不错并且适合打鱼的傍晚,德国的一个哲学家来到了海边。他看到一个渔夫正在收网。便走上去和他闲聊了起来。
“嘿,伙计,今天收获怎么样?”
“还不错。今天算是可以歇一歇了。”
“我有个想法,你要不要听?”
“不妨说说。”
“啊,我就是假设如果每天收成都能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攒钱买一个小渔船。进而你可以组织一支有几个人组成的捕鱼队,然后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搞一艘大的渔船,然后进而可以开一个捕鱼公司。公司如果发展的好的话,你们的公司甚至有可能有能力去捕捞世界各大水域的鱼。”
“然后呢,老哥?”
“然后嘛,你就可以悠闲的坐在海边,喝点小酒,吃个小菜,快快乐乐的庆祝今天的收成。”
“但是即使我不是每天都有这么好的运气,只要我捕鱼收成,不影响正常生活,我也一样能够悠闲的坐在海边,然后庆祝今天可能不是很多的但也不至于让我饿着的收成。”
“您这么太多的思想,做不成大事的呀!”
“嗯,随你的便,我要去喝我的酒,吃我的小菜了。”

可能自己身边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语重心长的告诉你,又勤奋,又上进,然后又举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例子。他们似乎在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努力了,就能成功。
在这里不太多的反驳成功学研究人员的观点。
但是有一点可以强调。 抛开所谓的成败对错不谈,我们至少应该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还有就是怎么做。
自己想要什么?用一个稍微拗口一点的方式来解释,就是自己的欲望指向何方。再或者用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就是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不妨从上面哲学家和渔夫的谈话的例子来分析。
先看这个哲学家。其实他更明显应该是一个经济学家。我们看他考虑问题的方向。在他的设想中,渔夫如果能每天都有良好的收成,那么他的捕鱼的条件将会得到更大的改善,进而他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而渔夫则不同,他的想法只是为了满足他日常的最低要求,仅此而已。
在我们看来,单就幸福感这一方面来谈,其实渔夫在故事里可能更胜于哲学家。因为哲学家考虑的太多了,他不仅想今天这个渔夫补货了,鱼的数量是多少,还甚至想以后的收成是不是可以一样的那么丰盛?而渔夫的考虑着就很简单了。单纯就是今天的收获够不够?他在海边喝点酒,然后整点下酒菜。
再回到我们生活之中。就拿一些打工人在通勤路上可能遇到的电商广告来说。广州地铁在报站时,经常还会多说一句什么,朴朴超市提醒您,(下一站,某某地铁站)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件事情。讲的是某一个人,因为公司的年终奖发了一部叫Macbook笔记本电脑的,因为要凑齐各种笔记本电脑的周边配件。他为此增加了很多、原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必要的工作量,而赚取更多的钱去购买这些周边配件。
再来分析一下上面这件事。 公司的年终奖送的电脑是这个打工人的需求的起点。由于要“更好的利用”电脑的价值,打工人的劳动价值被迫更多的发挥了出来。假设他平时是“朝九晚五”,他有了凑齐电脑周边配件的需求之后,可能会“朝九晚九”。这个时候,他所在的公司的最终受益人在这个打工人的身上得到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说到这里,可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懒惰哲学趣话》的所想表达出来的思维内涵了。当然也可以用传说中的奥卡姆剃刀来解释,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